9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教育部、衛生部聯合舉行的“國慶60周年成果發布會”時稱:“中國高校按科技論文數排序,自2004年以來,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此話一出,教育部立即陷入輿論的漩渦。在學術腐敗和抄襲丑聞層出不窮的背景下,高校的論文數和科研能力之間的關系,再次成爭議話題。
來源于SCI數據統計
郝平介紹,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從985工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以來,中國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斷提升。這個來源于世界第五的說法背后,是源于SCI數據的統計。
據相關人士介紹,SCI就是《科學引文索引》,這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主要覆蓋了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農業,工程技術等綜合性檢索刊物,代表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07年,北大、清華、浙大、上海交大等學校的SCI文章,平均每校達到了2300多篇。據悉,就是這一系列數據,成了“我國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說的重要依據。
“世界第五說”被指不嚴肅
盡管有SCI文章數據作為基礎,但教育部的這個說法一出來,就遭遇了社會各界的集體質疑。就在新聞發布會的當天,許多資深人士就寫文章駁斥教育部,他們認為,這僅僅是相關職能部門給自己臉上貼金。真實的狀況和這個世界第五的說法,有相當的距離。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高校的論文抄襲之風越演愈烈,近核心期刊論錢發文,學術含金量日趨下滑。在這種狀況下,作為教育的主管部門談“論文數全世界第五,或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等是非常不嚴肅的事情。據悉,教育部還沒有就此事進行正式回應。
我國航天專家,曾經帶領哈工大校內科研組完成系列小衛星研究的哈工大副校長韓杰才稱,首先,需要分清科研活動中量和質的關系。他介紹,我們高校的科研人員基數大,論文數量多是必然的,論文數排世界第五,數據應該是準確的。但數量和質量是兩個范疇的事情。目前,我們高校的論文的質量確實有待提高。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