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3032|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ZT)中國距離諾獎豈止“一步之遙”???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9-10-8 10:3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10月5日,200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揭曉,三名美國科學家獲獎。今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序幕由此拉開,我國輿論又進入“諾獎時間”。早在諾獎揭曉前,有機構預測了一大串可能獲獎者的名單,其中仍然沒有中國人的身影。這令不少國人悵然若失。


    我不知道這種“悵然若失”從而何來。一般而言,失望是因希望而生,比如,某個學生依照平時的成績,有一定把握考上北大,可考試下來,與北大失之交臂,面對這種結果,這名考生肯定萬分失望,這種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名學生,連考高職高專都十分困難,沒考上北大,有何失望呢?


    諾獎之于今日中國學術研究現狀,恰如北大之于一名考試成績很一般的考生。在我看來,雖然有楊振寧先生在各種場合作出的“中國學者將在20年之內獲得諾獎”的預測,但依照我國學術研究現狀,目前根本就沒有可能問鼎諾獎的原創性科研成果,也就是說,獲得諾獎的希望極其渺茫。


    但有的人,不愿意這么看,總認為我們離諾獎只有“一步之遙”,甚至覺得,對于我們的學術研究來說,就缺“諾獎”了,如果獲得諾獎,中國的科學研究就將邁進世界最前列——在前不久舉行的國慶60周年成果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就明確指出,目前中國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其依據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科技論文數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根據這樣的“科研實力”,問鼎諾獎,那還不是容易的事么?


    把論文數量與科研能力進行這么簡單的對應,并不是郝平副部長的首創。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起,國內不少高校就采取量化指標方式,以發表論文數量多少,來評價一名教師的“學術貢獻”,以至于到了后來,每一個研究生,都必須在求學期間撰寫、發表若干篇論文,方可答辯、畢業。這樣的教師考核和學生培養辦法,讓高校的發表論文數急劇上升,高校的自我感覺也尤其良好,紛紛稱“過去10年,是學校發展是學校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

    論文數能代表科研能力嗎?這本不是問題的常識性問題,在我們這里成了大問題。按照論文數評價指標,200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蘇爾斯頓非但不可能獲得諾獎,而且“科研能力將”很差,極有可能通不過考核,這位老兄在近40年的科學生涯中,只發表了30多篇論文,平均一年只有0.75篇。以他自己為主做實驗的論文沒有一篇發表在《科學》、《自然》這樣的雜志上。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格羅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談到,他有一位同樣獲得諾貝爾獎的同事,當他們很年輕時就在一起工作。從那時起直到這位同事獲得諾貝爾獎,10年里他只寫了兩篇論文。這兩位仁兄,在中國高校休想評教授,而極有可能因考核不合格被掃地出門。


    把發表論文數量作為科研能力的評價方式,已經造成嚴重的“學術泡沫”與“學術垃圾”問題,每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都會對這種學術評價機制進行一番炮轟,甚至有“90%以上論文是垃圾”的論調,但是,無論在課題申報、成果報獎,還是職稱評審、教師考核,以及大學排名、學校評估中,論文數量都是不可動搖的重要指標。在教育、科技管理部門,與學校領導眼中,論文毫無疑問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辦學成果體現。


    這才有了“中國科研能力已經世界第五”的判斷——領導們可能還認為這太謙虛,因為根據EI論文數,我國在2007年已經列世界第一—也于是,假如在此基礎上,獲得諾貝爾獎,那不是“水到渠成”、“錦上添花”嗎?


    事實上,在我國目前的科研制度與科研環境中,如果某個國內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獎,那絕對是“撞大運”的偶然事件,而非人才輩出的必然結果——諾獎獎勵個人,也完全有可能有這樣的偶然——但是,這偶然的結果,則有可能“一俊遮百丑”,成為進一步牢固當前科研制度的理由,掩蓋科研管理、評價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即使有這樣的獲獎,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或不是什么好消息。
      
    這就如2002年韓日世界杯,我國足球隊終于晉級決賽圈,令國人興奮無比,認為中國隊成了世界強隊,可轉眼的2006年世界杯,沒有了我們的身影,2010年的世界杯,亞洲10強賽也沒輪到參加。現在,世界排名100多位的球隊,與中國足球隊一過招,都成為強隊。


    不錯,我國的科研論文數已經世界第五,但是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開外——根據2008年的統計,我國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發表的論文,單篇的平均引用數排在被統計的145個國家的第117位——如果將引用數作為論文價值(科研能力)的評價標準,我國研究人員的科研能力也就在世界100開外。在這種情況下,還成天盼望著獲得諾獎,預測哪個學者離諾獎最近,是不是天方夜譚?


    與其每年對根本沒有希望的獲獎落空“悵然若失”,還不如正視學術研究現狀,認真反思教育環境與學術環境,是否有利于創新人才的成長以及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問世。只有培育有希望的土壤,才能生長出希望來。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傲雪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09-10-8 11:12:54 | 只看該作者
    心生同感,現在的高校無論做什么評比,都看論文數量,而有些論文并不是純碎的科研,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有些人情在里邊就發表了。這可能是中國學術界的通病。其實中國人并不笨,并不是沒有獲得諾獎的可能,只是沒有在中國本土上獲得而已。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09-10-8 12:13:42 | 只看該作者
    奧運 諾貝爾獎不要看得太重,很多委員都反華.我們不需要他們的肯定,多造幾個核彈比較實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毯
    發表于 2009-10-9 14:51:43 | 只看該作者
    科研體系和科研評價體系制約了科技的發展,所以耐心等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09-10-9 15:11: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端 于 2009-10-9 15:12 編輯

    預測哪個中國人能獲獎是媒體浮躁的表現,沒有中國人獲獎是中國科學家的悲哀,但也是這些科學家中很大一部分不能靜下心來搞研究做學問有很大的關系,這是國家的悲哀,更是我們這些納稅人的悲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2 05:0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德市| 庆阳市| 大洼县| 日喀则市| 通辽市| 冕宁县| 紫阳县| 龙南县| 滕州市| 安国市| 铜陵市| 马尔康县| 平陆县| 天津市| 巢湖市| 怀远县| 平顶山市| 资阳市| 佳木斯市| 天峨县| 宁国市| 白朗县| 金湖县| 中方县| 中阳县| 泗阳县| 唐河县| 伊吾县| 宁夏| 商丘市| 华坪县| 双柏县| 清涧县| 宜良县| 嵩明县| 大悟县| 泰和县| 新蔡县| 三台县| 岐山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