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phwu 于 2009-10-2 10:14 編輯
道德是規范或解釋人性和社會行為的準則或哲理,至于說享受畜產品如“吃肉”或“葷食”也要談道德標準。對許多人而言,總會覺得那是一些宗教或社會團體的事,因為太抽象也難以體會和理解,因此也就常顯得事不關己。有人認為,享用畜產品本來就是人類的權利,但問題是:大家是否吃得安心、吃的心安理得,對得起自己、社會或是整個自然界?
現代化的畜牧產業是專業化與集約化的動物生產工業,畜產品只是一種商品,由少部份人生產。而一般的食肉行為,不僅是基于營養動機,更被視為生活享受的一部份。然而,若這種享受系建立在破壞生態及凌虐家畜,并會危害人體健康的代價上,則就會產生“道德”的困擾了。
畜產道德常被論及的議題有三,其為:
(1)家畜的生產不能破壞生態和自然:這主要是談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及避免破壞水土、影響氣候等問題。
(2)葷食要顧及人類的公平性與善良性:家畜生產的能源轉換效率低于20%,比燃燒石油更不經濟,投入家畜生產的能源若改為生產其它糧食,則可使更多人免于饑餓而符合正義及人道精神。
(3)畜產的生產不應犧牲動物福利:現代的畜牧生產系統中,常有違反動物權的措施,有違尊重生命的基本原則。而保護動物不僅是道德責任,在有些國家也是法律義務。
前二項議題對一般人而言,總覺陳義過高,而保護動物則為每一國民的責任與義務,而且攸關畜主本身的經濟利益。
“葷食”不論是為營養或是享受,都有強調畜產道德的必要性,主要是因為:
(1)大部份葷食者根本不知、不愿去了解一般畜產品的來源、生產過程,或是故意回避道德性的問題。
(2)發達社會中畜產品攝取,遠超過營養所需,也使葷食的害處受到關注,諸如可能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等。保護動物和維護動物福利現已是社會共識。
一、尊重動物權
家畜禽具有靈性與情緒早已被認知,其不但能表現基本的生物感覺,例如饑渴、痛苦及恐懼等,而且也如同人類一般,需要講求生活質量,而這種講求已是科學上證明的事實,即使是野生動物或是較低等的生物亦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現代社會的畜產業,必須將家畜的“生活質量”與“生產效率”同時考慮,這點畜主責無旁貸,也是現代畜牧生產的基本理念。而畜產道德基本的出發點,也就是需要維護家畜禽的“基本動物福利”。
據歐盟各會員最近十余年來所累積的共識,所有動物都應享有基本的動物權,其為:
(1)免于恐懼的自由:免于恐懼、沮喪及郁悶的自由,享有心靈活潑,最少應急的愉快心情。
(2)免饑渴的自由:免于饑渴及營養不良的自由,可享用足夠的清水與平衡飼料,以維持健康體能。
(3)免于傷害的自由:免于傷害與病痛的自由,隨時可獲疾病診斷及治療的服務措施。
(4)自由表現其意志的自由:免于身處不適環境的自由,設有防風、抗雨、保暖及御寒的區域可棲息之外,亦要有休閑的余地,可任其表現其意志。
(5)自由表現其自然行為的自由:免于剝奪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可依天賦的本能,在適當空間、設施與同伴隨興發揮。
這五項自由或是動物權是評估“動物福利”的基本架構。現今歐美畜牧生產的體系,已積極將此架構融入整個家畜生產的操作系統中,而中國社會正處于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的階段,保護動物現不僅是道德問題,而且已逐漸向法律規范層面上升。
二、動物福利與經濟利益
社會大眾對所謂家畜福利最為關心的項目有三,其為:
(1)集約化飼養制度家畜的生活質量;
(2)運輸或屠宰家畜時的痛苦;
(3)非自然地改變家畜體能。
集約式的飼養制度固然提高了生產效益,但也常忽視了動物福利。事實上,“效率高的家畜生產體系”與“完善的動物福利措施”并不完全相悖,而是可兼容甚可彼此互補的,這點在國內亦有相當的認知。最熟知的例子即是“減少應急”和“增加效率”的互動性,以及“飼養密度”和“疾病防治”的相關性。
但是,有些基本“愉悅動物”的措施,其經濟效益有限,卻增加了成本。畜主對這些措施便大都顯得躊躇不前,而這時就忽視了動物對生活質量的需要了。
在講求“動物福利”中最令各界垢病的應是運輸和屠宰過程中不必要的應急,以及有些幾乎是凌虐的舉動。而運輸和屠宰過程,最需要以“愛心”、“善意”及“人道”來對待,最忌持有“反正要屠殺”的心態。家畜生命的尊嚴,必須配合動物權的精神來維護,而且要以具科學證據的規定、法律來限制某些作法。以現在的觀念來說,“殺豬時豬只痛苦的尖叫”,不僅是制造噪音、破壞寧靜的社會公害,也應是違反動物權、凌虐生命的罪證。
第三項的顧慮是家畜禽性能改良后的問題。畜物學家以選拔、營養、激素注射、基因調控等方法,來改變家畜的性狀、大小、體能、繁殖、甚至心理狀況以增加經濟效益。這些措施常造成些負面效果,例如行動不便、反應遲鈍、易受傷害、代謝失衡、骨架脆弱、繁殖障礙、免疫失調、幼畜夭折及心靈沮喪等。
科學上已證實生長速率較快的家畜禽,其骨骼、關節因發育不全易受傷害,故無法適當承受體重或與肌肉協調表現動作。這些家畜禽可能自出生后即開始承受長期病痛,更甚的是家畜禽對病痛的忍受度,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換言之,肉體上的苦難與日俱增,當然,心靈上之郁悒也隨之遞增。最近發展的基因轉殖、外源激素注射等新技術,可大幅度地提升產肉、產乳效率;但是卻同時帶來了代謝負荷和機能障礙,使這些動物更勞苦頓萃。這種非自然地改變家畜體能,在歐洲已全面禁止;甚至是試驗也不完全允許。
歐美各國為保障食品安全大都強迫各屠宰場及肉品加工廠導入危害分析重點管理(即HACCP)系統,以確定食品衛生安全。管制食肉安全應從屠宰開始,先講求采用適當的昏厥方法和正確家畜福利的需求。
三、快活的動物
家畜是否“快活”,主要是指在某種生產系統內,各項技術或措施是否會造成動物生活不便或感覺不適而定。“感覺”難以量化,因為個體對事物的認知、反應和動機不同,本身情緒的差異也有影響;“感覺”于是復雜而又抽象,難以體會,尤其對象是家畜禽。
家畜禽是否舒適而快活地生活,牽涉到對其生理和心理本質的了解和如何評定。從外傷、疾病及一些臨床的表現,可粗略地推測生理狀況。心理反應則較難評估,但也可從健康情形、特殊行為表現、應急條件及對環境適應來考慮。
“快活”或“福利”不僅是有形的實在利益,也是無形的心靈感覺。例如感染疾病固然是一種明顯的“不快活”、“福利下降”的因素,而“病懨的感覺”或“憂郁的情緒”亦有強烈的負面效果。所以無形的“沮喪”和有形的“饑餓”,同樣地都令家畜禽(人亦然)不快樂。今日的畜主,應將“快活”與“生長”、“繁殖”等經濟性狀并列,作為管理家畜禽的工作指標,才能符合現代社會的理念。
要使動物快活,大致而言可從環境、遺傳及糾正措施三方來著手。改善環境主要的是改良畜舍的設計,使家畜更舒適、更能表現其自然行為。例如在畜舍內放置些供消遣的玩具,或改良欄舍使動物有更多的回轉空間等,這些都是能使動物快樂的作法。遺傳的手段是選拔適合集約經營的品系,例如選拔較少啄羽行為的雞群飼養,便可降低雞只間彼此的傷害。糾正措施可利用藥物或營養以維持健康或均衡體能,兩者都可減少應急、活潑內外在環境而使動物更愉快。
研究動物舒適或快活的程度,可進而改善管理制度,并設計良好的集約經營模式。消費者的要求絕對可以影響動物是否享有福利,所以在此呼吁所消費者:要求肉品廠商及相關業者重視動物福利,因為動物若生活的不快樂,所回報人類的肉品必然會不健康,而人類最后也將被自己殘害。
a2.gif (12.6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10-2 10:09 上傳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