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農村傳統散養方式的揚棄淺論
王 黔 (畜禽業雜志社 四川 成都 610041)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生產方式和生產者的生存方式;其二,資源與環境對生產方式和生產者的生存方式的承受限度;其三,國家的政策、法規以及市場等對生產方式和生產者的生存方式的引導、管理和監督。前二者相互間的協調與矛盾構成了持續發展的響應關系,而后者是調整二者相互合作共生的不可缺少的運行軟件。在對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途徑與模式的多數看法與政策取向中,有一種明顯的的傾向是:應該轉變傳統的散養方式,發展集約化、工廠化養殖。這種傾向沒有充分考慮或者根本沒有考慮可持續發展不能不涉及的前兩個因素,其片面性在于:首先,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相對短缺,有現代要素替代勞動力的客觀需求。而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分散,經營規模小,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其次,我國資源匱乏,還面臨嚴重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侵蝕等環境問題,如果畜牧業以集約化、工廠化養殖占主要地位,將不可避免的帶來嚴重的資源危機與生態災難。因此,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與國力國情相適應,切忌急功近利和種種形式主義行為,對傳統養殖揚利棄弊,使其與現代要素相結合,賦其以全新的內涵,讓其與一定的集約化、工廠化養殖并存,在滿足我國城鄉人民對畜禽產品的巨大需求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謀求生態資源存量的非減和永續利用。
存在不僅是合理--農村傳統散養方式存在的現實意義
發達國家的畜牧業集約化經營無一例外的是建立在土地集約化經營基礎之上的。而土地集約化經營的基本條件是:第一,非農產業比較發達,城市化程度高,大量農業勞動力已經轉移出去,開始出現勞動力短缺,農業用工成本攀升,產生了以現代要素替代勞動力的需求,而且這種替代在經濟上是劃算的;第二,農戶具有為實施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積累的能力,能買得起各種現代農業設備和技術服務;第三,農戶受教育程度高,有現代農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全國70%的人口住在農村,城市化程度僅為30%左右;農村7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農村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9.9%和社會勞動力總數的24.4%;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經營耕地面積僅為0.138hm2,約為世界平均的1/4,英國的1/41,美國的1/230;農村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低,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農村全部從業人員的14.01%,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2.15%。由于大部分農民沒有其它社會保障,土地仍是其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加上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土地家庭經營是一種長期的中國農民的生存方式與農業發展方式。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決不能忽視農戶傳統養殖的現實意義。
傳統家庭養殖是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國有近13億人口,其中7.8億在農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近年農民收入的結構看,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從畜牧業收入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看,畜牧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功不可沒。據大慶市對全市300戶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為792元,比2002年增加了364元,比2001年增加了4.3倍,比2000年增加了5.4倍,比1995年增加了近9倍;從畜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重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使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2003年畜牧業收入所占的比重為40%,比2002年增加了16.7個百分點、比2001年增加了28.8個百分點、比2000年增加了28.7個百分點、比1995年增加了33.8個百分點;2003年畜牧業拉動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0個百分點,比2001年增加17.7個百分點,比2000年增加了19.6個百分點,比1995年增加了19.7個百分點。據四川省農調隊抽樣調查,2004年上半年四川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217.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3.5元,增長17.7%,創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增加額的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售肉豬及豬肉人均增加70元,在增加額中的貢獻度達36.2%。從全國來看,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伍精華說,近幾年來,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其收入幾乎占農民農業現金收入的一半,畜牧業收入增長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另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農村居民純收入(2000年,按收入來源分)中,全國合計為2253.42元,其中工資性收入702.30元,家庭經營收入1427.27元,其他收入123.84元。數據顯示,越是經濟不發達的?。▍^),家庭經營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說明農戶對家庭養殖的依賴程度越大。毋須諱言,至今還有一些貧困農戶通過家庭養殖獲得收入和基本生活需要。牲畜能夠為這些家庭提供穩定的食物和經濟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的增加在不同階段分別得益于農產品提價、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進城務工等,總之得益于農業勞動力由效率較低的部門向效率較高的部門轉移。但從1997年起,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減緩,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有專家指出:農業結構調整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農民的農業收入增加緩慢;鄉鎮企業正處于爬坡階段,農民的非農產業收入難以較快提高;就業形勢嚴峻,農民外出務工不容樂觀,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戶家庭養殖既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否則如此眾多的農民流向大中城市,對社會將形成難以承受的壓力;又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渠道,其作用更加突出和不可替代。
傳統家庭養殖讓農民自己解決了吃肉問題
我國幾千年的自然經濟的最大特點是自給自足,在今天,土地家庭經營的基本狀況,也決定了農民既是肉類商品的生產者,同時又是消費者。7.8億農村人口其本身的消費量十分巨大。即使將來實現了55%以上的城市化率,仍然有7億至8億人生活在農村。 因此,必須“化整為零”,讓農民通過家庭養殖自己解決肉食問題。上個世紀“割資本主義尾巴”,不準農民搞家庭養殖,結果是不僅農民沒有肉吃,城市居民的肉食供應也十分緊缺。從歷史與現實的情況看,眾多的農村人口如果不通過家庭養殖自己解決肉食問題,出現的供應缺口將使我們每個人回到短缺時代的噩夢之中。
傳統家庭養殖是土地家庭經營必不可少的環節
種養結合是我國農業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所謂“養豬為肥田”,說明的就是種養的關系。畜禽糞便是一種肥效高、肥期長、肥份全的農家肥,施用可以維持地力,增加產量。我國歷史上都是靠農家肥發展糧食生產,肥多糧多、“攢糞就是攢糧”。 化學肥料的出現在我國僅是幾十年的事。由于化肥的長期施用會嚴重降低土壤性能,導致土壤、營養結構失調,毒性增強,土質板結,生產能力下降等,加之農家肥成本低,目前,我國2.3億小農戶中,仍然有相當多的人把家庭養殖當作經營土地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土地家庭經營的長期存在,傳統家庭養殖就必定與之相伴,通過畜多-肥多-糧多的途徑變“廢”為“寶”,養地增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能夠功能良性循環,具有生態合理性。也完全符合經濟學的理論。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集約化畜牧業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傳統畜牧業仍占很大比重。如作為我國畜牧業主體的養豬業,第一養豬大省四川規模飼養僅提供5%的生豬,95%的生豬仍為廣大農戶用傳統方法飼養出來的。根據農業部畜牧司早幾年的一項調查,即使將年出欄50頭以上的豬場都算上,規模飼養所提供的生豬也僅占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13.6%。也就是說,傳統飼養仍占 86%以上(應當指出,年出欄50頭肉豬的場(戶)常年存欄還不到20頭,這種規模根本算不上“集約化”)。廣東省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集約化養豬(按1個豬場年出欄500頭計算)也僅占15%。集約化程度最高的是養禽業,大約占65%;而養牛業、養羊業集約化程度甚至還低于養豬業。這種情況不能不說其中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土地家庭經營離不開家庭養殖。
新眼光透視------農村傳統散養方式的積極因素
近年來國際經濟史研究中的一個熱點,是如何用新的眼光來看工業化以前的經濟。其中的焦點問題之一,又是如何對所謂的傳統農業作出評價。在以往的研究中,傳統農業一向被當作陳舊、過時和落伍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學界對西歐中心論和由此派生出來的“近(現)代至上”論的批判也日益深入。在此背景下,人們也越來越多地發現了近(現)代農業的弊病和傳統農業中的積極因素。盡管國內很少有專家對傳統飼養持肯定看法,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卻非常重視中國傳統養豬的經驗,幾年前曾撥專款支持四川省畜牧科學院進行調查,總結四川農民傳統養豬的經驗,讓其它發展中國家借鑒。對于我國中原地區利用秸稈和其它農家飼料發展養牛、養羊的成功經驗,FAO也給予了很高評價。不久前,FAO用5種文字在羅馬出版了《秸稈養畜——中國的經驗》一書,向第三世界推廣。
由此看來,我們自己對我國農村傳統散養方式存在價值的肯定絕非敝帚自珍,而且還有必要予以充分的認識。
節約糧食資源
我國是資源總量大國,也是人均資源窮國。目前我國人口已達12.9533億,按1998年統計,我國人均耕地僅0.1042 hm2,為世界人均的44.5%,而且人口還在以每年凈增1200萬的速度遞增,近10年來耕地卻在以每年近36萬hm2的速度減少。自2000年以來,中國糧食消費需求大致在4800億~4900億kg 之間,而糧食產量已經連續3年徘徊在4500億kg左右,糧食已連續3年產不足需?!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出,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小麥、稻谷、玉米等糧食價格猛然走高,與此相關的面粉、大米、飼料等制成品價格也出現明顯上揚。糧食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糧食供求關系日趨緊張。近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下降,已由1998年的5.12億t跌至2003年的4.31億t;糧食年人均占有量從1996年的414kg下降到2003年的333kg。袁隆平為我們提供的數字表明:我國糧食年人均占有量已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500kg過關標準,還低于世界人均的345.3kg,不到澳大利亞的1/6,美國的1/4。在耕地日益減少、糧食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由于傳統的散養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如薯藤、菜葉、農作物秸稈、水生飼料、酒糟等非常規飼料,能夠大大節約寶貴的飼料用糧,其意義十分重大。據有關資料, 2003年全國飼料工業產品產量達到8781萬噸,工業飼料對全國豬肉總產量的貢獻率為18.6%,對肉禽總產量的貢獻率為71.8%,對禽蛋總產量的貢獻率為23.9%;對牛羊肉總產量的貢獻率為7.8%,也就是說,全國81.4%的豬肉、38.2%的禽肉、72.1%的禽蛋、92.8%的牛羊肉都是依靠農家飼料解決的。以養豬為例,據四川畜牧科學院調查資料,四川農民以大量青飼料、粗飼料以及少量精飼料喂豬,這樣的日糧算不上“全價”,但提供了育肥豬生長所需要蛋白質的81%、能量的55%、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的大部分或全部,雖然所用飼料總量比集約化飼養多得多,但用糧僅為規模化養豬的1/2~2/3,料重比 (精料:增重)多在2:1左右。這是集約化飼養做不到的。
2004年美國的工業飼料產量為13000萬t,但卻比我國少生產一千多萬噸蛋、二千多萬噸肉,原因就在于此。
維護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傳統養殖業與種植業緊密結合,而且是分散的,利用各類農作物及副產品喂飼家畜,“過腹還田”,畜禽的排泄物最終都會送到田里,作為有機肥使用,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減少了污染,促進了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但是近年來在城市周圍興建了許多規?;笄蒺B殖場,由于種養分割,產生的畜禽糞尿數量大,又過于集中,超出當地農田的消納能力,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據國家環??偩值恼{查,我國集約化養殖集中的大多數地區畜禽糞便的總體土地負荷警戒值已達到0.49%,超過了0.4%的環境承受水平極限。有人就集約化、工廠化養豬問題指出,廣大農村的傳統散養即使不計投資、勞力等成本優勢,僅以就地1.5 kg糧食轉化0。5kg豬肉運往城市、產生的1.5kg豬糞就地消納而言,就比城市運進1.5 kg糧食自給0.5kg豬肉、產生的1.5kg 豬糞污染城市環境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美國和日本等世界發達國家在出現一系列生態災害和環境公害之后,通過研究一致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生態農業模式起源于中國太湖地區。中國太湖地區能夠在長期維持地力不下降,生態沒有受到破壞,環境沒有受到嚴重污染的情況下,維持糧食高產數世紀。太湖地區傳統農業堪稱世界可持續農業典范。我國過去極為尋常的農家行為如今令世界都感到震驚。不幸的是,如今太湖地區現代農業不 再遵循“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理。人畜糞尿、河塘淤泥成了越來越嚴重的污染源,由此引起了日益嚴重的太湖富營養化問題。
傳統散養方式還保護了我國畜禽品種的多樣性。我國在自然生態上形成若干小區,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畜禽品種,是世界上畜禽品種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約占世界畜禽品種資源總量的1/6,有畜禽品種、類群576個,其中土著品種占75%以上。收入世界“家養動物多樣性信息系統(DAD-IS)”有304個。它們之中許多品種對世界優良品種的形成與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與現實作用,這已被世界公認。但多年來,由于引進外國“優良品種”進行雜交改良的結果,許多本地品種已名存實亡。目前國內規模化養養殖業所用的畜禽品種基本上是外國品種及其雜交后代。在科研領域有錢引種,無錢育種、保種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使家養動物的遺傳多樣性愈益單調。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我國有50%的地方品種及群體數量急劇下降或消失。處于滅絕或瀕危狀態的優良地方品種已占20%以上,并且日趨嚴重,其中以豬的品種資源流失最為嚴重,雞的品種次之。日趨單一化的品種資源將會使畜禽失去對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的適應力,成為牧業生產的不穩定根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認為,每個地方畜禽良種都歷經幾千年的馴養、進化,一旦消失,將是人類不可彌補的損失。須要指出的是:經過長期的選育,根據其人群的嗜好、習慣,在不同的自然、人文背景下培育出了不同特色的很多地方畜禽品種,因具有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抗病力強,耐粗飼,繁殖率高,風味明顯的特點,目前仍散落在廣大農村的千家萬戶,為可持續發展保存了寶貴的種質資源。
奠定了我國畜產品價格的比較優勢
中國農戶散養的經濟效益比大規模飼養的經濟效益高,這仿佛是不為人們廣泛了解的事實。畜產品生產成本取決于三個因素:勞動力與資金的相對成本差異、肉飼轉化率以及飼料成本。中國的飼養的總體技術水平較低,肉飼轉化率略低于發達國家,而糧食價格已經高不勝寒,但我國畜產品在國際上長期保持價格的比較優勢,其原因就是農戶散養比例大,所采用的飼料相當一部分是各種廉價的青粗飼料,加之勞動力機會成本(工資)較低。以養豬為例:四川養豬業在全國一直穩坐頭把交椅,無論飼養總量、人均頭數還是仔豬數、母豬數,已經多年名列全國第一。川豬正是基本以農戶分散養殖為主,勞力成本低和飼料成本低而凸顯價格優勢,使川豬出口量和出口額多年來穩居全國第一。今年1—10月, 四川省豬肉出口已超過12萬t, 出口額達到1.8億美元。 四川的農戶分散養豬在我國南方很有代表性,據江西省畜牧局測算,目前,規模養殖的每頭生豬純收入達172元,農戶散養1頭生豬純收入可達380元,后者竟是前者的2.2倍。從理論上講,分戶喂養好像沒有集約經營那樣有規模效益和價格優勢,但集約化養殖欄舍建筑養殖設備的折舊、防疫消毒藥品的開支,特別是在飼料上以玉米、豆粕、小麥麩等精料為主,一般不用青飼料。因此就要由添加劑預混料其營養不足,除了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脂肪及油和蛋白質及含氮營養物質等營養類飼料添加劑外,通常還要加入生產促進劑、飼料保藏劑和驅蟲保健劑等非營養類的飼料添加劑,用以完善飼料營養全價性,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飼料適口性,保健防病,促進生產和減少飼料加工及貯藏中養分損失,這就大大增加了飼養成本。
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年鑒》(2001)資料,與肉類生產發達國家比,1998年,我國生豬(瘦肉型)平均收購價每百千克為676元人民幣,折合81.4美元(按1美元=8.30人民幣計算),加拿大為84.9美元,美國為74美元,我國的活雞收購價平均每百千克為101美元,美國為86.5美元;我國每百千克符合出口標準的育肥牛收購價為108.4美元,美國為135美元,加拿大126.9美元,澳大利亞137.2美元,歐盟平均為131.7美元。從以上對比中不難看出:在生產環節,我國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程度高的畜產品成本已高于或者略低于發達國家,并不具有優勢,如瘦肉型豬(但另據資料,1998年,我國不管是農戶散養和專業戶飼養,生豬每公斤增重成本均低于美國:我國為0.84—0.96美元,而美國為1.29-1.44美元)、肉雞;而農戶散養程度高的肉牛在成本上擁有較大優勢。
可以肯定的是,農戶散養方式存在下去,中國畜產品生產成本較低的局面才不會消失。
具有綠色與風味的產后適應性
20世紀以來,隨著集約化養殖的發展,獸藥及飼料添加劑在畜牧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降低了動物死亡率,縮短了動物飼養周期,促進了動物性產品產量的增長;但與此同時,也帶來動物疫病增加、藥物殘留、畜禽食品缺乏風味等問題。有關研究證明:規?;剐笄荼黄仍诜忾]的高密度的環境中繁衍生息。溫、濕、風、氣,乃至化學的、物理的、微生物的等一系列應激源導致畜禽長期處于“應激警戒階段”。實際上是脅迫畜禽長期在 “亞健康狀態”下生長,為病毒在群體中傳播創造了條件。此外,在五顏六色,甜酸苦辣的調味劑、著色劑,特別是種種藥物飼料添加劑中,有的會導致機體消化系統內微生態系統的紊亂,有的則直接干與畜禽的內分泌代謝,如此等等都影響了畜禽食品的安全與風味。在此背景下,畜產品消費注重安全和口味漸成潮流,自然狀態下散養的畜禽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在忙于消除瘋牛病災難的歐盟及美、加、澳等國都進行了動物福利方面的立法,提倡在畜牧業中要采取適應畜禽特點的、自然化的生產方式。據專家估計,德國雖然近年來牛肉銷售量下降了50%,但放牧生產的牛肉銷售量增加了30%(林祥全,2001)。法國一方面生產現代化、機械化程度很高,一個10 萬只規模的養雞場,僅用3 ~5個人;另一方面,采用傳統飼養方式的地方優質種畜種禽飼養占很大比例,如著名品種夏洛來牛、美利奴羊和布雷斯雞等,皆是以傳統放牧的飼養方法為主,多采用草地圍欄限制式放牧,在放牧草地建設人工水溝或人造水箱裝水供牲畜飲水,舍內補飼配合料,外觀牲畜皮毛光潔、體質健壯,其產品在歐盟內長期保持很強的競爭力。當今的日本和韓國,荷斯坦奶公犢等工廠化育肥生產的肉和利木贊、皮埃蒙特、安格斯等肉牛生產的肉分別定為低檔牛肉和中檔牛肉,只有本地放養生產的牛肉才定為高檔牛肉,三類牛肉售價差異懸殊,綜合差價比達1:2:4之高。在我國,傳統方式生產的畜禽產品,價格無一例外的高過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生產的產品。如上海市場上賣的草雞蛋主要來自蘇北農戶散養的草雞,農戶養殖上百只的很少,一般只在10-20只,盡管草雞蛋比洋雞蛋價格高出近一倍,但因草雞蛋蛋白濃,蛋黃顏色自然,吃口香,仍成為上海市民的搶手貨。究其原因,一是散養更符合畜禽的自然生長,畜禽可以通過自由覓食與補飼相結合的辦法滿足畜禽生長發育及繁衍后代的基本營養需要,畜禽更健康,較少用藥;二是散養的畜禽多為地方畜禽品種,具有特有的風味。禽流感過后,業內眾多人士主張全盤集約化,但我國著名養豬專家,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理事長王林云教授指出:應該合理布局養殖生產基地,把養殖場辦到山區、半山區,遠離人居的地方,降低飼養密度,減少籠養,提倡放牧與散養。
盡管綠色畜禽產品不等于傳統散養方式生產的畜禽產品,但是,傳統散養方式較集約化、工廠化方式生產的產品與綠色更為貼近且風味更好,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在全球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生態農業、生物動力農業、再生農業、外部低投入農業等旨在緩解常規現代農業壓力和影響的替代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擴大的背景下,傳統散養方式更有了新的價值。
理性的選擇---傳統散養方式與現代要素結合
根據國情國力,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節約型、生態循環型、勞動力密集型基礎之上,讓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把畜牧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為此,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千家萬戶養畜不能丟;另一方面應把現代要素與傳統散養的精華有機結合,在充分釋放其能夠功能良性循環的生態合理性、節約資源與生產成本低的經濟性、綠色與風味的產后適應性等的同時,克服其生產效率低、生產與銷售環節的衛生程度低、小生產對大市場的適應性低等弊端,使這一延續幾千年的養殖方式以新的面貌步入現代,造福消費者,致富生產者。
通過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率與改善養殖環境
在提高傳統散養的生產效率上,利用成熟技術有很多文章可做。如四川近年來狠抓生豬的良種改良工作,全省建立豬人工授精站2403個,引進良種公豬4000余頭,推廣二雜母豬229.8萬頭,其中外種母豬52.4萬頭,人工授精面達60%;同時在傳統養豬法基礎上實行了”五改”(改喂土豬為雜交豬、改熟喂為生喂、改稀喂為干喂、改買配合飼料為自己配料、改全用配合飼料為搭配青、粗飼料),使全省生豬生產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四川生豬出欄率、胴體重、能繁母豬年提供產肉量、飼料報酬分別達到134%、 74.4 kg、1127 kg、1:3.3,比1990年分別提高38.5個百分點、10 kg、258 kg、5.5 %。再如,可以利用動物營養技術,提高飼料報酬。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子儀指出:“我國80%的豬肉則主要是依靠農家飼料解決的。經驗證明,如能查清農戶養豬日糧中的養分盈缺規律,供給適合于不同養豬日糧類型的飼料添加劑或蛋白質濃縮料(已有業內人士稱之為“補缺飼料”),用現代科學養豬技術加以引導,即使不用改造成為規模化養豬形式,也完全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再增產480萬~640萬t豬肉(活重)。這個增產量約相當于節約了1700萬~2000萬t飼料糧,約相當于近年來我國每年平均糧食增產量的1~2倍??梢?,從宏觀上優化畜牧業生產的技術路線,是與開辟飼料資源有著同等重要意義的挖潛舉措”。據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周梅卿教授等人的研究,在四川農戶傳統飼養的基礎上,如果再補飼百分之幾的“補缺飼料”,即可將農戶養豬的水平提高10%-33%,效益十分顯著。
在改善養殖環境上,發展沼氣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辦法。據專家介紹,我國的沼氣技術從池型設計到使用管理逐步成熟,目前,沼氣工藝和綜合利用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原來的獨眼池已發展成多種先進池型,由大進料大出料發展到隨時進料、自動半自動出料。提高了發酵效率,使用管理簡便,勞動強度低,安全可靠。沼氣由單純的能源轉變為與種養業結合的綜合效益,北方“四位一體”和南方“豬-沼-果”等多種能源生態模式,能大大改善傳統養殖環境,減少畜禽疾病,既解決能源又兼顧肥料,帶動種養業增收增效。如湖南中方縣是全國沼氣生態農業示范縣。該縣著力構建沼氣生態產業鏈條,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豬-沼-瓜”、“牛-沼-草”等沼氣生態種養模式,全縣出現了1000多個沼氣生態莊園。桐木鎮黃松坳村投入資金330萬元,新建沼氣池277座,配套“五改”241戶,發展畜禽養殖大戶54戶,推廣“豬-沼-種植”生態農業面積2590畝,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2800元。目前,該縣共新建8立方米上流式浮罩沼氣池1417座,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現代農業面積2萬多畝,沼氣戶年均增收節支1200多元。徹底改變了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了家居溫暖清潔化、傳統養殖衛生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據人民網報道,近年來,全國農村沼氣建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全國每年新建戶用沼氣池100萬個以上。各地以沼氣建設與改廚、改廁、改圈結合,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與改路、改水、改庭院相結合,改變了農村面貌。據統計,到2002年底,全國戶用沼氣池總量超過1100萬個。
普及科學養殖知識,對傳統散養采用組裝配套的適用技術,同時在生產管理上進行分類指導,提倡自繁自養、適度規模飼養,使之不斷改進提高,傳統散養就將不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從近20多年來全國養豬業的生產成績分析,養豬出欄率、豬肉總產量、全國生豬平均上市活重等也一直保持上升勢頭,90年代以后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由此可見,正是科學養殖知識的普及、科學技術的應用,農戶養豬生產水平得到了提高,并沒有拖我國養豬業的后腿。
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順利對接
實踐證明:在組織化程度低的情況下,農戶散養就只能作為一項“找油鹽錢”的家庭副業,而不能成為挑起農民致富增收大梁的農村支柱產業。實現畜牧業產業組織化,是提高農戶家庭養殖經濟效益與應對市場變化的根本途徑。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一些地區的農民自愿組成的種類繁多的農村經濟、科技等組織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到目前全國已有農村專業經濟協會10萬個,專業合作社14萬個,涉及農、林、牧、漁等產品的種植、養殖和加工,并擴大到農村流通運輸、銷售、信息服務等諸多領域。農村專業經濟協會與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推廣服務、產品銷售服務、產品深加工和貯藏運輸服務、資金拆借與貸款擔保和等金融服務。服務鏈條已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使分散的生產經營者以整體形式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效益。成為實現“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順利對接的有效組織形式。如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鎮婦聯牽頭實施“百名婦女養萬只柴雞致富工程”,成立了“柴雞散養協會”。2002年春天,他們以每只低于市場0.2元的價格購買雛雞2萬多只,為養殖戶節省近5000元;以每米低于市場0.8元的價格購買絲網5000多米,為養殖戶節省開支4000多元。 當年30多戶會員養的2萬多只柴雞,僅產蛋一項收入就達50多萬元。河北省灤南縣養豬專業合作社,共吸收141戶養豬大戶入社,占全縣養豬大戶的58.3%,吸納社員股金30.4萬元。專業社為社員提供配種、防疫、飼料、銷售等綜合服務,并與北京、天津等地大公司簽訂銷售協議,銷售價格平均比當地價格高0.3~0.4元/kg。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服務的規模達15萬頭,占全縣總出欄量的33%,為社員推銷生豬12萬頭,占全縣銷售量的25%,平均每頭豬為社員多賣40余元。再如四川樂山市五通橋養雞協會,目前協會下設5個養雞生產合作社(分會),擁有會員1362人,存欄蛋雞132萬只、肉雞102萬只,全封閉雞蛋車運輸車5輛,已完成省級無公害蛋雞生產基地認證并申報農業部認證,注冊了“嘉和”無公害蛋雞生產品牌。該協會通過無償提供供種、供料、供藥(疫苗)和技術、信息服務、為會員提供信貸擔保和雞產品營銷,銷售半徑由過去的200km擴大到現在的500km以上,占領了云、貴、川等省的部分市場, 2002年協會組織營銷雞蛋10 260t,肉雞185.6萬只,總收入10294.69萬元,純收入2676.61萬元,會員家庭人均純收入6528.9元,是全區平均水平的2.6倍。
目前,我國眾多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與專業合作社以面向市場、聯接農商、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鮮明特色,活躍在農村,為農民架起了通向大市場的橋梁,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帶動力量和良好的組織載體。如廣西全區各協會2002年農產品銷售額達47億元,會員人均增收348元,輻射帶動40萬農戶人均增收136元。山東萊州市各類協會吸納農戶17萬戶,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使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4240元。北京市近兩年新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700多個,參加的農產達22.3萬戶,占全市1/3。全市80%的上市鮮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產品都是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生產的。浙江省2667個專業合作組織2000年經營服務收入27.55億元,返還給社員的收益1.73億元,平均返還給每個社員857.28元。來自農業部的信息顯示,中國農村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至2003年總數已達140萬個,其中具有一定規模、運行基本規范的有14萬個,它們基本涵蓋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農村生產的方方面面。大規模有組織的生產使花樣繁多的農產品不但出現在中國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也一并進入了世界農產品的流通體系。權威的評論說,“這種以保持農民財產獨立性、經營自主性為先決條件的合作不僅完善了農村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而且符合世界現代農業經營制度的發展潮流,代表著中國未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創新的一個方向,并將對中國農村的市場化、現代化進程產生深遠的戰略影響”。
通過完善動物疫病防制體系和改變流通與食用方式保障畜產品安全
首先,必須把動物疫病防制擺在畜牧業生產發展的生命線和保障線的重要位置。從國內國際動物疫病發展的趨勢看,動物疫病對畜牧業生產的危害和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深遠。英國的養牛業十分發達,在經濟發展上肉類出口占居突出地位。但是暴發一次瘋牛病,導致英國的養牛業遭受重創,撲殺200多萬頭牛,牛肉出口長期被禁,一個好端端的牛肉產業大國從此一蹶不振。臺灣是養豬業較發達地區,1998年島內發生的口蹄疫至使數十萬牲畜發病死亡,每年出口600萬頭生豬,外銷16億美元的市場從此喪失。2003年5月20日首例瘋牛病,使加拿大牛肉出口被禁,給加拿大的養牛業蒙上一層陰影。今年初禽流感在國內一些省份流行,也讓我國養禽業遭受重創,不少養殖戶更經歷了切膚之痛。這已充分說明不加強動物疫病防制是萬萬行不通的。動物疫病防制工作涉及千家萬戶,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民能否增收。少死就是多生,減少疫病損失就是增加畜產品產量,搞好動物疫病防制就是保證畜產品品質,動物疫病防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經濟效益。去年非典和今年禽流感疫情以后,各地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完善基層獸醫工作機構,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國家和地方增加了動物疫病防治的投入,畜禽免疫密度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增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畜牧業生產的風險。但是,廣大農村還存在著動物疫病發生和流行的隱患:如畜禽舍任人隨便進入,畜禽糞便到處堆放、病死畜禽隨意丟棄,購入畜禽不問疫情,私屠亂宰屢禁不止等。而國家和地方在動物疫病防制投入的不足,一些地方基層動物防疫體系不健全,也影響了動物防疫這一公益事業的開展。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由于動物疫情已成為農民發展家庭養殖業致富奔小康的最大威脅與后顧之憂,完善動物疫病防制體系應該得到各級政府的更大重視。應該看到,盡管千家萬戶養殖帶來的動物疫病防制工作面廣難度大,但決不是辦不到的事,如以農戶散養為主體的四川,去年年底已經以全國最好成績通過“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國家驗收,區域內免疫、檢疫率達100%。另外,農民朋友搞家庭養殖,也要樹立科學養殖的觀念,適應市場需求,積極采用無公害養殖,做好人與動物的隔離,減少人與畜禽的直接接觸。要避免高密度飼養和畜禽動物混養,防止動物病毒的交叉感染。同時,注意消毒清潔,搞好養殖場所的環境衛生,改善畜禽的生存環境。注意選用抗病性較強的品種進行繁殖,高度重視藥物、飼料的安全性,嚴禁使用違禁藥品,盡量避免病害發生。
其次,為確保畜禽產品安全,應加強對活畜禽運輸的控制與限制,統一要求密封運送,盡量杜絕跨地區的長途運輸。在流通環節,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則盡可能取締活禽交易,由現代化的加工企業集中宰殺、挑選、包裝、冷藏,然后組織上市,向市場供應安全衛生的低溫畜禽食品,并以此推動畜禽類制品從無商標、無產地、無生產日期等初級農產品逐步過渡為真正的商品。
打好生態牌,讓農戶散養做出生態農業與綠色產品的大文章
英國農學家沃星頓(M. Worthington)于1981年對生態農業作出明確的定義,即“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按照今天比較普遍的理解,生態農業指的是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由于生態農業思想的精髓是“順應自然”,強調“系統”,偏重于自然的或半人工的“流”和“循環”,并且往往被限定在一個較小的界限范圍內,因此生態農業與中國傳統的小農經營之間并非一種相互排斥的關系。
正是中國傳統散養在若干方面體現了生態農業理念并與生態農業所需的經營形式不悖,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大有可為。如河南省固始縣充分利用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打生態牌,唱資源戲,開發地方優良品種固始雞,以“三高集團”為龍頭,推行“天然養殖園區”和“核心戶帶農戶、散養固始雞”兩大生態放養模式,建立“四包一回收”服務體系,固始雞、固始雞笨蛋通過了國家原產地和綠色食品A級認證,把生態優勢變成了市場優勢。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借助5000畝退耕還林林網和現有果園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在種植的全過程中施用農家肥,采用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蟲害,實行種養結合,先后對“梁苑林雞”、“代莊草莓”以及“梁苑辣椒”三個無公害綠色優質農產品登記注冊,農戶以林帶圍網、果園散養等不同形式,把林網和果園變成了雞群能夠隨著天然草蟲量移動的流動露天養雞場。“梁苑林雞”價格比普通土雜雞高出了35%。蘇州市吳中區啟動生態草雞養殖計劃,以鄧尉草雞、縹緲草雞、穹窿山草雞等品牌草雞為龍頭,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在茶園、苗木、果林等自然生態環境下立體、無公害散養草雞,產品供不應求。從原則、目標和方向上講,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都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模式,在具體途徑上,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更具中國特色,更適合我國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的國情。在此意義上,只要對原料產地及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因子嚴格監測,對產品實行全程質量控制,產中環節具體生產、加工操作規程的落實, 以及加工企業在產后環節衛生指標、包裝、保鮮、運輸、儲藏、銷售控制,并對產品依法實行標志管理,傳統散養就能源源不斷的為城鄉居民提供高品質的綠色畜禽食品,其合理因素由此熠熠生輝。
目前國際有機食品貿易額約為200億美元,預計全球10年內將達到1000億美元,一般有機食品價格高于常規食品30%-50%。生態農業與綠色食品前景廣闊。
開發地方名、優 、特畜禽產品,以特色養殖促進農民增收
近年來在各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出現較多的了“你調我調他也調,調來調去賣不掉”的情況。這里邊的道理,經濟學上叫“合成謬誤”,即“個人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各地產業與產品結構趨同,其結果或是增產不增收;或是產品賣不出去,讓生產者欲哭無淚。以往的教訓值得我們反思。根據當地自然與資源條件,因地制宜的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成為各地的共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更注重畜禽產品的口感和風味,開發生產地方名、優 、特畜禽產品是一條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據新華網云南頻道9月4日消息:位居勐海鎮南部山區的曼景檬寨,是個有27戶140人的貧困哈尼族小山寨,長期以來,山民們主要靠種植旱谷和少量的茶葉為生,產業單一,生產粗放,只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去年夏天,縣農業局和鎮政府干部在深入該寨宣傳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活動中,幫助群眾分析貧困根源,尋找經濟增收項目。根據這里依山傍水,寨子四周森林密布、植被好,又遠離城鎮,便于家禽疫病防疫等條件,選定養殖茶花雞作為短平快的增收項目,通過一家家的宣傳引導,得到了山民們的普遍贊同。州、縣農業部門都把該寨列為茶花雞生態養殖示范村,從景洪市茶花雞養殖示范村引進茶花雞近6000只,家家戶戶用玉米、稻谷及優質黑麥草進行飼喂、放養,保證了茶花雞生態、獨特野生風味的特性。飼養的茶花雞自繁較快,5至6個月出欄,一上市就很受消費者青睞,盡管這種小土雞每千克的價格比常見土雞高4元至5元,但仍舊搶手,供不應求。通過1年的養殖,該寨已出售茶花雞4000只,現有存欄雞6000多只,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已為村民人均增收了150多元。另據報道:盧氏雞是河南省三大地方良種雞之一,其中綠殼蛋雞是國內外罕見的最具潛力和開發價值的品系之一。近年來,盧氏縣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結合當地有利條件,積極進行產品開發,大力發展特色養殖,走出了一條用先進適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典型路子,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據統計,2003年在全縣進行盧氏綠殼蛋雞生態放養10.3萬只,帶動農戶863戶,人均純收入300元以上。2004年計劃綠殼蛋雞飼養量30萬只,帶動農戶2500戶。目前,全縣已有16個鄉鎮飼養盧氏綠殼蛋雞18.5萬只,50只以上農戶1500余戶。盧氏綠殼蛋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勢頭迅猛,初步顯現出較大的經濟價值和綜合效益。
我國地域廣闊,在自然生態上形成若干小區,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畜禽品種,這些品種具有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抗病力強,耐粗飼,繁殖率高,風味明顯的特點。開發地方名、優 、特畜禽產品,通常具有不可復制性,避免了各地的產品結構雷同。因此,以“種源”優勢構筑畜禽產品的市場優勢得到了不少地方的重視。如湖南有30多個在國內外叫得響的地方家畜家禽良種,味道鮮美,“湘味”濃厚,是畜禽養殖業發展中最大的“特色牌”。湖南日報7月21日刊發的消息《湘產良種家畜禽淪為瀕危物種》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稿件見報當天,國內許多網站紛紛予以轉載,中央電視臺《金土地》欄目編導專門致電湖南日報詳詢有關情況,湘產良種家畜禽的保護幾乎一夜成為熱門話題。未來5年內,湖南省計劃投入6300萬元,重點保護湘西黃牛、大圍子豬等17個地方優良畜禽品種,將新建17個資源場,建設豬、牛、鵝10個保種區;開展提純復壯,確保畜禽品種的遺傳特性不退化,基因不漂移。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可以肯定,湖南的農戶必將在不遠的未來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結語 我國畜牧業必須以持續發展的觀點來解決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協調人口、生產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因地制宜采取切實有效的法律、政策、技術和社會、教育等措施來發展畜牧業和農村經濟。只有在繼承傳統畜牧業遺產和發揚現代畜牧業優點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全盤集約化、工廠化的觀點實不足取。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