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要市朝陽水產醫院 容志朝 陸安萍
今年羅非魚出口不是很暢順,飼料又不斷漲價,養殖成本增加,而出口價和塘頭收魚價格卻不高,羅非魚養殖戶“虧”聲一片,行業危機顯露。有志之士出謀獻策,但由于牽連太廣,行業“巨頭”還未出現,到目前為止,整個行業還是以市場自動調節為主;行業協會宏觀調控有心無力,致使基層羅非魚養殖戶舉步難行,部分養殖戶對羅非魚這個行業開始失去信心。
近段時間,華南三省爆發了羅非魚鏈球菌病,有些地方出現較高致病性,其危害造成的損失較大,相當一部分養殖戶瀕臨破產。羅非魚這條“不死魚”都發生如此嚴重的病害,使得這個行業的發展又增加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更嚴重的是,養殖戶在預防和治療羅非魚鏈球菌病的過程中,由于擔心病情加重而亂用藥物,很多人在沒有專業技術員的正確指導下,大量使用國家出口羅非魚違禁藥物,致使多種抗生素殘留魚體。由于羅非魚爆發性鏈球菌病死亡率很高,到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可以很好地治療,一些發病嚴重的池塘為了減少損失,在使用大量抗生素未見明顯效果后,馬上刮魚干塘,商品羅非魚體內也帶有大量的鏈球菌。抗生素殘留和鏈球菌含量超標這兩個潛在因素,對羅非魚出口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九十年代南美白對蝦行業的發展經歷過“氯霉素事件”和白斑病大規模暴發的致命打擊,羅非魚行業這幾年的高速發展,是否和南美白對蝦行業的發展走著同樣的路呢?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必須遵守其發展規律。以羅非魚為例,這本來是一條肉質鮮美、沒有肌間翅、肉色白凈的魚,很適合各種年齡段的人食用。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機構無限度的通過遺傳育種和在其飼料中添加各種促長激素,致使本來需要一年半或兩年生長時間才能上市的羅非魚,如今只需要幾個月就能長到一斤多。羅非魚的生長速度加快了,養殖密度高了,產量也高了,而效益卻沒有以前高。更甚,現在的羅非魚魚肉水份大、肉質松、土腥味濃,沒有魚味。這樣快速養出來的魚是否適合人類食用?又如何能暢銷國內外呢?現在人們對食品健康和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沒有優質的產品是沒有市場的。羅非魚本來是抗病力很好的魚,對很多常規魚類致病菌都有抗性,所以,羅非魚普遍被人們認為“不死魚”。但是,近幾年其抗病力不斷下降,再加上個別養殖戶為節約成本,盲目地使用一些變質飼料或劣質飼料投喂羅非魚,使其失去魚體免疫力及對水環境的適應性,原來低致病性、低毒力的細菌在沒有抵抗力的魚體也會變成高致病性,細菌的毒力和傳染性不斷增強。現在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氣溫也逐年升高,抵抗力低的羅非魚感染了一般的病害都會出現死亡,就好象沒有抵抗力的人得了一般的感冒也會有生命危險一樣。由此看來,羅非魚爆發鏈球菌病,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好象成了必然的,今年不發生,不久的將來也同樣會發生。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其發展的歷程,行業要發展成熟,必然要經歷一些波折。但是,教訓不要太深刻,一旦行業陷得太深,要重新站起來就比較困難。很多農產品的發展都有一個這樣的“怪圈”:在其行業發展初期,部分農戶賺到錢后,在鼓吹和帶動下,一些投資者大量、盲目投資,使該產品產量急促增長,三到五年后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或有大型病害發生,行業危機出現,相當一部分農戶前幾年賺到的錢一年的時間又虧進去了。羅非魚產業也一樣。現在行業危機初現不久,羅非魚鏈球菌病又大規模爆發,之后呢?從病菌污染和毒力的狀況來看,只有一年比一年厲害,抗生素藥物的使用一年比一年多,細菌的抗藥性也會逐年增強,藥物殘留的發生機率也會變的更高。目前人魚共患的細菌性疾病還沒有明顯發生,但隨著事物的發展又有誰敢說一定不會發生呢?如果不久的將來羅非魚進口國以某些借口來限制或禁止我們的羅非魚出口,那么,以目前國內的生產量,羅非魚賣到一塊多或幾毛錢一斤也并不是危言聳聽。所以,我們這些羅非魚產業的從業人員,必須看清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不要盲目投資,不單要賺快錢,也要賺長遠的錢,不以量取勝,要以質取勝,不斷提高我國羅非魚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目前,要解決羅非魚鏈球菌病和抗生素殘留這一難題,筆者認為,必須盡快研究出針對性的鏈球菌病疫苗,而且,疫苗的使用要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保護率高、保護期長等特點;其次,在養殖過程中使用預防藥物特別是抗生素方面,必須在執業漁醫正確指導下才能使用。當然,不斷研究出抗病力好的羅非魚種,不斷提高養殖管理技術和采取生態養殖等方法也是以后的發展方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