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資訊: 7年前,漢中城固的戴銘恒花光自己所有的積蓄,在秦嶺南坡上鑿了一個570多米長、7.5米寬的大山洞,在那里,他完成了一件延續一個物種生存的大事——活化石娃娃魚的人工馴養與繁殖,被人們稱為陜南的“娃娃魚之父”。
7年后,戴銘恒不是忙著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就是在全國各地叫賣自己的娃娃魚。在戴銘恒們的帶動下,這個擁有億萬財富的山洞聞名全國,漢中也走上娃娃魚復興之路,成為全國最大的娃娃魚養殖基地。
從5千尾到50萬尾:個體馴養的奇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地處秦嶺以南的漢中是全國野生娃娃魚大鯢最大原產地和優生區。漢中僅城固一縣就擁有野生娃娃魚(學名大鯢)15萬余尾,陜西外貿尚在組織娃娃魚出口。
上世紀90年代,陜西大鯢遭受有史以來最大劫難,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近乎瘋狂的人為捕殺給陜西的大鯢資源、野生種群數量造成損失超過60%,海拔800米以下的山澗溪流里基本絕跡。到2000年,城固的野生娃娃魚數量不足5千尾。物種數量的減少讓娃娃魚從經濟類水生野生動物成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娃娃魚繁殖因受雌雄性發育不能同步成熟和特殊氣候地理環境限制,其繁殖一直是世界水生物科研界的一大難題,這也是制約娃娃魚保護與發展的關鍵。”1984年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的戴銘恒算是“科班出身”,早在上世紀90年代,人們瘋狂捕捉野生娃娃魚時,他就搞起了人工養殖。
從在屋子里家養,到在小河道里放養,經歷幾次失敗后,戴銘恒在秦嶺南坡上的一個溶洞里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場所:“山洞里黑暗、潮濕陰冷,正是娃娃魚繁殖的好地方。”2002年,戴銘恒傾其所有,在一個570多米長、7.5米寬的大山洞里,放水養娃娃魚,這是當時城固唯一一家娃娃魚馴養繁殖場。
在暗無天日的山洞里,戴銘恒不像是個商人,更像是個科研專家,他潛心研究的娃娃魚人工受精和繁育技術科研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7年這一成果獲得了陜西省水利廳一等獎、陜西省科技廳三等獎。
“事實上,2005年時城固縣的娃娃魚人工繁殖技術就有所突破,繁殖門檻的降低讓其他人也有了進入這個領域的可能。”主管娃娃魚保護和開發的城固縣水產站站長余鵬說,“到了2007年,城固已經有了8個養殖場,甚至建成了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恒溫坑道大鯢養殖基地。”
這似乎成了漢中娃娃魚發展的一個規律:先是有商業頭腦的個人投資者建設大鯢馴養繁殖場,對大鯢在原生態、仿生態和全人工控制模式下的生態環境構建、親體培育、產卵繁殖、種苗培育等技術領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與創新,然后帶動更多的投資者加入,呈現出了漢中大鯢馴繁事業強勁的發展勢頭。
目前,漢中的娃娃魚馴繁場點密集,繁殖能力和水平在全國四大產區遙遙領先。養殖總量占全國的40%左右,擁有的種群規模已達50萬尾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種鯢培育供應基地,最大的種苗繁育基地,最大的商品魚養殖基地。這種模式也成為陜西目前為止確保大鯢存活并有效增加種群數量的最為有效的措施。
開放?不開放?這是個問題
現在,戴銘恒一年能賣兩萬尾娃娃魚,保守的收入有六七百萬元,人們只能感嘆于戴銘恒的商業眼光精準。“我不愁沒有市場,現在要做的是如何把這個產業做得更大。”從2004年開始,想要“做大”的戴銘恒就想走與農戶結合的路子,“我們場地畢竟有限,以繁殖魚苗為主,當時就想如果農戶能幫我們養育娃娃魚,這樣兩家都能賺錢。”
秦巴山區純凈的溪流是水生野生動物最佳棲息地,也為山區農戶飼養娃娃魚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按照娃娃魚管理的有關規定,必須要有娃娃魚的馴養繁育許可證和經營利用許可證,才能馴養和販賣娃娃魚,而這兩個證只有省級主管部門才能辦理。這個門檻阻礙娃娃魚進一步擴大規模。
個別資源豐富的產地提出了開發大鯢資源振興山區經濟構想,開始一些爭取主管部門的合法性認可的嘗試。2007年,漢中市出臺了“土政策”:農戶只要到漢中市水利局登記辦理“養殖登記證”就能代養娃娃魚,大大簡化了農戶飼養娃娃魚的準入門檻。
松了綁之后,散養娃娃魚成了中高山區農戶一個增收的重要來源。到2008年已有1000多戶農民從戴銘恒那里購買魚苗飼養娃娃魚。“等三四年之后,娃娃魚長大了,我們再把娃娃魚收購回來。”戴銘恒說。
2006年漢中就把大鯢養殖確立為率先突破發展的產業項目之一,大鯢人工養殖成為全市特別是中高山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脫貧致富,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到2008年大鯢馴繁場有500多家,家庭式養殖戶達到3000多家,按照計劃到2010年全市大鯢養殖突破1萬戶,養殖規模達至100萬尾以上。
娃娃魚數量的激增,給戴銘恒出了一個幸福的“難題”:“前幾年代養的娃娃魚如今都能賣了,2009年春節前,代養的農戶找我開玩笑說‘老戴,你不能讓我們頓頓紅燒娃娃魚吃吧’。”
娃娃魚的銷售必須取得省級主管部門頒發的經營利用許可證,而根據農業部的管理規定,省級頒發的證書,只能在本省內銷售,如果要在全國銷售還得在農業部辦理一個全國范圍內的經營利用許可證。復雜的辦證過程讓很多娃娃魚養殖戶苦不堪言,“魚越養越多,看著外頭娃娃魚的價格瘋長,我們卻受各種證限制賣不出去,急啊!”
“城固比較幸運,10家擁有全國銷售資質的企業有5家在陜西,而城固就占了3家。”2006年,城固的張弛加入了這個行業,他的50萬尾大鯢基地項目被列為陜南突破重點項目,2009年8月,張弛剛剛從農業部拿到了他的經營利用許可證。也許正是銷售渠道的暢通,城固娃娃魚的養殖量占到了漢中市的30%,而城固的三合鄉家庭養殖戶就達600多戶,養殖數量突破5萬尾,被稱為娃娃魚之鄉。
事實上,公司+基地+農戶封閉的種苗買賣+收購寄養承購銷售模式,在短短幾年里已讓漢中市娃娃魚的數量成倍增長,而限量的餐桌和少量的觀賞魚銷售渠道已經無法支撐企業正常的經營,也存在著打擊企業和農戶飼養積極性的風險。
隨著娃娃魚的批量生產和傷殘商品娃娃魚的數量劇增,政府的監管與引導相對于群眾的馴養繁殖活動又顯得乏力與滯后,如何正確應對法律規定,又適時創新行政管理,這是一個十分艱難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陜南大量涌現大鯢馴養繁育活動,群眾大量的資金投入已成事實,通過人工措施的干預實際上也新增加了種群數量,政府在大鯢的商業利用方面正面對“放還是不放”的兩難選擇。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