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的歷程 宏偉的篇章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回顧系列報告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史征程。6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探索,艱苦奮斗,勇往直前,在舊中國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了輝煌成就,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一、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巨變,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建國初期,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綜合實力十分弱小。60年后的今天,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世界第3位。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濟總量迅猛擴張,2008年超過了30萬億元,達到了300670億元,年平均增長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長速度只有3.6%。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長9.8%,快于同期世界經濟增速6.8個百分點。2008年的經濟總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創造的財富量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1952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達到1.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為6.4%,位居美國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根據世界銀行資料,折合成美元,我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86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27.2%,日本的78.6%。
a.jpg (20.7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B.jpg (19.25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2.4倍,我國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價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長32.4倍,年均增長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長8.6%。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0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達到277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在60年之內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c.jpg (16.9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D.jpg (19.7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國家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調控能力日益增強。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1951年上升到125億元,達到3位數,此后經過27年的緩慢增長,1978年財政收入上升到1132億元,達到四位數。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財政收入實現加速度增長,到1999年,財政收入增加了10多倍,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的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臺階,到2008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6萬億元,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國家財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E.jpg (16.52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f.jpg (19.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外匯儲備增加近14000倍,我國由長期以來的外匯短缺國一躍而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1952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39億美元,到1978年,也只增加到1.67億美元。在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儲備的短缺局面依然沒有明顯改觀。但隨著對外開放的推進,外匯儲備逐步由短缺走向富裕,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9460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g.jpg (18.0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二、商品和服務實現由嚴重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主要工農業產品的供給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建國以后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短缺是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商品和服務的供給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的生活需要。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大為增強,長期困擾我國的商品短缺問題逐漸成為歷史。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還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持。糧、棉、油、糖的發展變化最能體現建國以來我國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巨大進步。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只有11318萬噸,人均209公斤;1978年糧食總產量緩慢增長到30477萬噸,人均產量增加到319公斤。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對農業的強力支持和農業科技的進步使糧食產量進入快速增長期,1984年超過4億噸,1996年超過5億噸,2008年達到52871萬噸,與1949年相比,糧食產量增長3.7倍,人均產量增長91%;棉花產量1949年只有44.4萬噸,1978年升至217萬噸,2008年達749萬噸,與1949年相比,增長15.9倍,人均產量增長5.9倍;油料產量1949年只有256萬噸,1978年發展到522萬噸,2008年達2953萬噸,比1949年增長10.5倍,人均產量增長3.7倍;糖料產量1949年只有283萬噸,1978年為2382萬噸,2008年迅猛發展到13420萬噸,與1949年相比,增長46.4倍,人均產量增長18.4倍。肉類、水果和水產品的迅速增長則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從量的滿足到質的追求的變化過程。豬牛羊肉類產量1952年只有339萬噸,人均5.9公斤,1978年產量865萬噸,人均9.0公斤,2008年產量5337萬噸,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產量1949年120萬噸,人均2.2公斤,1978年產量657萬噸,人均6.9公斤,2008年產量19220萬噸,人均145.1公斤;水產品產量1949年44.8萬噸,人均0.8公斤,1978年產量465萬噸,人均4.9公斤,2008年產量4896萬噸,人均37.0公斤。
圖9.jpg (26.1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解決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問題,而且還使我國逐漸成為一個世界制造業大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成倍增長。2008年與1949年相比,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增長64.7倍;布由18.9億米增加到710億米,增長36.6倍;糖由20萬噸增加到1449萬噸,增長71.5倍;原煤由0.32億噸增加到27.93億噸,增長86.3倍。電視機、電冰箱、照相機、洗衣機、計算機、空調器等一大批新興電子產品產量也從無到有,在改革開放以后呈迅猛擴張之勢。電視機由1958年的0.02萬臺增加到2008年的9033萬臺,電冰箱由1956年的0.03萬臺增加到2008年的4757萬臺;房間空調器由1978年的0.02萬臺增加到2008年的8231萬臺。隨著工業基礎建設的加強,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張,我國由一個只能制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資料,按照2000年不變價計算,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制造業占世界比重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其中,煙草類占比49.8%,紡織品類占比29.2%,衣服、皮毛類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類占比33.4%,堿性金屬占比23.8%,電力裝備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個大類名列前三;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外,其他21個大類所占份額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發展中國家中,除機動車、拖車、半拖車一個大類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個大類所占份額都名列第一位。
圖10.jpg (21.7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基本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服務業的需求,還在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良性互動中催生了大量新興產業。建國初期到1978年,第三產業發展緩慢,195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只有191億元,1978年增加到873億元,年均實際只增長5.4%。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第三產業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的深化,第三產業迅速發展,200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已經達到120487億元,比1952年實際增長84倍,年均增長8.3%。其中,交通運輸增加值由1952年的2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6590億元,實際增長113倍,年均增長8.8%。批發和零售增加值由80億元增加到23101億元,實際增長49倍,年均增長7.2%。金融、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壯大。金融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6817億元,實際增長242倍,年均增長10.3%。房地產業由1952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2720億元,實際增長85倍,年均增長8.3%。不僅如此,伴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一些新興產業也如雨后春筍,在改革開放30年中萌芽并迅速發展起來。
工農業產品產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解放初期,我國沒有一種農產品產量達到世界第一,工業中鋼產量僅居第26位,原油僅居第27位,發電量僅居第25位。經過60年的發展,2007年主要農產品中,谷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茶葉、水果等產品產量已穩居世界第一位。甘蔗、大豆分別居第三、四位。主要工業產品中,鋼、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發電量居第二位。原油產量居第五位。其他主要產品產量的位次也明顯前移。
三、經濟結構實現由低級到高級、不均衡到相對均衡的巨大調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所有制結構單一,分配絕對平均主義,城鎮化水平很低,地區發展不協調。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結構在逐步改善中趨向合理和優化。
產業結構基本實現由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我國基本上是個農業國,農業在經濟中占居主要地位,1952年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6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產業協調發展問題,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增強,工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1952-1978年,隨著“重點發展重工業”戰略的實施,工業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工業占比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44.1%,而農業占比則由51%下降到28.2%。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繼續快速發展,第三產業也得到大力促進。到2008年,第一產業由1978年的28.2%下降為11.3%,第二產業由47.9%上升為48.6%,第三產業則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圖11.jpg (28.83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工業結構實現了從門類簡單到齊全,從以輕工業為主到輕、重工業共同發展,從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導,向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共同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基本上以農副產品加工和采掘業為主,且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工業整體水平很低。經過60年的建設,工業結構門類逐步齊全,鋼鐵、有色、電力、機械、輕紡、食品等工業部門逐步發展壯大,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如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也從無到有,迅速發展起來。目前我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我國都有。一個行業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輕、重工業關系逐步趨于協調。1949年輕重工業比重為73.6:26.4,此時的工業主要為手工作坊,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1978年,輕重工業比重盡管有了很大變化,為43.1:56.9,重工業占比已經高于輕工業,但技術含量不高,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汽車制造業、航空航天工業等為主體的重化工業加快發展,工業內部結構向更高層次演進。2008年,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為28.9%和71.1%,重工業占比大幅上升,高技術產業、大企業、企業集團不斷強化,企業組織結構明顯改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為工業經濟由大變強奠定了基礎。
圖12.jpg (40.6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所有制結構經歷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到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建國以后特別是“文革”期間,與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相適應,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基本上沒有非公有制經濟。改革開放后,隨著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所有制理論認識的重大飛躍,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到2008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28.3%,集體企業占2.4%,非公企業比重上升到65.6%。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23.5%。
分配結構實現從絕對平均主義到以按勞分配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轉變。建國初期到1978年,國家、企業和居民三者分配關系表現為“國家得大頭、企業得中頭、個人得小頭”,居民收入分配則實行絕對平均主義。改革開放后,這種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逐步發生改變,資本、土地、技術與勞動共同成為分配要素,而且資本、土地和技術參與分配的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6.2%,比1990年下降9.6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占8.5%,財產性收入占2.3%,轉移性收入占23%,分別比1990年提高7.0、1.3和1.3個百分點。2008年,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38.9%,比1985年提高20.8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性收入占51.2%,下降23.2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已占到3.1%。
城鄉結構經歷了以城鄉分割到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由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制度的藩籬,城鄉之間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工農業產品不能平等交易,城鄉之間處于嚴格的分割狀態。此后至1978年,隨著國家對工業投入的增加,城鎮人口比重緩慢上升,1978年達到17.9%。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使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比建國初期上升了35.1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6個百分點。其中1978年到2008年年平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提高了吸納就業的能力,城鎮就業人員占全國的比重從1952年的12.0%上升到2008年的39.0%。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2008年,我國農村公路里程達到172萬公里,全國通公路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9.2%。已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達99.7%。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圖13.jpg (1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9-21 16:29 上傳
區域結構實現了由低水平不協調到各具優勢、協調發展的轉變。建國初期,由于歷史、地理位置及經濟基礎等原因,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1952年,東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68.3%,而中、西部分別只占21.3%和10.4%。此后,我國實行區域均衡發展戰略,通過計劃手段配置資源,工業布局由沿海逐步向內地推進,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逐步縮小。1978年,東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比下降到59.2%,而中、西部分別上升到25.1%和15.7%。改革開放以來,按照鄧小平同志關于“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我國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重又拉大,2000年,東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比比1978年上升了10.5個百分點,中、西部則分別下降6.3個和4.2個百分點。但在新的世紀,我國政府相繼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逐步縮小,2008年,東部地區占比68.9%,比2000年降低0.8個百分點;中部占比19.0%,提高0.2個百分點;西部占比12.1%,提高0.6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