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054|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共和國部長訪談錄:聽孫政才講述60年農業成就和發展前景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9-9-21 10:36: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社北京9月日電:3年間,他跑遍了全國所有省份,有的省甚至去了七、八次。
      節假日,他會經常去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者他家附近的超市轉轉,看一看農產品供應情況。
      一位農業科技專家出身的政府官員,作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掌門人”,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偉大成就?未來又會面臨哪些新的考驗?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日前就這些問題在辦公室里接受了記者采訪。

      9月,收獲的季節

      已經是秋天了,窗外吹來些許涼意。
      農業部座落于北京城的東三環長虹橋附近,毗鄰繁華的CBD(中央商務區)。就在這片高樓林立、霓虹閃爍、車水馬龍的區域,以孫政才為首的農業部官員、干部們卻一心向“農”,把目光投在城市之外的廣闊鄉村。
      “田野里的秋天,才算是真正的秋天。”孫政才不無興奮地說,“9月本就是個收獲的季節嘛。”
      的確,秋天的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前不久,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旱情。農業部隨即緊急啟動應急響應,嚴密部署各項抗旱措施。
      “雖然干旱對部分地區的秋糧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但總的看,如果后期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全國秋糧仍有望獲得較好收成。”孫政才根據當前秋糧生產情況作出了如此判斷。
      就在不到3個月前,他站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的一塊麥地里,拈著幾穗飽滿的麥穗宣布了全國夏糧再獲豐收的好消息。而這一次,已經是連續第6年夏糧豐收,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
      這位學者型的農業官員深知:農業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依靠。從近年來的實踐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穩定發展,供給充足、價格基本穩定,為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和金融危機奠定了物質基礎。
      一年的成績可以選擇農業發展中最耀眼的一個點,而60年呢?從一個滿目瘡痍、食不裹腹的舊社會,到國家倉廩殷實、百姓安居樂業,60年來農業發展歷程該如何總結?
      回顧歷史,孫政才感受頗深:“我國自古以來就講,‘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一代又一代的憂國憂民之士期盼‘但愿蒼生俱飽暖’。對于中國的糧食和農業問題,國人關心,國際社會也極其關注,有的人還充滿懷疑。”
      孫政才舉了4個外國人的說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斷言,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將碰到的第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1994年,美國人萊斯特&#8226;布朗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疑問。
      ——2008年,一位叫吉姆&#8226;藍的美國人提出“中國人吃肉增加才是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
      “這些是對我們能不能解決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的懷疑。”孫政才說,“但這些說法,也都從側面反映了農業、糧食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極端重要性。”
      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創造了歷史奇跡:1949年到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由11318萬噸增加到52871萬噸。棉花產量由44.4萬噸增加到749萬噸;油料產量由256萬噸增加到2953萬噸;肉類產量由221萬噸增加到7280萬噸;水產品產量由45萬噸增加到4896萬噸……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決了接近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糧食、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
      “如今,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和水產品等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孫政才說,“所以從2006年起,世界糧食計劃署依據相關規定,并商我國政府同意,不再向我國提供無償糧食援助,我國已逐步成為重要的糧食援助捐贈國。”
      “60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您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我問。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在不斷探索創新中加快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孫政才回答。
      高度凝煉的表述頗顯其理論功底和戰略視角。厚厚的鏡片之后,是一雙深邃的眼睛。農學博士,加上在地方的工作經歷,讓這位學者型官員思考問題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基層最能感受“三農”巨變
      農業部長關心的并不只是糧食收成和農民收入,城里人的事一樣是孫政才考慮的重點。有兩件事是他一支堅持親自去做的:一則是隨時關注國內外農產品供求和價格情況。二則是定期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家附近的超市看看農產品供應情況。
      “跟你說,上個周末我家附近的‘超市發’最近每天能供應蔬菜82種,水果50多種,全年累計銷售蔬菜200多種,還有肉類水產、糧油,等等。確實是品種豐富,供應充足。”
      他如數家珍般說道:“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農副產品供應品種最多的國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業發展的巨大成就。”
      自北京市調入農業部后,孫政才已經在這里干了4個年頭。其間,記者跟隨他到過中原大地、濱海漁村、無垠草原。有一次隨他在山區考察時,坐在中巴車里正和持續的顛簸做斗爭之際,我突然感覺,孫政才的辦公室就在這片地里、水里、道路上……
      “這幾年,經常去基層調研,全國所有的省(區、市)都去過了,有的省去了七八次。”孫政才坦言,在基層最能深切感受到農業農民作出的巨大貢獻,農業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農民對黨的政策衷心擁護,農民創造的許多新鮮經驗。
      這些巨大變化,孫政才歸納為6個歷史性跨越:
      在農產品供給能力方面,實現了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向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跨越。
      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實現了農業發展由粗放生產向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歷史性跨越。
      在農村經濟結構方面,實現了農村經濟由第一產業為主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在農民收入方面,實現了農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在農村體制機制方面,實現了農村經濟制度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跨越。
      在城鄉關系方面,實現了城鄉經濟社會由二元結構向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歷史性跨越。
      此外,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業對外開放格局。
      “就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來說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開展了規模空前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等快速發展、農業抗災能力、物質裝備水平、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孫政才介紹說,目前,我國農機總動力已達到8.5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8%,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以跨區作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有效解決了家庭小規模經營與現代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農機使用效率。
      而農村經濟結構由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更廣泛的影響。目前,全國有2.25億農民務工經商,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孫政才回顧到,“近些年來,小城鎮蓬勃發展,縣域經濟不斷壯大,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農民非農就業比重迅速提高。”
      一定會有人探究:推動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孫政才認為,歸根結底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
      在他看來,有三件事特別重要。
      一是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核心的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確立了農戶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是黨在農村政策的基石。
      二是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減免直至最終取消農業稅,實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不僅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改善了農村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實行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肩負的職責要始終銘記
      2007年3月26日,孫政才到江西瑞金調研。在參觀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舊址時,管理員給了他兩張當年蘇維埃政府借農民糧食打下的借條影印件,一張是借糧100斤,一張是借糧50斤。此后,孫政才一直把這兩張欠條裝在自己的包里。
      他說,要讓它們時刻提醒,農民對新中國成立、新中國建設貢獻巨大,農業貢獻巨大,農民的利益要始終維護,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自己肩負的職責要始終銘記。
      到農業部工作的4個年頭,孫政才感受很多,最深的,就是工作責任大,壓力大。
      “所謂責任大,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確保13億人口的衣食飯碗,關系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8億農民的切身利益,這都是天大的事。”
      “所謂壓力大,農業是基礎產業,又是弱勢產業,農業發展面臨著市場和自然雙重約束,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視。”
      “所以,作為農業部長,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三農’,做到胸中始終有大局、心里時刻有農民,帶著對億萬農民的深厚感情做好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為農民利益鼓與呼。”
      在孫政才看來,“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利益問題,利益問題的關鍵是收入問題。1949年到200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伴隨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但是,農民增收的基礎還比較脆弱。1998年以來,農民收入增幅連續低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即使在農民收入絕對額增加最多的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額相差11020元,在歷史上首次突破1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1∶1,遠遠超過1983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1.70∶1的歷史最低點。
      他說,今后一個時期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既要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高效農業,支持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業向深度、廣度進軍,又要拓展農業外部增收空間,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創造條件讓農民享有更多財產性收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那么,總體來看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什么?
      孫政才清醒地看到,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而目前,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城鄉發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統籌。
      “應對這些挑戰,任務十分繁重。最根本的還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孫政才說,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業發展階段,遵循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以保障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孫政才解釋說,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趨勢,實際也是現代化進程的三個不同側面。當前我國工業在加速發展,城鎮化水平在快速提高,但農業還比較薄弱,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
      他繼續闡述他的思想: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關鍵是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支撐體系,不斷提高現代農業支撐保障能力;始終堅持正確的政策取向,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
      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支撐體系的建設內容,則包括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現代農業產業工程體系、現代農業政策體系、現代農業制度體系、現代農業人才支撐體系、現代農業市場體系等,還有很多方面要進一步探索。
      “正確的政策取向,我考慮主要是‘穩定制度、強化責任、保護資源、補貼農民、投入農業、獎補大縣、理順價格、提升科技、統籌內外、健全法制’。”孫政才侃侃而談。
      不經意間,采訪已經兩個多小時了。孫政才談興雖濃,卻不得不被秘書打斷——要趕飛機去吉林察看秋糧后期管理情況了。帶著些許遺憾,我走出農業部。外面車水馬龍、一片城市喧囂,而我的腦子仍然沉浸在田野牧歌情境之中。是啊,60年波瀾壯闊的農村發展、日新月異的農民生活,真的很難在幾個小時里聽他講個痛快!(完)
      
      來源:新華社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szhilei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09-9-21 13:10:29 | 只看該作者
    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發展畜牧才能強,支持啦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09-9-21 13:20:25 | 只看該作者
    也認真聽了答記者問,成績不小差距很大潛力很大的科技評價是中肯的,但似乎感覺到對于農業貿易還有許多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2 07:0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杭锦后旗| 阜平县| 华亭县| 阿图什市| 家居| 宜兰市| 弥渡县| 哈尔滨市| 连云港市| 湛江市| 民权县| 万荣县| 晋江市| 岚皋县| 张家港市| 榕江县| 绥德县| 津南区| 普洱| 静乐县| 新营市| 桂东县| 德江县| 中山市| 富宁县| 诏安县| 阳东县| 阿勒泰市| 泰州市| 丹棱县| 综艺| 五寨县| 普兰县| 杂多县| 武城县| 仁化县| 鲁山县| 汾西县| 郸城县|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