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養殖戶號稱具備人為提高甲魚苗雄性率技術,業界認為有炒作嫌疑 |
近日,一名為“廈門甲魚性別能夠變,每年多賺一千萬”的帖子在各大養殖論壇上引起網友關注。該帖稱,通過控制孵化溫度和濕度,可以使甲魚苗雄性率達到80%以上,由于公甲魚較母甲魚長得快、養殖效益好,因此這樣的“特種苗”要比普通苗貴1元/只。
網友對此等新鮮事反應不一。這是天方夜譚還是確有其事?近日,南方農村報記者專門就此展開調查。
銷售方式不被認可
經南方農村報記者查實,該帖信息來源于某電視臺農業經濟欄目,節目名為“性別能夠變,每年多賺一千萬”,介紹了湖南漢壽龜鱉養殖戶陳信初能夠根據客戶要求,將同一批甲魚種蛋孵化出85%的公苗,也能孵化出85%的母苗。
8月30日,南方農村報記者與陳信初取得聯系,他表示,通過控制孵化時的溫度、濕度,以及添加一種填充于孵化介質中的中草藥秘方,經過60天左右的孵化,就可以得到雄性率80%以上的甲魚苗,最高時可達到93%,“從2006年開始商業化生產以來從未失手過。”陳信初稱,這樣的“特種苗”比普通苗貴1元/只。
陳信初介紹,“特種苗”是根據特殊人群的需求生產的,因此客戶在買苗前都要簽下合同并先付定金。由于剛出殼的甲魚苗暫時不能確定性別,在交易過程中,為了保證雙方利益,養殖戶購苗時先以普通苗的價格付款,等到第二年開春分塘,確定公母比例達標后,養殖戶再補回差價,即每只苗多付1元;如果未達標,陳信初則按未達標比例賠償養殖戶損失。
“買苗歷來都是當場款數兩清,開春后再補差價手尾太長了”,養了十多年甲魚的中山養殖戶梁景峰首先質疑陳信初的銷售方式,“他很有可能就是以普通苗價格出售”。梁景峰向記者解釋,甲魚苗下塘后還會有一定數量的死亡損耗,而且每個養殖戶的管理技術不同,成活率有高有低。開春后再清點公母比例不合實際,因為這段時間內不確定因素太多,發生分歧后,很有可能雙方誰都說不清楚,進而引起買賣糾紛。另外,開春后到實地一一核實公母比例也不大可能,這樣花費的精力實在太大,業內人士都不會選擇這樣的銷售方式,“這恐怕是個幌子,無非是想借此炒作一下。”
控制性別技術不成熟
中華鱉(甲魚)隸屬爬行綱、龜鱉目、鱉科、鱉屬。大量的科學研究顯示,爬行動物的性別有兩種決定因素:一是基因、遺傳因子決定性別,二是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如今已確認所有的鱷類、大部分的龜類和部分蜥類的性別決定都屬于第二種類型。
關于甲魚的性別控制,國內已做過一些相關研究。早在1993年,河南省潢川縣農科所謝萬奎的研究就表明,中華鱉的性別決定受孵化溫度影響。
然而,孵化溫度對中華鱉苗雌雄比例的影響,國內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山東菏澤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生物系朱道玉認為,低溫孵化的雄性比例比高溫時低,27℃雄性比例是24%,而32℃雄性比例為88%;而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聶劉旺等人的研究結果卻與此正好相反,27℃孵化的中華鱉雄性比例是64.1%,32℃雄性比例是34.3%。
聶劉旺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孵化溫度對甲魚的性別決定有影響,但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在科研界還沒有定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結果,“甚至是相反的”。他認為,除了孵化溫度外,還有其他因素對甲魚的性別決定起作用,目前還沒有研究能完全控制甲魚性別并穩定下來,離應用于商業化生產還有一段距離。珠江水產研究說陳永樂副研究員表示,目前定性定量地控制甲魚性別的技術還不成熟,他也未見相關產業化研究的報道。
“炒作,這完全是商業炒作!”從事甲魚孵化的業內人士在接受南方農村報記者采訪時,均如此認為。據他們介紹,近年來,商品公甲魚越大越值錢,養殖經濟效益好,因此,許多養殖戶對公甲魚苗情有獨鐘,商家正是利用了養殖戶這種心理,將公甲魚苗比例達到80%以上作為銷售賣點。但實際上公苗的比例到底有多少,目前無從考證,因為只有當甲魚長到2-3兩規格時,才可以分辨出公母,購買時無從“定性”。
據了解,正常孵化條件下,同一批孵化出來的甲魚苗,公母各占50%。“公苗比例達到80%以上,根本不可能!”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中華鱉良種場,廣東綠卡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麥熾銘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雖然有人通過相對低溫(溫度控制在30℃以下)孵化提高公甲魚苗的比例,但最多只能增加5%-10%,可能偶爾一次兩次有80%的雄性率,但都不具有可復制性。
特種苗效益并無優勢
據陳信初介紹,盡管“特種苗”孵化時間比普通苗(45天出殼)長1/3,但其抗病力、成活率均比普通苗高,而且公苗比例比普通苗高出30%,經其實驗對比計算,同樣養1萬只苗,“特種苗”的利潤要比普通苗高出5萬元,“養‘特種苗’比普通苗劃算,需求空間很大。”
那么,養殖戶又如何看待所謂“特種苗”?“至少我不會買這種苗”,順德水產商會龜鱉業委員會副會長陳小石認為,目前普通漢壽甲魚苗售價由去年的3元/只下跌到1.2元/只,按“特種苗”比普通苗貴1元/只換算的話,何不用買1萬只“特種苗”的錢來買近2萬只普通苗呢?以公母各半來算,這樣還能比“特種苗”多20%的公苗和80%的母苗。一業內人士表示,第二年開塘后將母苗賣了盈利,就可以留下100%的公苗養殖,最后還比“特種苗”多20%的公苗,利潤更高。
一向對公甲魚苗情有獨鐘的梁景峰稱,他憑肉眼能夠分辨甲魚苗雌雄,準確率達到八九成,盡管愿意多付2-3角/只挑公,但苗場也不愿意,“都是一批一批買的”。對于所謂的“特種苗”,“我不會買,貴1元/只不劃算,每只貴2-3角還可以考慮”,他的理由與陳小石如出一轍,對甲魚苗雄性率能夠達到80%以上十分懷疑。他說,近兩年來,湖南漢壽苗的市場越做越爛,苗種摻假屢見不鮮,很多養殖戶都受騙上當,現在又出來個“特種苗”,大家都很謹慎。
麥熾銘表示,商業炒作是沒有用的,因為養殖戶最實在,能不能賺錢,最主要看養殖成功率高不高、產量高不高以及生長速度快不快。“這么久以來,從來沒有客戶要求孵化‘特種苗’,沒這必要。”
“搞‘特種苗’,在苗價格較高的時候還有一定利潤空間,但現在行情這么低迷,根本沒有優勢可言。”順德永盛甲魚苗場老板羅擎宇說,“特種苗”出苗時間太長,與普通苗相比,缺乏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