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鰍養殖技術匯總
泥鰍稻田養殖技術
泥鰍是一種分布很廣的溫水性底層小型魚類,具有適溫范圍廣、耐低氧和雜食性等待點。肉質細嫩, 味道鮮美,有相當高的營養及藥用價值。 國際市場稱泥鰍魚為水中人參。
一、技術要點
1.養魚稻田的選擇: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堅實不漏水,面積2—10畝,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較低洼稻田為好,粘性土質。
2.修筑田間工程及防逃設施:加高加寬田埂,田埂高50cm,底寬50cm,頂寬40cm, 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紗網做防逃設施,膜或網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離田埂內側50cm處挖深30cm、寬 20cm的環溝,插秧后對環溝進行修整。 進排水口采用密目鐵絲網或尼龍網做成攔魚柵。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 每畝施雞、 豬糞250Kg,繁殖天然餌料,促進泥鰍生長。水稻插秧結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雞、豬糞每畝25kg,直到8月中旬結束。
4.科學施藥:施農藥最佳時間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養魚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農藥, 如:草克星、農思它。
5.泥鰍放養:泥鰍苗種主要來源是收購野生魚。放養規格為5—20cm,平均畝放魚15kg,為了更好地掌握泥鰍的最洼放養規格,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我們做了放養5—8cm和15—20cm兩種規格泥鰍的對比實驗。
6.飼養管理:
(1)水質管理:保持田中水質清新,適時加注新水。苗種放養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養殖中期(大約7月中旬), 此時正是高溫季節, 田水深度應保持在10cm以上。養殖期間3—5天換水一次。 在日常巡查中,如發現泥鰍浮頭、受驚或日出后仍不下沉,應立即換水。
(2)餌料管理:稻田養殖泥鰍要想取得高產,除施底肥和追肥外,還應每天進行投餌。 前期投餌按魚體重的1—1.5%,中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 后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餌料, 如:麥麩、米糠等。投餌一般在傍晚進行,一次投足。 陰天和氣壓低的天氣應減少投餌量。
(3)日常管理:堅持經常巡田,檢查各項設施是否有損壞,特別在雨天要對進、 排水孔及堤壩進行嚴格檢查。
二、小結
1.摸清了泥鰍最佳放養規格。
放養5—8cm的泥鰍是以自身增重為目的;放養15 —20cm的泥鰍是以自繁增重為目的。試驗結果表明:放養5—8cm的泥鰍收獲效果較好,基本上百分之百達到成鰍規格。
2.泥鰍回捕技術。
(1)收捕提早進行,捕大留小。我們在8 月初開始下簍收捕大規格泥鰍, 這是因為:①大規格泥鰍攝食能力強,易被誘餌迷惑而鉆簍; ②泥鰍長到一定時期其增重變緩;③改善了泥鰍在稻田里的生存環境, 有利于提高小魚的生長速度。
(2)捕龜誘餌。下魚簍捕獲泥鰍時,捕魚前期,在魚簍中放入泥鰍的餌料,如麥麩、糠、土豆、 動物內臟等。捕魚中、后期,不斷改善誘餌質量, 使其更適合泥鰍的口味。我們采取在誘餌中加入香油、 用烤香的紅蚯蚓或葵花籽餅拌韭菜、炒香的麥麩、米糠等方法誘捕。
(3)捕魚最低水溫。在收捕前經常測溫,通過二年的實踐,我們認為北方地區泥鰍的收捕溫度應在15 ℃以上,而不是一些技術資料公認的10℃左右。
通過實施上述幾種回捕技術, 取得了較好的收捕效果,回捕率達70%以上。
3.泥鰍防逃技術。
在養殖過程中總結試驗了“臺階”防逃方法, 效果很好。就是在田埂內側邊上再修一個臺階。寬20cm, 比田埂低15cm,泥鰍躥至臺階上,很難再躥上田埂, 從而達到防逃目的。
泥鰍池塘養殖技術
近年來,由于農藥、化肥及工業廢水等污染河渠溝田等泥鰍生息場所,使天然的泥鰍產量大為減少;再加上捕捉過度,泥鰍的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積極開展泥鰍養殖有著良好市場前景。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容易繁殖和飼養,而且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大,所以在農村發展泥鰍養殖是生產致富的重要門路之一。
一、泥鰍苗種的來源
目前泥鰍的苗種不象青、草、鰱、鳙等由魚苗場生產供應,養殖所需苗種一般都來自天然捕捉的苗種,然后放到專門池塘飼養,這種方法雖然可行,但不宜提倡。泥鰍的人工養殖必須走人工繁殖的道路。
人工繁殖泥鰍苗簡單易行,大致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不經催產自然產卵繁殖。就是把按一定標準選擇的親魚(有雌有雄)放入產卵池內,放上人工魚巢,只要水溫適宣,便不久可見魚巢上粘滿卵粒。然后將魚巢輕輕撈起,放到孵化池內孵化,即可孵化出魚苗。孵出3天左右,待卵黃吸收完能自由游動并開始攝食時,便可收集起來轉移到魚苗培育池中飼養。一種是進行人工催產,通過人工授精或自然產卵繁殖。
所謂催產就是向成熟的親魚體內注射一定量催產劑,促使親魚發情產卵。催產劑注射到選擇好的親魚體內,經一段時間(稱效應時間)泥鰍便會發情和產卵。泥鰍親魚便會自行產卵在備好的魚巢上,這叫自然產卵。若約計到了效應時間把魚捕起,人工將卵子和精液擠出來混和在一個器皿內,令其受精,混和后立即撒到魚巢上,即可孵化。孵比出的魚苗處理與不經催產自然產卵繁殖的魚苗相同。
二、泥鰍苗種培育
泥鰍苗孵出3天后應及時轉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適當多放。育苗池的面積以50~100平方米為好。池中要挖魚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養前進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等有機肥以培養餌料生物。在放養初期只在魚溜內注滿水,待鰍苗習慣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計劃深度,使鰍苗分布全池,開始投喂熟蛋黃、魚粉、奶粉、豆漿等精餌料,幾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麥粉、菜腳葉等植物餌料拌和剁碎的魚蝦、螺蚌肉等動物性餌料進行投喂。每天投餌3~4次,投餌量初期為泥鰍總體重的2~5%,后期8~10%,經育苗池喂養1個月左右,體長達3~4厘米,體重0.4~0.5克,開始有鉆泥習性的時候,即可進行成鰍飼養。
三、成鰍養殖
1、池塘魚種培育
(1)池塘條件:池塘面積隨養殖規模而定,一般為100~250平方米,池塘深0.7~1米,可用磚、石砌成,進、出水口處要用鐵絲網或朔料網圍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傾斜,以便排水和捕撈。池塘砌成后,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后放入肥泥25~30厘米深。并注水30~50厘米深。
(2)清塘: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熱全池潑灑進行消毒,以殺滅池內寄生蟲、病源菌和改良肥泥性狀和增加鈣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藥性消失,即可放幼鰍人池飼養,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試水”后再放苗。
(3)苗種放養:每平方米水面放養3~4厘米長的幼鰍50~60尾。魚種階段,池子面積可適當大一些,水深一些,有流水條件的還可以加大。
(4)投喂管理:投喂人工飼料,包括米糠、麩皮、魚粉、蠶蛹等。投飼量5~6月份為泥鰍體重的4%,7~8月份加大到8~10%,9~10月份可再降到4%。每天投喂兩次,下午最好在傍晚時投喂,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2/3。7~8月份泥鰍攝食高峰期,每天增加到投喂3次。水溫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時及雷雨悶熱天可不投餌。據介紹目前部分地區采用膨化飼料進行投喂取得良好養殖效果。
(5)水質管理:根據水質的肥瘦進行施肥,培養浮游生物。熱天水溫達到30℃時,要及時更換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溫,防止“浮頭”。
(6)收獲:據有關資料介紹,4厘米左右的魚苗經三個月的飼養能長成10厘米11克的泥鰍魚種,大的可以出售,小的可以越冬后以魚種養成成魚。池塘單養120天,畝產成鰍魚種340~435公斤。
四、疾病防治
隨著近年泥鰍養殖技術的成熟,放養密度日趨增大,泥鰍病害時有發生,且一旦發生病害,死亡率較高。通常病害防治要本著“重在防治,有病早治”的原則,平時加強水質管理及投喂管理。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泥鰍常見疾病的防治。
1、水霉病
水霉病又稱膚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產動物真菌病之一,也是常見疾病之一,此類菌對溫度適應范圍廣,5-26℃均可生長繁殖,最適溫度13-18℃,水質較清的水體易生長繁殖。造成此種病的因素大約有:一是受傷或局部組織壞死;二是水溫劇烈變化(抵抗力下降,組織變壞);三是季節交替時易發生。
泥鰍目前多為自然苗,苗種下塘前多易受傷,加之此時水溫正適合霉菌的生長,因而水霉病為泥鰍苗種期間常見病之一。
防治方法:
(1)徹底清塘,從而杜絕病菌來源,從而可有效防治該病的發生。
(2)放苗前對池水嚴格消毒。
(3)捕撈時操作要細心,防止魚苗受傷。
(3)一旦發生該病,應在早期進行治療為好。對得病的苗種可用2~3%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鐘。 或采用宏揚鎮海生物防護有限公司生產的“水霉凈”。曾資料介紹偏方:每畝使用5kg萺蒲、0.5-1kg食鹽,對15-20kg人尿,全池潑灑。
2、紅鰭病
又名赤鰭病、腐鰭病,大多由一種桿菌引起。泥鰍被感染后,鰭、腹部及肛門周圍有充血發白并潰爛癥狀,有些則有出血斑點、肌肉腐爛,尾鰭、胸鰭發白并潰爛等現象。
防治方法:種苗放養前用“苗種平”消毒。治療可用“雙氧片”或“強氯精”潑灑,嚴重時連續使用2次,同時按飼料重0.3%中拌入“氟苯尼考”進行投喂5-7天。
3、腸炎病
亦叫爛腸瘟、烏頭瘟。患病癥狀為:行動緩慢,停止攝食,鰍體發烏變青,頭部顯得特別,腹部出現紅斑,腸管充血發炎,肛門紅腫,輕者腹部有血和黃色黏液流出,重者發紫,很快死亡。
治療方法:①每50千克泥鰍用“新魚血止”5克,飼料中按飼料重5%添加“魚用多維”拌料投喂,連喂3天即可。②每50千克泥鰍用7.5克大蒜素拌料投喂5-7天,第一天投喂藥餌量加倍。
4、車輪蟲病
由車輪蟲寄生所致。病魚體表和鰓組織損傷,魚體逐漸消瘦發黑、衰弱死亡。防治方法: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水溶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達0.5-0.7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鰍活動情況,以免出現藥害發生;或每100平方米池溏用苦楝新鮮枝葉5公斤煎水后全池遍灑,也有較好療效。
5、其它寄生蟲病。 泥鰍患寄生蟲病時,體表黏液增多,食欲減退,離群獨游,漂浮水面。防治方法:可用0.3mg/L“滅蟲精”化水全池潑灑。
五、收獲
泥鰍具有鉆入土的習性,收獲時捕撈比較困難。因此,在收獲時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干塘捕撈 這是一種捕撈較徹底的方法,多在年終收獲時實行。先將池水抽干,在池底挖1-2個集魚坑或排水溝,池水抽干后,泥鰍大部分便集中在集魚坑或排水溝中,然后用手網捕捉。尚有少數泥鰍仍鉆入池泥內,要發動人逐塊檢查捕捉。
注水誘捕 泥鰍具有溯水逃逸的習性。捕捉時,在注水品附近的集魚坑內鋪設網片,然后,從進水口緩慢注水,在新鮮水激下,泥鰍經常聚集在注水口附近,并落在集魚坑內,定時緩慢地抬起網片,捕捉泥鰍。
香餌誘捕 泥鰍喜攝食帶有香味飼料。捕撈時,將炒米糠、玉米魚粉混合料、炒簧 粉、花生麩(豆麩)粉等具有深郁香味的飼粉放在鰍籠或網袋內進行誘捕,可捕到池中部分泥鰍。
暫養 泥鰍捕撈后,最好放在流動的河水中暫養1-2天,以便排去魚糞,恢復體力,適應遠途運輸并消除泥土味,提高食用價值。在河水中暫養,因河水含氧量高,可適當密養。若不靠近河流,可用水泥池微流水暫養,并安裝增氧泵,防止缺氧浮頭。在暫養期間,要加強值班巡視,防止水蛇、食魚鳥鉆入網箱捕食泥鰍。
泥鰍庭院養殖技術
一、庭院養鰍池的建造
1、場地選擇:選用農村家前屋后的庭院空閑地建造養殖池。
2、養殖池建造:面積20~100m2,形狀可根據庭院結構靈活掌握,一般為長方形。磚混結構,墻厚24cm,用M7.5水泥砂漿砌筑,池深1.2m。距池底20~25cm設排水孔,距池池頂5cm處設2個以上的溢水孔,孔徑5cm,內置2mm網目的篩網。池底覆20cm左右壤土,池底向排水孔一角傾斜15度。
3、水源:井水、河水均可。水質要求清新無污染。井水要進行曝氣,河水要用密眼網布過濾。
二、放種前準備
1、泡池、肥水:新建池要用清水浸泡15天以上,鋪設底泥,老池要更換底質。放養前7~10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量110g。用腐熟的有機肥培養水質,一般每立方米用量1kg。
2、水生植物栽植:池內栽植水生植物以利于遮陰和改善水質,約占池面1/3。品種可選擇蓮藕、茨菇、空心菜、鳳眼蓮等。
三、鰍種放養
1、鰍種質量:鰍種來源可分為天然鰍種和人工繁殖鰍種,規格3~5cm,要求品種純、規格整齊、無畸形、無病無傷、活潑健壯。
2、放養:天然鰍種放養時間11~12月或5~6月,人工繁殖鰍種放養時間5~6月。放養量200~300尾/m2,預計產量10~15kg/m2,放養前用10×10-6濃度的高錳酸鉀藥浴15分鐘。
四、飼養管理
1、飼料:泥鰍的食性為雜食性,可選用小雜魚、動物內臟、豬血粉等動物性飼料及米糠、麩皮、豆粕、菜粕等植物性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要求蛋白質含量28%以上。
2、投喂方法:用塑料或其它材質做成50cm×30cm×10cm規格的餌料臺,沉入距池底30cm處。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投喂。每天兩次,上午9:00~10:00,下午17:00~18:00。
3、投飼量:日投餌量按鰍重的3%~5%投喂,上午、下午投喂量分別占40%、60%,并根據季節、天氣、水質和吃食情況等及時調整,以投喂1小時左右無殘餌為宜。放養天然苗種,開始半個月內投餌量為正常的50%,馴化適應后按正常量投喂。
4、管理:成鰍池水深30~80cm,根據養殖季節適時調整。春秋季節每15天左右換一次水,夏季7~10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1/3。每天檢查水質、殘餌、吃食、活動情況,天氣炎熱時可采取適當措施遮陰,陰雨天之前應查看溢水孔、網是否堵塞或破損,防止池水滿溢,平時還應防止敵害侵襲。
五、病害防治
1、做好苗種、養殖池、工具的消毒工作,不投喂腐爛變質餌料。
2、及時清除雜物,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每15~20天用15×10-6生石灰全池潑灑。
3、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發現病鰍隔離治療。
六、捕撈
1、部分捕撈:可采用網、籠等工具通過投餌誘捕。
2、干池捕撈:排干池水、用小撈海直接捕撈。
七、越冬管理
對于達不到上市規格需第二年繼續養殖的,或暫時不準備上市的泥鰍要按照不同用途專池暫養。商品鰍暫養密度可達30kg/m2。一般情況下泥鰍可自然越冬,天氣寒冷時可在養殖池上搭蓋稻草等防寒,但要注意保持適當通風、防止造成缺氧。
蓮藕田泥鰍成鰍養殖技術
1.池塘建設:選擇避風向陽、進排水方便、弱堿性底質、無農藥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積一般為1000平方米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網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鰍鉆洞逃逸。進、出水口加設網攔,在田中開挖多個面積為5~8平方米、深60厘米以上的坑,最好用磚砌一下。與坑相通,開挖縱橫數條溝,溝寬、深均為30~40厘米,坑和溝的面積占藕田總面積的10%左右,為夏季高溫、施農藥和化肥及藕田曬田時作為泥鰍的棲息場所,同時又便于集中捕撈。
2.培水與放種:藕池按苗種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豬糞等有機肥培育水質,每畝用量為100~200千克。待藥性消失、池水轉肥后,即可投放鰍種。3~4厘米長的鰍種,每平方米放養密度為15~30尾,有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
3.飼養管理:在培肥水質,提供天然餌料的基礎上,須增加投喂蛆蟲、蚯蚓、蚌肉、魚粉、小雜魚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以及麥麩、米糠、豆渣、餅類等植物性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飼量為泥鰍體重的5%~10%。投飼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食欲逐漸增強,20~30℃是攝食的適溫范圍,25~27℃時食欲特別旺盛,超過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飼。此外,還應根據水質肥度進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黃綠色為好。當水溫達30℃時要經常更換池水,并增加水深;當泥鰍常游到水面浮頭“吞氣”時,表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加注新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