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開豬價波動之謎
羊城晚報記者 曾 頌 實 習 生 李青青
生豬跌價的時候,沒人為我們說話;現在價格稍微回升,社會輿論又把矛頭對準我們。”廣東四會下布聯營畜牧場承包人陳國眾說。從業30多年的他,日漸感到養豬行業的形勢愈發微妙復雜,豬價的波動也比從前大。
對此,全社會都感同身受———2007年生豬價格扶搖直上,肉菜市場的價目令消費者頓覺錢包變薄,更有低收入家庭吃不起肉;此后經過一輪綿長的下跌,豬價又迎來連續12周的上漲,再次引發人們對CPI(消費價格指數)飆升的擔憂。
今年的“豬市”會不會變成“大牛市”?令眾人傷神的豬價大幅波動能否“熨平”?記者連日調查發現,業內人士對今年豬價維穩較為樂觀;然而他們也指出,現有生豬產業鏈存在硬傷,今后幾年可能繼續放大價格波動。
生豬價坐過山車
■2006年5月-2008年4月,從7元/公斤飆至17元/公斤,人稱“養豬比炒股掙錢”
■2008年4月-今年5月,跌破10元/公斤大關,養豬戶呼吁政府收儲凍肉“救市”
本輪豬價波動始于2006年5月,當時全國生豬出欄的平均價還不到7元/公斤。此后由于供應緊張、飼料漲價等因素,豬價開始長達近兩年的攀升。
2007年3月至8月,豬價錄得最大的升幅———從9元/公斤飆升至14元/公斤左右;2008年4月前后,豬價摸到17元/公斤的歷史高位,部分地區如廣東更是超過18元/公斤。不到兩年的時間,生豬出欄價翻了不止一倍,這被業內人士稱作“百年不遇”。
這段時間里,上證指數先是上沖到6000點,緊接著又下瀉到4000點,讓不少投資者覺得“養豬比炒股掙錢”。一時間,“高盛養豬”、“丁磊養豬”的話題屢見報端,眾多房地產、餐飲業的外行人也紛紛投身養豬業。
然而好景不長,豬價從2008年4月開始下跌,并在“豬流感”說法的沖擊下,于今年5月跌破10元/公斤大關。此時飼料成本依然高企,各地的“豬糧比價”掉到盈虧平衡點以下,養豬戶紛紛呼吁政府收儲凍肉來“救市”。
“超跌”過后,豬價于今年6月重新進入上升通道。經過連續12周的爬升,目前豬價已達到12元/公斤左右,養豬再次成為賺錢生意,平均每頭豬可盈利約200元。目前,廣州市肉菜市場豬肉零售價格也有回暖,瘦肉回升到28元/公斤,排骨回升到31元/公斤。
2007年的高價令人心有余悸:豬價會不會再坐一輪“過山車”,使CPI調頭向上呢?
“前段時間豬價超跌,現在算是恢復性增長,估計今年最多漲到13元/公斤左右。”豬場主陳國眾說,2007年的漲價是由大規模疫情拉動的,而今年的生豬生產很正常。廣東省農業廳畜牧處處長羅道栩也表示,省內生豬供應充足,豬價很快會穩住腳跟。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日前也對媒體表示,豬價本輪上漲不可持續,且由于豬肉是終端消費品,其漲價傳導面小,加上肉禽類價格僅占CPI權重的7%,應不至于拉動通脹。
豬價波動四大因素
豬價起伏原因盤根錯節,前一輪下跌甚至與金融危機工廠倒閉扯得上關系
多方面公布的數據表明,從2000年至2009年,豬價的波動模式大致分成兩個階段:2003年夏季以前,生豬出欄價一直在5.5元/公斤和6.5元/公斤之間徘徊,幅度非常和緩;此后,豬價就出現大起大落。
豬價波動的原因盤根錯節,甚至能和金融危機扯上關系:前一輪下跌就與東莞地區工廠倒閉、消費量驟減有關。不過記者與多方人士探討發現,以下四大原因是造成波動的主要動力。
原因一:與固有價格周期有關
豬作為主要消費肉品,在中國已有7000年的養殖歷史。經過長期摸索,養豬戶們總結出一套規律:
從需求看,每年上半年氣候暖熱、節日少,豬價下降;下半年氣候轉涼,各種節日來到,豬價上升。“五一”假期通常是當年豬價“止跌回升”的轉折點;國慶、中秋需求量大,但由于生豬出欄也多,豬價常常略有回調;冬至、春節一般可達到價格的頂點。
從供給看,從培養母豬、產仔、育肥到出欄大概要一年半的時間。養豬戶看見當下行情好就擴產,等出欄后發現價格已下跌,又馬上減產,由此形成3年一輪的波動周期。
“在中國,散養戶超過60%,他們追求短期利益,一窩蜂地快上快下,會放大波動。”陳國眾說,他經營的下布豬場年出欄量達2萬頭,規模化養豬必須考慮產品周轉,因此供應量很穩定。“賺的時候不擴產,賠的時候也不減產,搞的是價值投資。”
近幾年,四會市有不少地產、餐飲老板也開辦豬場,陳國眾認為,這部分資金有明顯的逐利動機,給“豬市”增添了投機色彩。
原因二:生豬疫病帶來價格起伏
近年來豬價的大起大落,都可看到疫病的身影。
始于2003年、盛于2004年的豬價攀升,部分由飼料漲價拉動,部分由禽流感導致豬肉消費旺盛所致。當年豬價達每公斤10元左右,各地養豬戶迅速突擊補欄。
美好的時光在2004年9月結束,豬價開始下跌。其間由于四川省發生“豬鏈球菌病”,全國人民“談豬色變”,豬價驟然跌到6元/公斤以下,直到2006年才緩過勁來。
此后,豬價又開始“百年不遇”的飆升———扣動扳機的還是疫病。2006年6月起,許多養豬戶發現生豬有發熱、胸膜炎、關節炎、流產、木乃伊胎、腹瀉、心臟病損等癥狀。農業部后來也承認部分地區發生豬疫,主要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引起。
當年因疫病致死的生豬數量已難考證,有海外媒體稱高達4000萬頭,隨即被農業部否認。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7年全國出欄生豬量僅為5.65億頭,較2006年下降7.68%;豬肉產量為4288萬噸,較2006年下降7.8%,供應緊缺推動價格創出歷史新高。
原因三:飼料漲價推動成本上升
所謂“豬糧安天下”,“豬的糧”也事關重大:飼料占了養豬成本的70%至80%。
2004年的豬價上漲與飼料密切相關。統計表明,當年第二季度玉米價格漲到每噸1400元左右,同比漲幅達25%,豆粕價格在每噸3300元,同比漲幅達45%。
此后幾年,飼料價格整體見漲。2007年末,豆粕漲價到4000元/噸左右,一度逼近5000元/噸大關,此后保持高位運行。由于中國七成以上的大豆靠國外進口,豆粕的價格實際由國際市場決定。
玉米的自給率高,但今年夏季后期多個省份出現旱情,玉米減產已成定局。養豬戶們認為,未來飼料將持續高企,養豬可能維持“高價格、低利潤”。
“豆粕會長期高價,玉米減產的影響大概要持續一年。”豬場老板陳國眾判斷,未來豬價的上漲可能主要由成本推動。
原因四:統計數據誤導養豬戶
“養豬和搞工業不一樣,擴產有個滯后期,所以市場信息很重要。現在不是統計部門作假,而是基礎數據就不準確。”廣東現代農業集團副總經理譚德明說,很多養豬戶不敢完全靠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來指導生產。
陳國眾去年底去江蘇開會,與同行交流時發現,很多地區一頭母豬每胎產崽只有8頭左右,而且成活率僅在60%至70%。“我們計算產量都是按經驗數據,一頭母豬要產10頭崽才正常,所以算出來的供應量就虛高”。
此外,由于國家對能繁母豬有補貼,各地均存在虛報母豬數量的現象。“具體哪里就不說了,前段時間農業部門去查,當地報有能繁母豬23000頭,現場清點發現只有18000多頭。”陳國眾說。
他認為,目前的豬價上漲,部分原因是養豬戶受數據誤導,高估了市場供應量而自行減產。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