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有效診斷魚蝦???一般情況下,患病的魚蝦,不僅在體表和體內呈現出各種癥狀,在行為上也會表現出各種異常情況。此外,水質、水色在動物發病時也可能會出現異常變化。這些異常情況,是水產動物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
從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分析,養殖動物健康狀況和營養、水質環境理化因子、病原生物和人為操作等都可能是引發疾病的原因。因此,應同時對環境因子、飼養管理、疾病發生和流行情況進行調查,并對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使診斷結果正確可靠。如果只簡單的檢查病體,有時很難做出正確的診斷。
水體環境和養殖操作等外部條件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外因。疾病診斷前,首先應對這些外部因素進行調查。
(一) 發病情況及病因調查。主要應包括如下內容:
1. 發病時間。在一天內發病的時間不同,如清晨、中午或下午,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
2. 發病時的氣象條件。有無氣溫劇降、臺暴風或暴雨?這些情況均可能誘發疾病。
3. 發病動物表現。哪些水產動物發???發病前動物有什么異常表現?病體在行為上有無異常表現?每天死亡的情況(包括種類和數量)?
4. 曾經采取的預防措施。使用過什么藥物?用藥量多少?用藥方法?等等。這些情況對于區分是否已對癥下藥或用法不當有很大幫助。
附件 魚病.jpg (29.15 KB) 2009-8-19 09:57
對蝦.jpg (38.41 KB) 2009-8-19 09:57
(二) 水質調查和分析。水質調查和分析按以下步驟進行。
1. 調查水色變化的情況。池水顏色變化能代表生物的活動變化情況。一般要調查發病前后水質的變化,是否有變黑、變藍和變紅等異常變化情況。
2. 判斷水的氣味。水的氣味變化往往代表水質的變化,如在池旁聞到水的臭味,可知池中有機物已腐敗變質,水中溶氧耗竭,水質已惡變。
3. 分析水質化學。經過養殖現場的一般調查,只是見到池水和動物活動的表面現象,應該進一步測定水質的化學指標。應從現場采取合格水樣,分析水體溶氧、鹽度、總氮和氨氮、硫化物、酸堿度等,如果這些測定數據超出正常范圍或有某一數值超過臨界點,便可考慮為水質異常導致養殖動物生病或死亡。水質因子的分析,可作為養殖動物致病原因和治療時的重要參考。當排除水質惡化致病后,能更準確地對養殖動物的病因做出診斷。
(三)養殖環境調查。包括調查水源中有無污染源、水質的好壞、水溫的變化情況及養殖池周圍的農田施放農藥等情況。如果是海水養殖,則還應了解水的鹽度或比重,水中各種離子的含量變化情況。池塘的底質也是必須了解的,如是否有過多的淤泥,池底是否有某種水產動物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或寄生蟲的終末宿主等。如水源中有污染源,可引起水產動物中毒死亡;如池底有毒物質含量過高也可能引起水產動物生長障礙甚至死亡;如果養殖區域有很多鷗鳥棲息,池塘內又有椎實螺,養殖魚類患雙穴吸蟲病的可能性就大。
(四) 飼養管理情況調查。調查的項目包括清塘的藥品和方法;養殖的種類和來源;放養的密度;放養對象是否經過消毒以及消毒藥品種類和消毒方法;飼料的種類、來源和投喂量等。如果在放養前,池塘未經徹底消毒,就不能排除上一個養殖周期飼養過程中所發生的疾病再發生;如果投喂的飼料已變質,則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疾病或食物中毒,攝食減弱。此外殘余飼料也會引起水質惡化、缺氧和有毒物質的產生,不但影響水產養殖動物機體的健康,也為病原體創造繁殖的有利條件,導致水產養殖動物發病和死亡;如果苗種來自外地,而又未經預先抽樣檢查,放養前的苗種帶蟲、毒情況不明,就可能將外地流行的疾病帶入本地。
(五)由體表及內臟器官,檢查魚蝦病體
通過上面的調查分析,基本可以判斷常見疾病的發病原因。如果通過上述外因的調查分析還不能判定疾病的原因,那就應該進一步對魚蝦病體進行檢查。為使診斷有代表性,一般要選擇病情較重、癥狀比較典型,但還沒有完全死亡或剛死亡不久的個體來進行病體檢查。
病體檢查的步驟,一般是由表及里,即先檢查病體的體表,再檢查病體的內臟和器官。每一個組織器官的檢查也必須先用肉眼觀察(目檢),然后用顯微鏡觀察(鏡檢)。目檢和鏡檢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具體的檢查順序和方法如下:
(1)整體觀察。將魚蝦蟹等病體放在白色的瓷盤中,作整體觀察。記錄下病體的種類、年齡、個體的大小和體重。
(2)體表觀察。
對于病魚,首先要進行頭部檢查,依次檢查口部、眼睛、鰓蓋等各個部位,觀察其有無充血、潰瘍、變色,黏液是否增多,皮膚是否粗糙、腫脹、潰瘍,有無增生物,是否出現異常斑紋等病癥,眼睛是否充血、渾濁和變形等。
繼而檢查魚體,觀察病體是否畸形,其體表是否有寄生蟲,是否有損傷,有無充血,鱗片是否平整,鰭條是否破碎,腹部是否膨大,肛門是否紅腫及有異狀排泄物粘連;等。一般用肉眼檢查體表時,可以發現大型的寄生蟲和明顯的病變部位。
對于魚體病變部位或可疑部位,如體表有充血或變色部位或有異常增生物的部位,必須進行鏡檢,幼苗在肉眼看不出異狀時,也須進行鏡檢。方法是在病變部位或可疑部位攝取少量病變組織或刮取少量黏液,放在載玻片上,加蓋蓋玻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幼苗可整尾放在載玻片上進行鏡檢)。鏡檢時可先用低倍鏡觀察再換成高倍鏡觀察。
對于蝦蟹類的病體體表檢查,首先要觀察病體的體色是否正常,甲殼、眼睛、附肢等是否正常,有無異物附著。對于蟹類應將腹部打開,觀察腹肢上是否有異物附著,蝦蟹類甲殼動物的病體往往可以看到甲殼色澤的變化,如甲殼上出現黑斑,或白色小點或白斑,或甲殼泛出紅色等。有時還可發現甲殼、附肢或眼睛潰瘍、變色、穿孔及附肢缺損等癥狀。如發現可疑癥狀,可用鑷子夾取一點黏液、病變部位的殘片或附著物,進行鏡檢。
對于貝類的病體,在檢查之前應先用水將其殼外的污泥沖洗干凈,然后用薄型刀具沿殼的內部伸入割斷閉殼肌,打開雙殼,仔細檢查外套膜、鰓、斧足和其它部位的外表面,觀察是否有病變和異物存在。
(3)口腔及鰓部的檢查。先用肉眼檢查口腔和鰓部是否充血、發炎、黏液增多、鰓絲腫脹、色澤變深或變淡等異常情況,然后剪取一些鰓絲放在預先已滴有水滴的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做成一個簡單的水浸片進行鏡檢。
水產動物病體的鰓部檢查是水產動物疾病診斷上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即使目檢時未發現異常,也必須進行鏡檢,尤其對于幼魚和蝦蟹的苗種進行病體檢查時更是如此。對于海水水產動物,必須使用與其棲息地鹽度相當的干凈海水來做水浸片,對于淡水水生動物,應該使用蒸餾水、自來水。
(4)內臟檢查。對魚體的內臟檢查時,要將魚的體腔壁剪去一面,使內臟各組織器官完全暴露,便于觀察各組織的變化情況。
首先,要注意腹腔內是否有腹水,檢查腹腔內有無大型的寄生蟲(如舌狀絳蟲等)及胞囊,腹膜、腸系膜、脂肪組織等是否充血,各個內臟器官是否發生異常變化,如腸的某一段是否特別膨大、肝臟腫大、淤血及壞死的病灶等。
然后,將各個臟器分開檢查,如未發現有異常現象,應檢查病魚的消化道。方法是將腸道剖開,檢查消化道內是否有食物,食物種類有哪些,再觀察內壁是否黏液增多,是否充血、發炎,有無白色的小點,有無大型的寄生蟲等;然后從可疑部位刮取黏液或取下一些病變組織,放在加有生理鹽水的載玻片上,加蓋蓋玻片,壓平后進行鏡檢,同時對整個消化道分為前、中、后三段,分別刮取黏液鏡檢;最后將腸放入盛有生理鹽水的培養皿中,刮下腸內壁的全部黏液,適當攪拌,使黏液在生理鹽水稀釋,取出腸道,靜置數分鐘后輕輕倒去上清液,再加入生理鹽水,反復幾次最后直到上清液變清后,將沉淀物吸入幾個培養器中,在光線亮的地方用肉眼仔細檢查,或在解剖鏡子下檢查。這樣做是因為有些寄生蟲如毛細線蟲、側殖吸蟲等,當它們在腸壁上時不易被肉眼觀察,刮取黏液鏡檢時,又因取樣過少容易漏檢。
如果經過上述檢查仍未能診斷疾病時,就應進一步檢查肝、脾、腎、膽、鰾、生殖腺、心、腦以及肌肉、骨骼和血液等。
對于患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情況,臨床診斷時,只通過肉眼觀察內臟器官病變癥狀難以做出準確診斷,對這些病的準確診斷尤其是癥狀類似病的診斷,應采用熒光抗體法、酶抗體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點酶法、中和試驗法、血清凝集試驗法以及病原分離培養及病理診斷等比較復雜的方法來進行診斷。對于中毒或營養性疾病,診斷時還需對飼料、池水和魚體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確定;腫瘤病則需要經組織切片來診斷。
在蝦蟹類病體的內臟檢查中,對生殖腺、心臟、肝胰腺、消化道的檢查與魚的病體檢查方法基本相同。對排泄器官的檢查,應先觀察第二觸角基節處有無變黑壞死的癥狀,如有病變,應將排泄器官剖檢,或用FAA液固定做組織切片檢查。對蝦蟹類進行血淋巴檢查時,應先將頭胸甲洗干凈,用紗布將水吸干,在頭胸甲的心區鉆一個小孔,用小型注射器或尖頭吸管插入圍心竇吸取少量的血淋巴滴于載玻片上立即蓋上蓋玻片進行鏡檢。如果從血淋巴做細菌的分離培養,則必須對蝦蟹的頭胸甲及使用的工具做好徹底的消毒工作。
(5)微生物學和生理生化學等其他方法的診斷。通過上述步驟還難以判斷的疾病,需要通過微生物學、血清檢查、PCR技術等技術手段進行診斷,但養殖場和一般的疾病診斷部門無法進行這樣的診斷試驗,可將病魚樣本送到有條件的研究所或高等院校的微生物實驗室進行鑒定。
(六)診斷注意事項
(1)調查中的注意事項
調查工作是疾病診斷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水產動物疾病的體表癥狀,有許多疾病是非常相似或相同的,特別是在肉眼觀察時,有時很難加以判別,因此要詳盡地了解發病的全過程,疾病的流行情況和養殖管理各環節曾經采用過的防治措施,然后加以綜合的分析,結合對體表及內臟的檢查,可以獲得比較準確的診斷結果。
為了弄清曾經采取過的防治措施,往往需要實際地了解曾經用過的藥物是否和養殖者提供的情況相符、藥物是否失效、劑量是否準確。同樣,為了弄清發病的環境因子,必須實地看一看水質條件,了解排注水的情況等。
在進行實地調查時,為了使診斷工作做到準確而迅速,調查訪問和病體檢查常常需交替進行,而不是調查訪問全部完成之后再進行檢查,也不是全部檢查完病體后再去調查訪問。因為等全部調查工作做好之后再去進行病體檢查,就會耽誤時間,尤其是夏天,送檢的病體應抓緊時間檢查。如果時間拖延,天氣炎熱,病體可能死亡、變質或腐爛,就無法供檢查使用了。這種情況下就應先進行檢查,或在檢查的同時向養殖者詢問。
也有這樣的情況,在病體檢查中,發現不了什么問題,而主要依靠調查訪問來進行診斷的。如夏花魚種的跑馬病就是如此,因為這種病是由于缺乏適口飼料而引起的,在做魚體檢查時,找不出發病的原因,這就需要通過調查訪問來進行確診。
(2)病體檢查的注意事項
首先,送檢的病體必須是病情較重、癥狀典型或瀕臨死亡但并未死亡的個體,剛死不久的個體也可用作檢查的對象。因此檢查工作最好是在現場進行。
其次,病體檢查時最好多檢查一些患病的個體。一般來說,被檢查的個體越多診斷越準確。如果是混養的池塘,還應該對不同種類的病體進行檢查,不能以某一種水產動物的病體來代替另一類水產動物的病體。即使是魚類,也不能以一種病魚的檢查來代替其它種魚類的的檢查,即使是同一種魚類由于個體大小和年齡不同,發病的情況也可能是不同的。如遇成魚套養魚種的池塘,應該既檢查成魚的病體,也應同時檢查魚種的病體,以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全面。
病體檢查解剖時要十分細致,解剖工具必須清洗干凈,不能沾有藥品,每一病體及每一器官的解剖工具都必須洗凈。解剖內臟時要小心不要剪破內臟,尤其是消化道內的臟物不能污染其它內臟器官。
檢查淡水水產動物時,必要時可用自來水清洗體表和鰓部,但是檢查海水水產動物的體表和鰓部時,就必須使用海水,而不能使用自來水。在檢查內臟或眼睛時,則不論哪種對象,都必須使用與之相適應的生理鹽水。
鏡檢的病體組織、黏液,要求薄面透光。遇到堆積在一起的組織,須用自來水、海水或生理鹽水稀釋化開,壓上蓋玻片,壓平制成水浸片進行觀察。
如果經過病體檢查和調查,發現病體同時被幾種寄生蟲寄生或同時患幾種疾病時,都應記錄在案,并找出危害程度嚴重、發病急的病,首先進行治療。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