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3809|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東鳊魚飼料風波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9-9-1 08:0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內陸水產消息:廣東佛山順德地區鳊魚(實為魴屬)養殖面積在5000畝左右,對特種魚膨化料的需求量全年約1萬t,養殖品種為團頭魴、廣東魴。有飼料企業反映,該地區養殖戶大多采用飼料配合蠶蛹的方式投喂鳊魚,較少全程投喂飼料。
    是出于對飼料質量的質疑還是因為其他?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養殖戶:畸形魚引發的猜測
        面對記者的詢問,多數養殖戶直言“雖然目前市面上蠶蛹(未脫脂)價格6300元/t,遠遠高于鳊魚養殖所用的特種魚膨化料4200-4300元/t,但蠶蛹的質量看得到,用得放心,飼料就不知道里邊添了些什么東西,養出的魚甚至還有畸形。”記者細細查看了養殖戶所說的畸形魚,發現魚體腮蓋骨表面凹凸不平,骨薄呈半透明狀,邊緣略有卷曲。據了解,畸形魚因賣相不好,賣價比正常魚低1元/500g左右。
        龍江 鎮的吳志佳1991年開始從事團頭魴苗種孵化,1995年進行廣東魴苗種孵化。據他介紹,從客戶的養殖情況來看,畸形魚在團頭魴中產生的比例較大,廣東魴較少有畸形產生,而團頭魴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畸形魚的比例也不穩定,有時一塘魚中一尾都沒有,有時卻近半,這讓吳老板百思不解。經 過一番回憶思索,吳老板猜測可能是因為魚苗轉喂顆粒料時,飼料營養不夠引起。理由是1995年前團頭魴跟四大家魚混養,團頭魴不喂飼料時極少有畸形魚的出現,改為純養后投喂飼料便陸續有魚發生腮蓋骨畸形癥狀,雖然當時養殖戶所用飼料種類繁多,并缺乏科學依據,但從側面反映飼料營養缺失可導致魚產生畸形。
        有了這樣的猜測,養殖戶不由地將畸形魚的產生歸根于飼料質量。據了解,在北滘、樂從等鳊魚主要養殖區域,養殖戶對飼料質量的猜疑尤為凸顯,使得各飼料企業鳊魚料在順德的推廣并不順利。“出現畸形魚可能是多方面的原 因,有可能是飼料營養不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苗種或消毒引起的。”吳老板表示。
        除魚體畸形導致養殖戶對飼料產生猜疑外,也有養殖戶反映鳊魚養到二齡魚時,4-7月份這段時間投喂飼料,魚生長緩慢甚至不長。飼料質量再次遭受質疑。
      
    專家:主要原 因或不在飼料
        飼料營養缺失是否會引起鰓蓋變形?多數飼料廠表示自身產品配方不會存在問題,“如果真是飼料的問題,那么全部喂飼料的魚都會產生畸形,而不只是一部分。”某飼料企業特種魚料負責人申辯。記者隨即通過電話咨詢了蘇州大學從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的葉元土教授,“飼料中礦物元素如鐵、銅 、錳、鋅和磷的缺失首先影響的是鰓蓋,鰓蓋變形有可能是因為缺磷、錳、鋅引起的。”葉元土表示。據文獻資料記載,團頭魴對魚粉及植物性飼料的有機磷消化率都較低,其中魚粉為0%-23%,植物性飼料為3.0%-39.7%(除玉米胚芽餅為81.4%外),因此在配合飼料中應著重考慮磷的補充。以團頭魴為例,魚種對飼料中無機鹽磷和鈣的需要量,隨著水溫和魚體體重的增加而遞增,尤其是對磷元素的需要更為明顯。因此,葉元土建議將飼料中磷酸二氫鈣的量添加到1.8%以補充無機磷(魚體利用率在90%以上),此外還可以增加鐵、銅 、錳、鋅等礦物元的含量。“如果配方調整后仍有類似情況產生,則可排除飼料的影響。”葉元土表示。另外,在魚的胚胎發育脊索形成期如果光照過強也會導致魚體出現畸形。
        魚體對飼料原 料中有機磷的消化率低,多余的磷排出體外,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對此,葉元土表示目前暫無可行的方法解決磷富余問題。實驗環境下可在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將菜粕等雜粕中的有機磷轉化為無機磷,但因水產飼料加工過程中溫度過高(硬顆粒料85℃-95℃,膨化料131℃-132℃),植酸酶的活性將基本消失;另外植酸酶的最適溫度為40℃-44℃,魚為變溫動物,養殖水體的溫度決定植酸酶在魚體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總而言之,在飼料中添加植酸酶的方法實際操作上并不可行。除此之外,從理論上來講,可以事先用植酸酶把菜粕等原 料中的有機磷轉化為無機磷,再加工制成顆粒飼料,但經 過植酸酶發酵處理,飼料成本將至少增加800元/t,因此也并不可取。目前新的設想方法是在飼料中添加酸化劑,通過改變魚腸胃的pH值(中性偏堿)增強對有機磷的消化吸收,但仍處于實驗階段。
        對于養殖戶所說的二齡魚養到4-7月時,吃飼料不長身體是因為飼料不好引起的,吳老板表示不然,據他介紹,鳊魚到二齡時開始性成熟,4-7月為繁殖期,受到流動水刺激會自然排卵,所以排卵后體重增加不明顯,甚至比排卵前消瘦。葉元土也表示,在性成熟前魚體生長主要表現為體長的生長,而魚體重量的生長表現不是很明顯;性成熟期魚體生長主要表現為魚體重量的增長,而魚體體長的變化較小;性成熟后期魚體生長主要為生殖生長,魚體重量和體長的變化不明顯。因此,4-7月投喂飼料魚生長緩慢,主要原 因不在于飼料。
        性成熟期間,飼料配方是否需要改變?“性成熟期間,主要是增加飼料中的脂肪含量,可比性成熟前多添加1%-3%的脂肪,以補充魚體性腺發育所需要的脂類。”葉元土建議。
      
    飼料企業:不鼓勵投喂蠶蛹
        記者走訪發現,養殖戶對蠶蛹與飼料用量的配比沒有統一的標準,大致有3種配置比例:單養廣東魴蠶蛹添加10%左右;單養團頭魴蠶蛹添加40%-50%;廣東魴、團頭魴兩種魚混養時蠶蛹添加約30%。據了解,團頭魴為草食性魚類,廣東魴為雜食性魚類,在使用同一種飼料喂養的前提下,按道理廣東魴需添加比團頭魴更多的蠶蛹,但事實卻是相反。“養殖戶在團頭魴的養殖中更傾向于添加蠶蛹也是不得已。”順德某飼料企業負責人表示。按他的說法,鳊魚料開始流行后,有部分飼料廠的質量不過硬,團頭魴使用飼料喂養后生長速度慢,甚至要跨年才能達到上市規格(500g以上),導致養殖成本增加。為了避免這類問題,養殖戶便在飼料中添加大量蠶蛹以促進生長,并逐漸形成習慣。而廣東魴大多要養兩年才能上市,不同于團頭魴的當年上市,所以養殖戶較少在廣東魴的養殖中大量添加蠶蛹。
        “對廣東魴的養殖,養殖戶可在飼料中添加10%-20%的蠶蛹;團頭魴則不需要添加,如果一定要添加,最多3%-5%。我們在推廣中一般不建議養殖戶在飼料中添加蠶蛹。”廣東通威飼料有限公司特種魚料經 理蘇焱陣表示。葉元土告訴記者,大量使用蠶蛹,氧化脂肪含量過高易使魚體脊椎發生病變彎曲,尾部上翹,同時背部較瘦,并對魚風味構成不良影響;而飼料中脂肪過多,會導致魚體脂肪沉積過多,魚的抗病力下降。
        吳老板也反映鳊魚在魚體重為150g(3兩)前投喂蠶蛹會發生脊椎變形、尾部上翹的癥狀,但在150-250g(3-5兩)時投喂蠶蛹則不會產生。雖然自己也會使用蠶蛹,但吳老板表示并不支持養殖戶在飼料中添加蠶蛹投喂。“蠶蛹的蛋白跟脂肪都很高,高了就跟人一樣,吃太補的東西對人不好,反而會生病。”吳老板說。
        廣東魴肉昧鮮美、細嫩,在西江 魚諺有“春邊(廣東魴)、秋鯉(鯉魚)、夏三犁(鰣魚)”之稱,如果養殖品種風味發生改變,將對消費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有業內人士提議可在魚上市前半個月內停喂蠶蛹,來減輕蠶蛹對魚風味的影響。
        養殖戶對蠶蛹用量難以把握,飼料廠是否能直接在飼料配方中添加蠶蛹?而記者從飼料廠了解到的信息是,現在蠶蛹屬于非常規飼料原 料,飼料配方中基本不使用。葉元土也告訴記者,蠶蛹高蛋白高脂肪,80年代在南方等養蠶區域曾作為主要飼料原 料,后在生產使用中逐漸被淘汰 ,主要原 因有:1.蠶蛹的粗脂肪大多為易氧化的不飽和脂肪酸,經 初步氧化后,便失去了其供給必需脂肪酸的作用,但仍可供給部分能源;若進一步氧化,產生醛、酮、酸等對魚類有毒害作用的物質,影響飼料適口性,并損害肝臟,引起魚生長減慢,成活率降低等問題;2.蠶蛹中幾丁質含量較高,易影響魚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3.蠶蛹質量難以保證,養蠶過程中大多施用有毒藥物,極有可能在蠶蛹中形成藥物殘留,從而導致養殖魚體產生藥殘問題。因此飼料配方中不大可能添加蠶蛹。
      
    一種料喂兩條魚的困惑
        目前順德市場上廣東魴、團頭魴主要使用的飼料為特種魚膨化料,價位4200元/t左右,蛋白32%-34%,按某飼料企業提供的餌料系數數據計算,土塘養殖餌料系數1.5-1.8(網箱養殖餌料系數為2.0),飼料成本為3.2-3.8元/500g(網箱養殖飼料成本為4.2元/500g)。而養殖戶反映,土塘養殖團頭魴的成本為5元/500g左右,廣東魴為7元/500g左右。據了解,養殖過程中消耗的飼料成本占魚類養殖成本的80%以上,以80%計算,養殖戶提供的團頭魴飼料成本數據為4元/500g,廣東魴為5.6元/500g。為什么二者提供的數據會有那么大的差異呢?
        是使用蠶蛹提高了飼料成本還是因為其他?據了解,用蠶蛹養殖團頭魴,蠶蛹質量好時餌料系數為0.9-1,質量稍差時為1.2-1.3,以平均數1.1,蠶蛹6300元/t計算,飼料成本約為3.5元/500g,與飼料企業提供的飼料成本數據3.2-3.8元/500g相差不大,可看出蠶蛹的使用對飼料成本的增長并不占主要。
        吳老板告訴記者,鳊魚屬于中下層魚類,在主養鳊魚時如果配養的大頭(鳙魚)等中上層魚較多,或配養鯉魚、鯽魚等中下層魚類,會影響鳊魚對飼料的攝食程度。而養殖戶計算飼料成本時,是將配養魚所消耗的飼料全部計算在鳊魚上,所以才會出現飼料成本數據上的差異。吳老板表示如果池塘養殖配養合理,單純使用飼料喂養團頭魴大概需要3.5元/500g的飼料成本。與飼料廠提供的養殖數據基本相同。
        團頭魴為草食性魚類,廣東魴為雜食性魚類,這兩種不同食性的魚對蛋白的需求是否一致,使用同一種飼料喂養是否合適?記者有些質疑。雖然對兩種魚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求沒有確切的數據支撐,但從養殖效果來看,如華中地區團頭魴料3000元/t,蛋白28%-30%,土塘養殖餌料系數1.8-2.0。按葉元土的說法,這種飼料能使養殖戶和飼料廠都有一定的收益,屬于比較合理的飼料配方,因此姑且可以把華中地區團頭魴料作為團頭魴的標準飼料。
        佛山杏壇等地使用海水魚料(約7000元/t,蛋白38-40%,網箱養殖餌料系數1.5左右)喂養廣東魴,比特種魚料的養殖周期縮短兩個半月左右,可看出海水魚料更適合廣東魴的生長需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 水產研究所的龐世勛等發表于2008年4月《海洋與漁業》上的《廣東魴的養殖技術》一文中也寫道“廣東魴商品魚一般采用蛋白質35%-40%的配合飼料來飼養。”
        如此看來,順德市場上的鳊魚特種料是否“高不成低不就”,營養水平超過團頭魴的生長需求量,卻低于廣東魴?當然這只是記者的猜測,但走訪中也有部分養殖戶向記者提出這樣的猜疑。雖然不排除市場上部分特種魚料養殖效果尚可,且養殖效果的不理想也可能源于養殖戶的不當操作,但飼料企業或相關部門需要以具體的實驗數據或養殖效果,向養殖戶證實同一種料喂兩種魚的可行性,且對廣東魴、團頭魴各自使用的效果都最佳。否則,飼料企業想引導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不投喂蠶蛹將難以實現。
      
    團頭魴、廣東魴養殖及飼料在順德的發展歷史
        團頭魴俗稱武昌魚、團頭鳊,為草食性魚類,分布于長江 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1955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次在湖北省梁子湖發現團頭魴,馴養成功后在全國推廣養殖。順德地區大約是在1985年左右由湖北引進團頭魴進行人工養殖,主要是同四大家魚混養,不單獨喂料,生長速度慢,2-3年才能達到500g以上規格。1995年開始進行主養,投喂四大家魚料,此類養殖方式,一直到2000年通威生產用于鳊魚養殖的特種魚料才結束。
        廣東魴俗稱花鳊、海鳊、大眼鳊,為雜食性魚類,分布在珠江 水系及海南島水系,為廣東地區本土魚類,在西江 群體產量較高。據相關資料記載,1960年前后,每年春季僅在西江 封開縣江 段捕撈廣東魴的產卵群體就達19t。由于各種原 因,70年代以后,廣東魴的資源衰退,產量逐年下降;到80年代初期,漁獲量僅在5t左右俳徊,減產2/3以上。為保護西江 廣東魴資源,1986年,由珠江 水產   研究所廖國璋等著手進行野生廣東魴的人工孵化及馴養工作,并嘗試與四大家魚混養;1989年5月利用四大家魚催產法獲得廣東魴人工繁殖成功后推廣。
        順德地區約在1975年有漁民捕撈野生廣東魴后,為將魚分散或標粗上市,開始在西江 河采用流水網箱蓄養廣東魴,期間較少投喂餌料;1991年左右開始嘗試同鰻魚混養,廣東魴主要充當清理養殖廢棄物的角色,攝食殘餌及鰻魚排出的糞便;經 過幾年混養技術的摸索,1995年順德地區魚苗孵化興起,同年嘗試在西江 河進行以廣東魴為主的網箱養殖,此時餌料來源成為養殖的首要限制因素。據了解,因市面上沒有廣東魴的專用飼料,也缺少一定的營養標準,1995年間使用的養殖餌料類別層出不窮,如使用冰鮮或豬血結合米粉,甚至豬料喂養;也有部分養殖戶嘗試用草魚料養殖,但蛋白量不能滿足廣東魴的生長需求;當時唯一能用于廣東魴養殖的鰻魚料因價位太高(1萬元/t左右),而少有人將此投入廣東魴的養殖生產中;1997年部分漁民見有養殖戶用蠶蛹喂養草魚效果不錯,便以蠶蛹配合草料的方式用于廣東魴的養殖中,但過量投喂會出現腸胃出血等病癥;1997-2000年間養殖戶嘗試用不同檔次的魚料作為廣東魴人工養殖的替代餌料,如斑點叉尾鮰料、羅非魚料、塘虱 魚料等,但養殖效益都不是非常理想;2000年通威針對順德鳊魚養殖品種及習慣,生產適合廣東魴及團頭魴養殖的特種魚料(沉水料),因廣東魴大多為網箱養殖,養殖中飼料浪費嚴重,次年改為膨化料;此后陸續有飼料企業涉及用于鳊魚養殖的特種魚料生產;2002年因鳊魚網箱養殖對西江 河水體污染較大,被當地環保局勒令整頓;2003年多數網箱被撤,土塘養殖成為主流。
        西江 春季嘗廣東魴的消費習俗,使廣東魴的消費具有本地優勢,即使養殖周期較團頭魴長,養殖成本較團頭魴高,廣東魴在順德鳊魚養殖量中仍有近半的額度。業內人士評價廣東魴的養殖類似于“自給自足”,供應給西江 流域以外的城市,因長相與團頭魴類似,相比團頭魴的養殖周期短,價位適中則難以取得優勢。吳老板介紹,團頭魴自1985年引進順德后,銷售價格都較為穩定,在4.5-7.5元/500g間浮動;廣東魴近3年的銷售價格維持在9元/500g左右。據了解,鳊魚在珠三角地區主要消費場所為酒樓、餐館等。近年順德地區鳊魚價格走勢較穩,并有一定的利潤空間,表明鳊魚產量在市場消費容量之內,但養殖量不宜再大規模擴大。
        團頭魴生長速度快,生理耐受力強(如較耐低氧、耐運輸操作等);廣東魴生長慢,生理耐受能力差;有部分單位嘗試將兩種魚通過人工繁殖技術進行雜交,以期得到既具有父母本的優點又具有雜交優勢的子一代,即生長速度接近或超過團頭魴、肉質食味類似于廣東魴的雜交后代。研究結果顯示,廣東魴(母)與團頭魴(父)雜交可成功獲得可育的子一代,且成活率較高,其生理耐受性如耐低氧、耐操作和運輸等均比廣東魴高,肉質也近似廣東魴,但期望的雜種生長優勢不大明顯,生長速度低于團頭魴而高于廣東魴。能否最終獲得生長性狀較好的后代,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9 收起 理由
    李業明 + 19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09-9-1 08:52:42 | 只看該作者
    看看學學學習,順便賺點錢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09-9-1 09:07:54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了,呵呵。。謝謝樓主啊 1# flyfish0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毯
    發表于 2013-6-10 08:57:09 | 只看該作者
    高動物蛋白確實能夠降低團頭魴的餌料系數,以前還認為團頭魴是草食性的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13-6-17 17:45:43 | 只看該作者
    飼料廠做不出好料,養殖戶也是沒辦法。你看那品相能比嗎?還不建議人用蠶蛹,憑什么呀?

    點評

    有水平 !!!!!  發表于 2013-7-7 01:1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發表于 2013-7-30 11:45:05 | 只看該作者
    葉老師強調的性價比是非常正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7 21:15,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怀仁县| 包头市| 文水县| 尖扎县| 莱阳市| 江华| 武山县| 苏尼特右旗| 平泉县| 桃江县| 额尔古纳市| 佳木斯市| 吉木萨尔县| 榕江县| 庄河市| 崇文区| 华亭县| 喀喇| 五寨县| 衡阳市| 墨玉县| 黑山县| 宜君县| 黑山县| 珲春市| 岢岚县| 正定县| 尚志市| 常山县| 桑日县| 蓬安县| 大安市| 昭苏县| 高淳县| 新宁县| 泸州市| 伽师县| 青川县| 六安市|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