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養豬場建起凈化沼氣池,豬的排泄物經過發酵后轉化為沼氣用來點燈燒飯,沼渣、沼液等成為果園菜園肥料,既解決污染問題又節省了能源,真是一著好棋。”日前,由人行湖南株州市中心支行配合當地政府,引導涉農金融機構支持農戶開展“零排”的沼氣利用等循環農業項目建設,在廣大農村農戶中倍受歡迎和贊賞。
循環農業模式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新農村環境建設,近年來,人行株洲市中心支行為促進這一模式有序高效發展,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加強對涉農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引導其加大有效信貸投入,大力支持農戶開展“零排放”及相關項目基地建設。株洲各地農村相繼投入信貸資金7620萬元,帶動農戶自籌資金5000多萬元,新建沼氣池近3萬個。同時,為切實減輕農戶負擔,當地縣、鄉鎮與村委還給予每座沼氣池800至1000元的財政補貼。
資金的持續投入,促進了循環農業的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帶動了該地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如茶陵縣元王村引進沼氣生態農業技術,大力推廣“豬沼果”等沼肥綜合利用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新開發250畝優質茶葉示范園和300畝優質茶葉基地,100多個大棚反季節蔬菜銷售良好。此外,作為優質有機肥,沼渣、沼液還促進了該縣臍橙產業的發展,目前該縣臍橙連續三年榮獲省優質水果“金質獎”,并打入港澳市場。
二是降低了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成本。如醴陵市明鑫農場生豬存欄數量10000余頭,建有2座400立方米容量的沼氣池,所產沼氣不僅滿足了農場上百名職工的生活用氣,還為附近30多戶農民家庭解決了生活燃料問題,直接節約燃料成本80萬元。同時,該農場1000畝鐵觀音名茶用沼液做肥料,不僅節省肥料成本50多萬元,而且用沼液灌溉,蟲害發病率更低,節省農藥成本8萬元。
三是促進了當地就業,增加了農戶收入。目前全市沼氣建設吸納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湖南省勞動模范、養殖大戶曾廣探索出的“豬-魚-鴨-珍珠”立體農業生產模式,支持30多戶困難農戶飼養仔豬,安排20名家庭困難村民擔當飼料員。目前,全市戶用7萬個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民增收節支1億元。茶陵潞水鎮尹建新實行“豬—沼—果”生態循環模式種植后,每年出欄150頭生豬可為其增收24000多元;每畝臍橙產量提高20%以上,年可多增收320元以上。
四是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一座10立方米沼氣池,年可轉化豬糞40多立方,產優質肥料5噸左右,全市7萬個沼氣池一起運轉,相當于封育1.8萬公頃林地,可有效保護營林、造林成果。此外,沼液、沼渣作為優良有機肥料的使用,可以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的使用,減少對農產品的污染,提升農產品品質。目前,攸縣沼氣綜合利用每年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000萬元以上;茶陵縣通過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已建成42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9個綠色食品通過認證。去年該縣利用沼渣和沼液種植烤煙面積1.83萬畝,收購煙葉5.08萬擔,實現煙葉稅收1100萬元。
來源: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