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肉鴨行業的遭遇,與養雞相比,既有相似之點,又有不同之處。
對于肉鴨行業來說,局部地區種鴨繁殖、肉鴨飼養一哄而上,規模擴張過快,而屠宰加工能力不足,銷售不暢,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年初,在江蘇省豐縣,前幾年紅紅火火的肉鴨產業,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肉鴨價格
降到每公斤5元,而按照成本核算,每公斤超過6元,養殖戶(場)才能保本。如此算來,養殖戶(場)每出欄一只4公斤大小的肉鴨,就賠進去4元錢。假如一個養殖戶(場)每批出欄5000只,那么總共要賠2萬元。
在當地,曾經出現肉鴨售價每公斤10元的高價,幾乎所有的養殖戶(場)當時都發了大財,欣喜若狂。孰料,這次突然遭此變故,落了個血本無歸,不少人把前幾年賺的錢也搭了進去。
當江蘇省豐縣、沛縣等地養殖戶(場)賠了個底朝天的時候,與其相鄰的山東省,肉鴨養殖卻迅速發展起來:原來傳統的養殖基地濰坊市的昌樂、臨朐、昌邑等地,以及濟寧市的兗州依然紅火;濱州市則異軍突起,在當地畜牧部門的引導和大型屠宰加工企業的帶動下,養殖小區猶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在濱州市,采取的是公司加養殖戶的組織模式,公司對養殖戶實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提供鴨苗,統一指導防疫等五統一,并且與養殖戶簽訂回收合同,實行每公斤6元的保護價收購出欄的肉鴨。養殖戶吃了定心丸,甩開膀子大干起來,肉鴨存欄和出欄總量急劇增長。據初步統計,2005年上半年,山東肉鴨出欄量比前年增加了40%。
到了2005年10月,風云突變,禽流感襲擊我國,家禽養殖業遭到打擊。
禽流感,是任何一種家禽都躲不過去的災難。在疫區,肉鴨和肉雞、蛋雞一樣遭受了滅頂之災;在非疫區,肉鴨的屠宰、加工和銷售也受到明顯影響。
在山東,與大型屠宰加工企業簽訂購銷合同的養殖戶還能挺過難關,但那些養殖社會肉鴨的可就慘了。市場上的肉鴨價格已經降到了每公斤三四元的價格。他們只好打碎牙齒咽到肚子里,把已經購進的鴨苗養大,忍痛出手廉價賣掉。
這次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禽流感的突然而至,消費者對肉鴨的消費需求大大減少,從而引發了肉鴨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產業鏈運行不暢。
實際上,中國是最大的肉鴨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年屠宰肉鴨13億只到15億只,國內消費一直穩步增長,肉鴨產品還有一定數量的出口,從而形成了一個逐漸增長的產業鏈。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度過這次禽流感危機,拉長和完善產業鏈。專家預測,到那時,擁有大量龍頭企業的山東肉鴨產業一定能重振雄風,養殖戶(場)也必將得到豐厚的回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