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筆者不完全調查,2008-2009年大江南北保育豬成活率達到90%的不多,2009年夏季山東肉雞死亡率驚人,一些地區高達30%。為什么畜禽越來越難養?首先,各地畜牧業迅猛發展,存欄量加大,環境污染加重,自然凈化能力下降是原因之一,需要“計劃生畜”。過去草原過牧導致風沙,今日如不解決環境污染,特別是北方地下水污染,會阻礙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隨著散養時代結束,養殖富民作用下降,國家已無需鼓勵養殖,讓畜產品高價運行,少養精養是乃最優選擇。
盡管品種有差異,與夏季高溫季節山東肉雞遇到的成活率困境不同,飼養“走地雞”的廣東、廣西兩省同期成活率相當高。其中一家桂林養殖公司放養的走地雞成活率達到97%以上。向世界實踐先進動物養殖理念的國家學習,改善畜禽舍飼條件,考量動物環境福祉,教育消費者選擇綠色養殖產品,最終有利人類健康生活。
需要盡快結束過度保健時代,正健康之本。翻開保健方案,不知是身在“動物醫院”,還是在飼養場。飼料企業控制腹瀉的預防用藥也發力不輕。機體健康之本在于和諧,任何一項有效的措施過分使用必然帶來麻煩。越來越多的養殖企業已經不采取過多過頻接種疫苗,反對在幼齡動物階段大量使用抗生素。
畜禽品種改良在推進,養殖環境在變化,需要重新審視我們過去配方理念。南方某省黃膘肉時有發生。該區有一些不良做法,過分追求皮毛紅亮,大量使用二價無機鐵,一些廠家還在用高銅,且一種料直到出欄,無疑會導致自由基過量發生,成為脂肪變性誘因之一。再如一些小比例濃縮料,在日糧脂肪添加量比較高的情況下,效果難以穩定,有多少企業考慮過這種情況下無機微量元素對脂肪的氧化問題?
可喜的是人類不會向困難低頭,技術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鼓舞,現羅列如下。在我們的鄰國日本,發酵床養殖技術逐年推廣,由九州大學研究成功的低發熱發酵床技術,2005年4戶采用,2006年69戶,2007年發展了54戶。盡管有成功有失敗,此項技術在國內也在不斷推廣,成功運用對環境污染控制十分有益。除益生菌外,發酵濕料、酵母培養物等發酵產品,對維護腸道健康作用明顯。維生素E、酵母硒、有機鋅、大豆異黃酮等體內自由基清除劑的使用,利于肉質保護、免疫反應。改進原料收儲干燥技術,減少了霉菌污染機會,霉菌毒素吸附劑減輕了毒素危害。山東某公司對不同母豬采用不同營養戰略,其中之一采用霉菌吸附劑、β-胡羅卜素、有機微量元素、足量VE的處理,結果產活崽數比對照高0.8頭。
努力給動物以優良空氣、清潔水源、減輕飼料原料不良影響(霉菌,重金屬)、益生腸道菌群、調動動物自身免疫能力、適當運用預防藥物、適度接種疫苗、控制合理密度,動物才會越來越好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