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日報資訊: “聽說白云湖特種養殖公司又開發出CLA甲魚了,這可是新鮮事,人家還申請了國家專利呢!”山東省章丘市水寨鎮村民張江兵自打加入漁業合作社后,結識了遠近聞名的水產養殖能人劉元珊。受到劉總低密度養殖理念感染的他不僅當年扭虧為盈,而且短短4年就擁有了30多萬元的收入。如今,張江兵又把目光盯上了劉總的甲魚養殖新技術。
CLA甲魚就是在飼料中加入共軛亞油酸養殖出的甲魚。這種方法能夠減少甲魚脂肪肝發病率,提高成魚營養價值,在仿生態甲魚養殖模式下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面對合作社成員的學習熱情,劉元珊毫無保留地將新技術傳授給大家。“劉元珊是致富不忘鄉里人的老水產了。”談起老劉,章丘市水產站魏站長很有感觸,老劉的甲魚養得好,在濟南市乃至整個山東省很有名氣。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老劉開發出甲魚仿生態養殖新模式,“這種養殖方法降低了單塘養殖密度,減少了飼料成本,延長甲魚上市期1-2年時間。成魚品質與野生條件下的甲魚并無區別,市場價格比同類產品每斤高出三四倍。”
仿生態養殖試驗成功后,老劉并沒有關起門來在自家池塘邊打算盤,而是將研究成果挨家挨戶地送到湖區的農民家中。新技術、新品種能夠帶動大伙增收,農戶們對此深有體會。可是改變農民傳統養殖理念卻困難得多。據劉元珊講,受歷史因素影響,農民的頭腦始終被“高產高效”的傳統水產養殖觀念牢牢占據。“其實就水產行業而言,高產并不能高效!”老劉說,因為水域面積有限,產量與品質、效益與成本不是直線上升,而是有其臨界值,反映在紙上是條凸曲線。簡單說,超過一定放養數量,大量的魚苗擁擠在相對狹小的空間里,水體缺氧,水質混濁,抗病性下降。農戶大量地投放飼料,濫施漁藥,不僅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嚴重破壞水域環境。“魚塘的水排到哪里,哪里的生態結構就會惡化。這種條件下養殖的魚,個頭小、品質差,根本達不到安全水產品標準,不賠本就算萬幸。”“理念不更新,品種好、技術先進,放到農民手里還是毫無用處!”2006年起,老劉的白云湖特種養殖公司開始放手發展仿生態甲魚養殖。“高產溫室甲魚苗每平方80只,我們這只放30只;出溫室高產單苗能達到半斤,而我們只要求2兩。高產養殖生長周期一般為兩年,我們采用人工投料與自然生長相結合的方式,甲魚生長周期基本超過三年,跟野生甲魚幾乎一個樣。”
保護水體就是保護產業。在培水方面,老劉使用微生物制劑,利用光合細菌、乳酸菌等解決水質富營養問題。“我們的養殖一開始就很注意生態環境的反應。我聽說濟陽有個大學生搞無菌蛆喂養,起步挺艱難。但這東西拿來做餌料非常好,不僅衛生,而且營養豐富。我們隨即與他們建立了長期訂購合同,定期送來天然的飼料。”
經過三年的精心呵護,白云湖仿生態甲魚投入市場立刻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甲魚基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一度銷聲匿跡的水生田螺也開始在池塘里安家落戶。“這種田螺對水體環境的要求比較高。現在有了這些小家伙,我們的甲魚的菜單上又添了一道天然食譜,飼料成本隨著也降下來一塊。”
成本低、效益高,看到生態養殖理念有這么多的實惠,“高產高效”的傳統觀念開始在農民腦海里淡化。劉元珊抓住這一機會,再次向大伙傳播生態理念,手把手為農戶算細賬。“低密度養甲魚,每畝1000頭放養量,成本投入5萬元。3年后市場效益能達到10萬元,穩穩翻一番;若是搞魚鱉混養,每畝魚塘每年也能增收3000元,三年下來也有萬把元收入。”
對老劉的總結,濟南市水產養殖首席專家尹永波指出,適宜密度養殖是改善水質,提高水產品產出率和商品率的一條有效措施。我市在推動生態漁業發展的過程中實踐出魚藕混養、魚鴨混養、上糧下魚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既維護了漁區生態平衡,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特別是2008年以來,市農業局專門針對生態型漁業進行專項研究,大力推廣立體養殖模式,漁業綜合效益大幅提高。生態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理念正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
[ts]flyfish01 于 2009-8-22 20:05 補充以下內容[/ts]
上面的人物我都認識啊,還有那熟悉的小屋和樹木,只可惜這張照片上沒有我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