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澄海地區是粵東牛蛙養殖集中地,池塘掛網混養與土池圍網精養是當地主要養殖模式,在飼料市場混亂的局面下,當地牛蛙養殖陷入資金困局
□文/圖 廣州市誠一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梁正棋
一、牛蛙生物學特征
牛蛙為變溫動物,水陸兩棲,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澤及岸邊草叢,貪圖安靜,喜歡結伴群居,往往幾只或幾千只共棲一處,其生性兇殘,經常發生大蛙吃小蛙現象。牛蛙后肢十分粗壯,善于跳躍;背部兩側和腿部的皮膚顏色隨棲息環境和個體年齡而變化,通常為深褐色或黃綠色。由于牛蛙的皮膚是輔助呼吸器官,因而不具備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組織。
牛蛙的食物構成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尤其喜食活餌,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也不盡相同。其生性貪婪,生長季節食量較大。
牛蛙性成熟一般需要8-9個月,一年只產卵一次,長江流域繁殖季節為5-9月,長江流域以南繁殖季節會提早,北方地區則會延遲。牛蛙實行體外受精。在生殖季節,雌雄牛蛙在水中實行抱對,并將卵和精子分別排出體外,在水中精卵結合受精,受精卵經胚胎發育,幾天內就成為蝌蚪在水中生活。蝌蚪經發育變態,成為幼蛙,完成由水生到陸生的轉變。幼蛙經生長發育達到性成熟,又可產卵、排精繁殖后代。
牛蛙生長各階段具體情況:以新歷4月初開始繁殖--卵(4-5天)--蝌蚪(5個月)--幼蛙(3個月)--0.6-0.7斤的成蛙(1個月)--0.7-0.8斤上市規格牛蛙。
二、調查內容
為了解潮汕澄海地區的牛蛙養殖模式以及飼料使用情況,筆者于2008年11月在潮汕澄海地區對蛙料經銷商和養殖戶展開調查。
三、調查結果
(一)澄海地區牛蛙養殖模式
澄海地區主要養殖模式有池塘掛網混養模式和土池圍網精養模式,具體情況如下:
1、蛙池構造
(1)池塘掛網混養模式:池塘面積多為5-10畝(以喂養草魚為主,部分魚蝦混養,套養大頭魚、鯪魚和鯽魚)。在池塘中用竹竿和尼龍網圍成長方形的蛙池,蛙池多為4m×8m規格,蛙池深0.3-0.4m。
(2)土池圍網精養模式:直接挖坑,上面用漁網圍成長方形。土池規格一般有10m×13m、4m×23m和3.8 m×27m,面積在100m2左右。水深0.3-0.4m或者1m。
2、放養情況
(1)池塘掛網混養模式:部分池塘養殖戶蝌蚪放養時間一般為農歷3月初,放養密度在200-250只/m2,養殖戶一般根據池塘水質的肥瘦程度來確定放養蝌蚪數量,水肥多放,水瘦則少放,這主要是考慮到蝌蚪在變態后的成活率,一般情況下該階段成活率都能保持60-70%。待蝌蚪完全變態后,根據死亡情況補充幼蛙,保證幼蛙數量在120-150只/m2。更多的養殖戶選擇6、7月直接放養幼蛙。
(2)土池圍網精養模式:蝌蚪放養時間一般在農歷3、4月,放養密度在160-180只/m2,有些養殖戶直接在農歷6、7月放養幼蛙,幼蛙的密度在120-140只/m2。
3、苗種
苗種(蝌蚪和幼蛙)一般來自自家優質牛蛙繁殖,養殖戶在成活率大的情況下販賣。蝌蚪價格在50元/萬,幼蛙根據大小,價格在8-15元/斤。
4、養殖及管理
(1)蝌蚪的放養:蝌蚪階段對水質要求較高,需清潔無污染,2-3天換水一次。一般農戶選擇清明左右放苗,也有推遲至農歷四月。放苗時溫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溫度長期低于15℃時蝌蚪成活率將很低。清明節左右放養的蝌蚪要通過90-100天才開始變態,再經過50天左右的時間完成變態;四月放養的蝌蚪60-70天就開始變態,30-40天即可變態完。
很多有經驗的土池圍網養殖戶的蝌蚪放養密度在160-180只/m2,成活率較高;因池塘水溫上升較慢,成活率較低,池塘可適當多放。澄海地區蝌蚪成活率極不穩定,20-80%均有,變態時死亡率更高。影響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溫度、水質和蝌蚪的健康程度。
蝌蚪階段的投喂以蝌蚪粉為主,個別養殖戶投喂少量當地魚粉。每天投喂2餐,時間分別為早上9點和下午4點。開始階段每次投喂率在1.3-1.5斤/萬蝌蚪,兩個月后逐漸加料到3.5-4斤/萬蝌蚪。蝌蚪變態后開始減料,從其后腿長出到尾巴消失期間基本停料。
蝌蚪階段的疾病主要有大肚子病(肚子內有腹水)和爛尾病,蝌蚪死后沉底,不易發現。
(2)幼蛙到成蛙的飼養:牛蛙的生長階段對水質要求高,土池養蛙天天換水(全池換水,并沖掉臟物),天氣變換較大時早晚都需換水。
牛蛙的最適攝食溫度為24-28℃。溫度高于30℃以上時牛蛙攝食快,但患病(主要是腸胃病)多,養殖戶一般投喂少;溫度降低到30℃以下后養殖戶開始加大投喂。
幼蛙的放養密度為120-140只/m2,成活率較高。在蝌蚪完成變態的前十天投喂量在1-2%,在溫度較高的8、9、10月份一天投喂一次,早上9點左右,投喂率在1%;10、11月份隨著溫度的逐漸下降,一天投喂兩次,早上9點和下午5點左右,并且開始逐漸加料,投喂率最大的時候每天能達到3%。
在幼蛙階段,牛蛙最易患歪頭病,到目前為止,養殖戶并沒有好的治療方法。高溫季節,牛蛙腸胃病爆發嚴重,有經驗的養殖戶提前用藥拌料投喂,減少牛蛙的死亡,其中主要使用的藥品有:阿莫西林可溶性淀粉(獸用)、VB6等。爛皮病多發生在土池養殖蛙的腿和頭部,主要是由水質惡化引起。另外池塘養蛙不穩定,容易患傳染性疾病,造成批量死亡。
養殖期間需早晚巡塘,及時打撈死蛙和病情較重的蛙,并注意觀察蛙健康情況,以便及時治療。對長勢較慢的蛙移入與其同規格蛙池。牛蛙從幼蛙到上市成蛙的成活率基本能保持在60-80%。
5、成蛙上市
牛蛙上市時間一般在年底或者正月期間,部分養殖戶加大投喂,提前上市。上市規格為0.6-1斤/只之間,價格一般在4.5-5.5元/斤,成本一般維持4.5-5.0元/斤,其中飼料成本3.4-4.4元(餌料系數0.85-1.1,飼料價格在4元/斤左右),藥費0.3-0.5元/斤,苗種為0.01-0.1元/斤。池塘養蛙在疾病和成活率上的不穩定,藥費波動也較大。
(二)養殖實例
以養殖戶蘇老板養殖一造蛙為例(土池精養模式),養殖情況與養殖效益詳見表1與表2。

(三)飼料情況
澄海地區飼料總銷量3萬噸/年,當地飼料品牌繁多,主要品牌有廣寶、恒旺、恒興、怡星、世海和海龍等。5#高檔料價格在170元/包(20Kg)左右,低檔料在155-160元/包之間,差距10-20元之間(注:1#向后每一號料減4元)。飼料蛋白分為4個層次,蝌蚪粉42%,1-2#40%,3-4#39%,5-6#38%。
澄海地區土塘牛蛙養殖戶1-2#和5-6#普遍使用高檔料,而使用3-4#期間會遭遇高溫天氣,使用低檔料較多,這階段也正是牛蛙基本完成骨架的長成。高溫季節池塘養蛙水溫下降較慢,低檔料使用時間較長。蝌蚪養殖期間對營養需求較高,部分養殖戶會和當地魚粉混合投喂。
四、分析與討論
澄海地區牛蛙飼料市場目前比較混亂,養殖戶整個養殖階段飼料款均為賒欠,甚至漁藥和魚苗都由經銷商提供,而廠家或者大經銷商到年底需收購牛蛙來回收資金,甚至部分經銷商提高價格收蛙。當前階段,資金問題給很多經銷商和廠家帶來巨大壓力,而養殖戶為保證盈利,會在最低價格(超過成本價格0.3元)以上才賣蛙,池塘較多的養殖戶會分批出蛙以圖更大的經濟利潤。因此在11、12月牛蛙市場價格相對較低的時候,收蛙往往會虧本1-2元/斤。其次,養殖戶盲目追求蛙的肥度(肚子較圓,腿粗),但通過觀察可見,牛蛙肚圓其實為內臟較大,而脂肪又占內臟很大一部分,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雖然廠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為了保證養殖戶的利益,廠家仍然沒考慮通過改變配方降低牛蛙的內臟比。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