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添加飼用酶制劑不僅能有效地消除飼料中抗營養因子和毒素的有害作用,而且能夠全面促進飼糧養分的分解消化和吸收利用,從而大幅提高常規飼料的利用率,促進動物生長。為驗證酶制劑在規模化養豬中的實際效果,選用60頭45日齡的長大二元雜交斷奶仔豬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在對照組日糧的基礎上添加復合飼用酶制劑0.1%,以觀察該酶制劑在斷乳仔豬玉米豆粕型日糧中的飼養效果。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組的日增重比對照組提高8.84%;飼料轉化率提高9.95%。
關鍵詞 飼用酶制劑
斷乳仔豬
生產性能
1 前言1.1飼用酶制劑發展簡介20世紀20~50年代,人們逐漸認識到酶制劑在動物營養中的作用,到80年代,由于生物技術和發酵工業的迅速發展使批量生產低成本的酶制劑成為可能。1984年,芬蘭人將釀造用的發酵酶制劑加入以大麥為基礎的日糧中,顯著提高了日糧的營養價值,這標志著酶制劑在飼料工業中商品化應用的開始。此后,酶制劑在飼料中的應用研究全面展開, 20世紀90年代飼用酶制劑開始引入我國。在動物生產中應用酶制劑既能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又能減少排泄物中氮、磷含量,保護水體和土壤免受污染,因而飼用酶制劑作為一類高效、無毒副作用的環保型“綠色”飼料添加劑將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1.2 飼用酶制劑的分類根據作用底物的不同,飼用酶制劑可分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和植酸酶。根據動物自身能否分泌產生又可將飼用酶分為消化酶和非消化酶,消化酶是指動物自身能分泌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非消化酶是指動物自身不能分泌的酶,這些酶能消化分解動物自身不能消化的飼料成分,主要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和植酸酶。
1.3試驗目的
根據參考資料和試驗的具體情況選擇和搭配適當的酶種,試驗其對仔豬在平均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和腹瀉頻率方面的影響。
2 材料與方法
2.1試驗豬的選擇與分組
選擇45日齡、體重在14kg左右的長大二元雜交仔豬60頭(公母各半),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頭(15公、15母)。
2.2 試驗時間
試驗期30d。
2.3 酶制劑的選擇
目前在飼料中添加酶的研究和應用主要在兩方面顯示出效果:一是補充在特定條件下仔豬自身消化酶分泌不足,防止生產性能下降;二是添加仔豬體內缺乏的植物細胞壁物質分解酶等,擴大動物對飼料養分的利用范圍,提高對非常規飼料的利用率。因此要使復合酶的使用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從日糧類型和仔豬的生理特征方面考慮。
玉米—豆粕型日糧中主要抗營養因子有木聚糖(玉米含量4.3%)、果膠(豆粕中含量14.0%),乙型甘露聚糖(豆粕中含量1.85%~2.3%)等,乙型甘露聚糖還抑制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所以針對此類型日糧添加非消化酶的主要酶種為木聚糖酶、果膠酶、甘露聚糖酶等。
由于仔豬主要消化酶合成、分泌明顯不足, 造成消化不良,營養物質不能充分的被內源酶消化,未被消化的營養到達腸道后段還易被有害微生物利用引起營養性腹瀉,所以針對斷奶仔豬本身特點適當補充的消化酶是α—淀粉酶、酸性蛋白酶。 本試驗所用的復合酶制劑主要成分及活性含量為:木聚糖酶5000U/g,果膠酶1000U/g,甘露聚糖酶800U/g,纖維素酶640U/g,α—淀粉酶240U/g,酸性蛋白酶80U/g,在基礎日糧中添加0.1%(質量分數)。
2.4試驗方法
對照組和試驗組平均體重為:(13.95±1.56)kg、(13.95±1.21)kg,兩組豬的體重、飼料消耗經t檢驗差異不顯著(P>0.05),進入正式試驗,至出欄為試驗結束。對照組喂基礎日糧,試驗組是在基礎日糧中添加0.1%的復合酶制劑。
確定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見表1)。
2.5
試驗指標
(1)成活率:從正式試驗到出欄的成活數;(2)采食量:每日飼料用量;(3)體重:試驗始重、試驗結束重;(4)生產期:從正式試驗到出欄的時間;(5)發病情況:仔豬黃白痢、腹瀉等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等情況。
2.6 數據統計分析
對試驗所獲得的各項指標進行生物統計對照比較,并綜合分析各試驗組與對照組仔豬的相關情況。
3 試驗結果
3.1 試驗期增重情況
仔豬試驗期增重情況見表2
指 標
| 對 照 組
| 試 驗 組
| 試驗豬頭數
| 30
| 30
| 試驗期
| 30
| 30
| 平均始重
| 13.95±1.56
| 13.95±1.21
| 平均末重
| 26.85±2.85
| 28.00±2.79
| 平均增重
| 12.90
| 14.05
| 平均日增重(g)
| 430
| 468
| 比較
| 100
| 108.84
|
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組的平均日增重比對照組提高了8.84%。經顯著性檢驗,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3.2 采食量和飼料轉化率
試驗報告結果見表3
組別
| 頭數
| 時間
| 總耗料
| 總增重
| 料重比
| 比較
| 對照組
| 30
| 30
| 1743.0
| 774.0
| 2.252
| 100
| 試驗組
| 30
| 30
| 1710.0
| 843.0
| 2.028
| 90.05
|
從表3可以看出:試驗組比對照組全期飼料轉化率提高了9.95%。
3.3 豬的腹瀉頻率、死淘率及健康狀況
試驗組豬皮毛光亮,皮膚紅潤,食欲旺盛,采食速度高于對照組。對照組豬糞便較稀、粘,拉稀現象比試驗組嚴重。試驗豬的腹瀉率、死淘率情況見表4。
組別
| 頭數
| 試驗時間
| 腹瀉頻率
| 腹瀉頻率比較
| 死淘率
| 對照組
| 30
| 30
| 10
| 100
| 0
| 試驗組
| 30
| 30
| 1
| 10
| 0
|
由表4可以看出,豬的腹瀉頻率試驗組較對照組降低90%。
4 分析與討論
4.1試驗表明飼料中添加非消化酶制劑,有利于分解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間接促進了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提高飼料消化率。同時仔豬斷奶后數周消化酶分泌不足,影響仔豬的消化能力,添加外源性消化酶制劑提高了淀粉、蛋白質等養分消化吸收率,促進消化道的發育,從而幫助消化、吸收各種營養物質,達到促進生長作用。在復合酶制劑的作用下養分在小腸內充分吸收,后腸道養分發酵減少,致病菌減少,從而也顯著降低腹瀉頻率。
4.2在本次試驗中,根據玉米—豆粕型日糧中含果膠量較多,增加了果膠酶,沒有使用葡聚糖酶,試驗表明效果與資料相比可更好的降低仔豬胃腸道中食糜的粘性。
4.3酶制劑的添加存在著劑量效應,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添加量的增加,提高豬生產性能和飼料報酬的作用隨之增強。但當添加量超過一定水平時,豬生產性能和飼料報酬下降。本試驗參照資料選擇了酶制劑在豬生產中的添加量并根據生產基礎、日糧類型和營養水平等因素確定了復合酶制劑,結果表明:在仔豬日糧中添加0.1%的復合酶制劑可以提高仔豬日增重、飼料轉化率。
5結論
在斷奶仔豬玉米—豆粕型日糧中添加0.1%的該種復合酶制劑,能有效地提高仔豬的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降低飼料成本,可在實際生產中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