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自古以來一直都是我國最大的肉類消費品,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在許多農區仍為廣大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生豬生產本身所具有的低門檻、不易儲存、生豬補欄剛性滯后等固有特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豬生產行業的周期性波動。
尤其是2006年以來受突發病疫及金融危機等外在因素影響,生豬出欄價格及豬肉價格經常呈現出暴漲暴跌的“過山車”行情。根據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2006年在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山東5個主產省,生豬出欄平均價格在1—5月份跌幅近24%,而5—12月間漲幅又近65%,全年振幅巨大。中國肉類協會數據顯示,全國生豬平均價格在2006年5月、6月跌至谷底,經過2個波段的陡增,至2008年4月一舉攀上17元/公斤的歷史最高峰,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主要消費地區甚至沖上20元/公斤高位。但自2008年5月以來,市場行情風云突變,全國生豬價格開始集體“跳水”,特別是9月和10月,生豬出欄價格環比下跌幅度分別為9.8%和8.5%。
雖然在2008年年底到2009年春節期間,由于傳統季節因素,生豬價格曾出現一定程度的短暫反彈,但隨著季節性因素的弱化,再加上4月份H1N1流感疫情的發生,豬價繼續跳水。至5月初,市場上甚至出現了一顆白菜價格等于一斤肉價的極端行情。于是,商務部會同財政部、發改委于6月13日啟動了國產凍豬肉的收儲工作,才暫時讓豬價止跌回升。
由此看來,目前我國生豬現貨市場已深陷“蛛網定理”的怪圈之中:豬肉價格上漲時,企業與農戶養豬熱情高漲,生豬存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供大于求,豬肉價格下降,面對虧本養殖農戶不得不揮淚斬母豬,生豬存欄量大幅下降;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因生豬量減少,供不應求,生豬價格逐步回升,企業與農戶又開始預留母豬,進入下一個周期輪回。
二、政府掌控:事倍功半?
鑒于生豬產業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保證社會穩定有重要作用,各級政府長期以來一直以維持生豬市場穩定為己任,積極調控生豬市場。例如,面對2006年—2007年生豬與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國務院于2007年7月30日出臺了《關于加快生豬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等一系列鼓勵、扶持生豬產業發展的政策,包括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良種補貼、標準化規模養殖補貼、養豬政策性保險、養殖信貸支持等。
然而,直接的政府干預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豬市場的市場風險,跳出周期性循環的怪圈,其突出弊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支出壓力巨大
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下發了《財政部關于應對豬肉價格上漲促進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規定國家財政依據參保能繁母豬數量,對飼養者給予直接補貼。每頭能繁母豬補助50元,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助60%,地方財政負擔40%;東部地區的補貼資金全部由地方財政負擔。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財政支出146億支持生豬產業發展,其中能繁母豬補貼和保險制度以及生豬良種補貼,年內財政共支出48.48億,包括中央財政24.4億。此外,中央財政加大對完善疫病防疫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對列入國家一類動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實行免費強制免疫政策,對因防疫需要組織撲殺的生豬給予補助。單這兩項政策2007年財政支出就達19.2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10.47億元。同時,中央財政還安排15億元獎勵資金,對253個生豬調出大縣予以獎勵,2008年進一步擴大至332個生豬調出大縣,安排資金達21億元。盡管中央對東、中、西部地區進行差額補貼,但巨額的財政支出給地方政府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仍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2.財政補貼效果不佳
目前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從上至下都有促進包括生豬產業在內的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而部門之間相互割裂形成的項目重復建設時有發生,有些亟需扶持的企業卻得不到幫助。同時能繁母豬財政補貼程序比較冗雜,要求縣、鄉、村三級多個部門配合,做到“逐鄉、逐村、逐戶、逐頭”,需要“見豬、見人、見標”。母豬核查結束后,需要將清冊報送財政局,財政局轉到財政所,財政所再轉到信用社,信用社要求所有養殖戶提供身份證號碼后再逐戶填寫發放存款折。由于鄉村工作人員工作負擔較重,常常導致生豬補貼發放不到位。此外,由于補貼水平相對養豬成本而言較低,通常情況下養豬戶并不會因為有補貼而去養豬,大多是在市場價格高漲時,追逐價格帶來的收益而存欄養豬。財政補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規模化養殖場面對暴跌時的市場風險,但生豬養殖散戶對此激勵措施并不是特別敏感。因此,生豬財政補貼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起到“輸血”的作用,并不能產生“造血”之功效,遠非振興生豬行業的長效之計。
3.生豬保險有心無力
根據中國保監會2007年8月1日下發的《關于建立生豬保險體系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緊急通知》相關規定,目前生豬保險主要為生豬養殖戶在從事生豬養殖過程中,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一定的保障,而能繁母豬面對的巨大市場風險并不屬于投保范圍。假如養殖戶養豬過多,市場上生豬價格下跌,能繁母豬價值大幅縮水,但只要這頭母豬健健康康的,保險公司并不用承擔任何保險責任。對養殖戶而言,如果母豬活著的市場價值低于藍耳病等病疫死亡的保險價值,就可能會直接導致道德風險。同時,由于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居住分散,保險公司很難深入了解投保標的風險狀況,再加上農業生產中不確定因素非常多,造成保險公司對道德風險的管控力度大大降低。由于保險公司在對保險標的的資料掌控、環節監控、防疫情況、死因查證等方面處于弱勢,使得保險公司與養殖戶就保險標的相關必要信息的掌握嚴重不對稱,保險公司也并沒有很大的動力去推行生豬保險。
2008年以來,隨著空前強大的政策扶持效力逐漸釋放以及高豬價帶來的可觀獲利,大量的農民和企業被吸引加入養豬行業,原來的養殖企業和散養戶也擴大規模,致使生豬存欄量迅速攀升。據農業部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國生豬出欄2.88億頭,同比增長2.1%,生豬存欄4.71億頭,同比增長9.4%,其中能繁母豬存欄5175萬頭,同比增長22.5%,能繁母豬占存欄豬的比例已達11%,遠超過7%—8%的穩定發展水平。再加之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爆發,經濟環境大變,國內生豬需求急劇下降,供過于求的突出矛盾直接導致生豬價格自2008年5月份開始持續跳水。
由于政府政策自身的剛性與滯后,面對分散化的養殖戶與多變的外部環境,生豬行業長期以來深陷的“豬賤傷農、肉貴傷民”的困境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2009年1月1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提出當豬糧比價達到盈虧平衡點開始預警,根據情況啟動相應響應機制,并根據豬糧比價下降的程度調整調控力度,使得豬糧比不至于下降過多。正如《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規定的第一基本原則“市場主導、政府調控”中所宣示的“在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的基礎上,加強政府調控,調節市場供求,引導市場預期,緩解生豬生產和價格的周期性波動”,我們認為,這實質上是一個積極信號,標志著政府從直接干預生豬價格波動,到必要時彈性調控的有益轉變。
三、市場掌控:推波助瀾?
面對政府調控豬價的困境,我們從2003年開始系統地研究生豬期貨,并與唐人神集團開展了生豬期貨高校與企業合作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全國人大代表、唐人神集團董事長陶一山于2004、2005年、2006年三次在人大會議上提出“加快上市生豬期貨品種,確保農民穩定增收”的人大提案所采用。同時,我們從2003年開始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展開課題合作,協助交易所進行具體生豬期貨合約及交割等細節的論證,并深入行業協會、生豬主產省及主銷區的現貨市場及企業進行一系列政策咨詢及市場調研工作。由于生豬期貨在國內是新鮮事物,無論是理論界還是一般民眾在一定程度上對期貨市場還不夠了解,擔心生豬期貨的推出會對生豬現貨市場的波動起到推波助瀾的后果。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反對意見是翟玉忠2008年在《中國豬業》發表的《給生豬期貨潑點冷水》的文章,文中認為,“人類歷史上期貨從來沒有被當作平抑物價的機制,它只是減少生產環節風險的機制;人類歷史上最有效的平抑物價機制是常平倉”。我們認為,文章強調期貨市場的固有的風險性無可厚非,不過仍有以下幾點值得商榷:
首先,期貨市場并不能直接平抑物價,但它的存在給現貨商、農戶提供了一個“對沖”現貨價格波動的機制。期貨市場主要具有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兩大功能,其中套期保值就是利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以及兩者在交割時期價格聚合的特性,對沖現貨價格的巨大波動。
上面的那條線表示如果沒有期貨市場,非套期保值狀態下生豬養殖戶利潤波動曲線;下面的那條線表示利用期貨市場采用套期保值方式,生豬養殖戶利潤波動曲線。根據現貨市場的具體情況,生豬養殖戶可以在期貨市場進行買入套保或者賣出套保,用期貨的盈利來彌補現貨的虧損,或者用現貨的盈利彌補期貨的虧損,最后得出中間平穩上升的利潤線。如果單看任何一條曲線都會得到市場波動過大的結論,但有了期貨這一對沖機制,雖削平了某些年份的大起但也沒有特別年份的大落,從而保證了整個生豬行業利潤的平穩發展。因此,期貨市場本身的波動并不是其缺陷,反而是其功能有效發揮的必要條件。
其次,期貨市場與常平倉制度并不沖突。常平倉制度在我國古代以及現在平抑物價都有重要的功用,糧食儲備、原油儲備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常平倉制度的現代延續。然而常平倉制度只是一種作為國家調控物價暴漲暴跌的最后一道屏障,因為如果國家直接動用國家儲備平抑物價,必須集中一定數量規模的物資在市場上迅速投放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會被強大的市場調節能力所消化。考慮到巨大的儲存成本和時間成本,儲備物資一般不會輕易使用,更多的是一種威懾作用。而期貨市場所具有的價格發現功能,實質上是指在期貨市場通過公開、公平、高效、競爭的期貨交易運行機制,形成具有真實性、預期性、連續性和權威性價格的過程。期貨市場的特殊機制使得它從制度上提供了一個近似完全競爭的環境,從而吸引投資者把眾多影響某種商品價格的供求因素集中反映到期貨市場內,形成的期貨價格能比較準確地反映真實的供求狀況及價格變動趨勢。
需要指出的是,自6月13日國家啟動的國產凍豬肉收儲工作僅僅能夠暫時讓豬價止跌回升,并不能從根本上打破生豬行業“蛛網定理”的怪圈。第一,目前國家凍豬肉庫存總量約為60萬噸,而國內的豬肉產量一年是5000多萬噸,兩者差距巨大。當前市場在國家收儲信號的指引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短期的供應收縮,但難以從根本上扭轉整個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第二,我國與國外國情不一樣,居民喜歡吃鮮肉或冷鮮肉,不習慣吃凍肉,收儲后豬肉的儲藏時間不能過長。由于儲備成本較大,政府仍需擇機將儲備凍豬肉再度投入市場。能否在生豬價格逐步穩定之后,逐步實現收儲凍豬肉的順價銷售,也是對收儲工作的重要考驗。第三,國家進行大規模生豬活體儲備的可行性不大。通常而言,生豬長到100公斤左右繼續喂養只能增加市場價值不大的脂肪,一般農戶都要選擇出欄,繼續飼養以待出欄的空間不大。國家維持生豬活體儲備的成本,較凍豬肉儲備相比更為巨大。第四,當前生豬供過于求的情形依然嚴峻。由于目前母豬基數較大,以及規模豬場(戶)更加理性地調整規模、調優汰劣,后期產能依然較強,調整周期將相應拉長,加之夏季是豬肉消費淡季,未來幾個月生豬價格仍有較大下行壓力。目前政府正積極著手實施二級響應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財政貼息的形式鼓勵大型豬肉加工企業增加商業儲備和豬肉深加工規模),但如何更好地通過國家收儲信號來引導農戶和規模豬場等市場主體實現有序生產,如何更經濟、更低成本地維護生豬市場的穩定發展,仍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最后,大連商品交易所為減少期貨操縱行為的發生,對生豬期貨合約進行了很多針對性的設計。一是以瘦肉型豬活體分級(GB 8470-1987)為基礎,綜合考慮NY/T 825-2004瘦肉型豬胴體性狀測定技術規范、GB/T 20014.9—2005良好農業規范等標準,制定質量檢驗方案,考慮地區差異、飼養條件和屠宰場現行做法以及生豬期貨的覆蓋面,以出欄量最大的90KG-110KG生豬作為生豬期貨最適宜的活體重標準,盡量擴大可供交割現貨的數量。二是將交割地點圈定在地區價格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區域,交割區域位于貿易流通主渠道的區域以及生豬飼養量、屠宰加工量、消費量較大的區域,保證交通便利,具有充足的交割量。三是對生豬全國平均價與各省平均價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合理選擇交割基準地,對其他交割地點進行合理的升貼水設置,以減少出現不同區域之間囤積居奇操縱價格的情況。四是根據生豬主產省和主銷省歷史數據,計算國內生豬價格波動率,并比照國外CME生豬系列歷史波動率,合理設計生豬期貨漲跌停板幅度,既保證市場的一定流動性,又有效防止暴漲暴跌行情的發生。
2009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采取市場預警、儲備調節、增加險種、期貨交易等措施,穩定發展生豬產業”。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及采取期貨交易穩定發展生豬產業的說法,說明中央政府對于期貨市場在生豬產業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態度明確,生豬期貨的前景十分光明。相信生豬期貨適時推出后,將通過其特有的市場機制,代替政府調控登入行業發展的“主駕駛室”,真正引領生豬行業順利駛入平穩發展的快車道!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