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市雁江區東庵豬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李云貞最近很不開心。“去年毛豬7元多錢一斤,合作社養了上萬頭,但是今年一落千丈。”去年8月份以來四川生豬價格就一路下跌,讓這位當地的養豬能手憂慮不安,“豬肉價格的下跌不僅使生豬銷路出現了困難,農戶也出現了惜售心理,現在合作社對農戶出售一頭豬補貼5元。”
統計數據顯示,進入2009年,我國生豬價格已從1月份的每公斤13.41元跌至4月的每公斤9.88元,累計下降26%。在傳統養豬大省四川,5月底豬糧比價已突破了4.98∶1的紅色預警線,這意味著該省生豬養殖已先于全國其它地區進入嚴重虧損區。
東庵豬業合作社于2007年9月組建后,短短兩年間,就發展了81戶養豬農戶,2008年效益好時,養殖大戶年收入能達到28萬元。而現在,市場的低迷已使一些農戶的養殖難以為繼。“合作社內養30多頭以下的農戶都停了,我們現在重點保12家大戶。”李云貞說。
雨天不收傘
在我國,生豬養殖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盤中餐的問題。在我國CPI的構成中,食品占比約為1/3,而作為傳統的消費食品,豬肉在老百姓的食譜里占很大比例,因此豬肉在CPI的漲落中具有很大效應,穩定生豬產業對穩定CPI乃至老百姓的預期具有重要意義,關乎國家的宏觀調控決策。
面對行情的波動,李云貞并非束手無策,孤立無援,今年年初農行對合作社的300萬元展期貸款讓她有了底氣和信心。
指著墻上“金穗惠農卡特約商戶”的標牌,李云貞滿懷感激地告訴記者,合作社自成立以后,就一直得到農行的貸款支持,今年行情下跌時的展期貸款更是雪中送炭。“一些合作社的農戶已經沒錢買飼料了,如果沒有貸款支撐,就只能不停地拋售生豬來維持養殖,越拋價格越低,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在李云貞的辦公桌上,擺著一臺具有刷卡功能的電話轉賬機具,300萬元展期貸款就是通過它注入合作社的賬戶的。
4月份以來,農行資陽市分行副行長付永強就不停地往合作社和農戶家里跑,調研生豬出售價格。“今年生豬價格下滑,合作社資金短缺,賤賣仔豬是肯定的了。”付永強說,為此他們對合作社堅持“雨天不收傘、雪中仍送炭”,對一些有實力、急需資金的合作社更是加大支持力度。“以前對合作社擔保貸款的總額核定為5億元,現在又增加了1億元,重新授信了一批以前沒有貸款但管理比較好的合作社,金額約在4000萬元左右。”
不僅僅是農行,農信社、農發行等其他農村金融機構也采取了不縮減貸款總量、結構進行調整的策略,根據合作社的情況區別對待,在當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隨著銀行資金的持續流入,不僅保護了農戶的利益,更激發了他們養殖的積極性。“如果沒有金融的介入,資陽市的一部分合作社可能就會垮掉了。”資陽市委農辦副主任黃澤表示,現在農戶養豬的積極性還比較高。據悉,今年上半年四川省生豬出欄4784萬頭,同比增長了5.83%。
儲備:調控利器
盡管生豬價格的未來走勢仍不樂觀,但是最近幾個月四海食品公司的幾批收購讓李云貞心里得到了一絲安慰:每噸收購價比市場價整整高出了1300元。
李云貞也許不知道,她賣給四海公司的這部分生豬已經列入了四川省的豬肉儲備計劃。這正是該省為抑制豬肉價格過度下跌而采取的非常之舉。第一批收儲任務由資陽、綿陽等16個市州分別承擔,已于5月份啟動。據了解,在資陽市,95%以上的農戶都養豬,畜牧業占農民收入的23%。除去省里的儲備,資陽市自己還啟動了近兩萬噸的地方政策性儲備,委托四海、永鑫兩家企業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進行收儲。
那么,巨額的收購資金從何而來?四海食品公司副總經理孫雪梅告訴記者,為了保障這輪收儲的順利進行,農發行已經為四海公司核定了2.6億元的貸款額度,四海公司收儲所用的幾千萬元資金全部來自這部分貸款,目前已經收購生豬幾千噸。
農發行四川省分行客戶二處處長勾懷光透露,該行目前已審批地方商業性豬肉儲備貸款5.1億元,核準二級分行審批政策性儲備貸款3.6億元,共計審批地方豬肉儲備貸款8.7億元。“這輪收購我們采取‘三定’的方式,主要定向針對銀行已貸款的合作社進行收購,收購價格定為比市場價高3元錢,同時對每個合作社交出多少定量,以擴大收儲的覆蓋面。”農發行資陽分行客戶部經理朱曉波對記者說。
隨著6月份收儲的全面開展,“企業儲備量與日俱增,現在每個企業每天的收購量是第一季度的兩倍以上,”黃澤表示。生豬市場價格也隨之持續回升,現在的價格已經從最低時的每斤4.1元上升到每斤5元,而眾多像李云貞這樣的農戶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實惠。
金融杠桿的運用不但穩定了四川生豬產業,在高峰時期平抑了豬價,在低谷時拉動了豬價,另外有著一層特殊意義。“四川的許多豬業合作社為發展生產,都從銀行貸了款,對企業豬肉儲備的支持也拓寬了合作社的銷售渠道,保證了信貸資金的安全。”勾懷光表示,而在對儲備企業發放貸款前,農發行四川分行都對企業做了詳細調查,要求地方政府承諾的利稅補貼要先期到位,迄今沒有出現一筆不良貸款。
期貨的渴望
“生豬產業就像資陽車牌的編號M一樣,一年賺、一年虧、一年平。”李云貞以她特有的幽默向記者解釋,2007年價格高位上漲開啟養豬業盛宴的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時代即將來臨。這種循環往復式的產業波動讓四川的養豬農戶們感受到切膚之痛。
“現在價格風險已經顯現。”黃澤告訴記者,盡管有豬肉儲備作為調控手段,但從長遠來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建立生豬平穩的調節機制是最重要的。
黃澤認為,決定豬肉價格最重要的是供求關系,因而應建立有序的信息發布制度,比如消費水平、預警機制等,尤其生豬期貨的推出非常有必要。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采取期貨交易等措施穩定發展生豬產業,這讓四川的養豬農戶、加工企業看到了希望。據悉,去年大連商品交易所派人來了四川兩三次,想建立生豬交割地,四海公司也專門組織了人員去學習。
實際上,四川的企業與農戶之間已經在探索簡單的期貨交易模式,例如鑫博牧業公司與農戶簽訂了協議,把母豬放在農戶家養,按照每公斤4元的價格定期回收仔豬,價格鎖定,養殖戶只負責養殖不承擔價格風險,這種方式下飼養種豬60頭以上的農戶收益能達到12萬元以上,企業也得到了穩定的原料來源。
來源: 中金在線-金融時報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