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218|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國肉類消費的全景圖和大走勢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9-7-23 10:54: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人口多,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當年還有幾億人口吃不飽飯的時候,人們直接消費糧食就是節約糧食,因為那個時候生產每斤畜產品1般需要消耗3斤左右的糧食。農業的家庭經營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人們的食物消費結構也悄悄發生了變化,最突出的變化就是肉類消費出現漸進式的增長。
    1 肉類消費全景圖
      最近這20多年,城鄉居民統算,中國人平均每年肉類消費增加1市斤左右。現在我們分城鄉居民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用幾句,最多十幾句話,就可以大致描繪1幅:當前國人肉類消費的全景圖。
    1.1 城鎮居民家庭購買人均每天不到2兩肉
      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購買肉類32.9公斤,06年為32.12公斤,07年31.8公斤。數字告訴我們每天平均不到2兩肉。
    1 收入越高肉類消費越多
      城鎮居民處在收入越高的人群肉類消費越多的階段,把城鎮居民按收入分成5等分,收入最低的吃肉最少,隨著收入的增加,肉類消費數量同步增加,收入越高吃肉越多。如果進1步細分,占比在5%的城鎮困難戶,肉類消費水平只有20公斤,這與農民的平均吃肉水平相當。城鄉人口統算,也有5%左右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家庭肉類購買量開始下降,但戶外消費卻有明顯上升,綜合起來看,吃肉最多的還是中高收入群體。有錢人吃肉多,收入增加,肉類消費也將相應增加。
    2 吃肉越多的人群,肉制品消費比例越高
      收入高的人吃肉多,吃肉多的人,肉制品消費比例大,這1現象在城鄉之間、城市高低收入者之間的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全國的肉制品占肉類的10%,城市居民是肉制品消費的主力,而農村居民肉制品消費低到國家統計忽略不計的程度。
    3 進城民工肉類消費高于農民
      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多數是青年,不養豬照樣得吃肉、甚至吃肉量比在農村時還要多,由于城市供應的集中性和便利性,為人們肉制品消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加上收入的增長,有利于肉制品的消費。人們吃肉的均衡性增強,也是擴大肉類消費的重要方面。蹲在城市大路邊的建筑工人,手里舉著兩個饅頭就著水煮白菜,在個體小店干活的農民工吃的也許只是米飯就咸菜,但遍布大街小巷的賓館、飯店、小吃店的服務員和廚師的90%都是農民工,民工的主體是青年,與中年人的省吃儉用不同,而是有錢就買、有肉就吃。進城民工肉類消費水平也許還趕不上市民,但吃肉量已經高于農民。
    4 大忙人和懶人都是肉制品消費的主力
      肉制品安全、衛生、方便的特征,迎合了大忙人、有錢人和“懶人”的消費需求,有錢人容易成為懶人,真正的懶人是消費不起價格相對較高的深加工肉制品的。這里的懶人是有錢的懶人,他們是減少了廚房的家務勞動,騰出時間和精力從事需要更高技術的勞動增加了收入,從而具備更強的消費能力。所以說大忙人和有錢的懶人,都是肉制品消費的主力。
    1.2 農民平均每天才吃1兩肉
      目前,全國農民年人均肉類消費18.74公斤,這37斤肉,正好1天1兩肉。比全國平均肉類消費水平高出10公斤的省,有貴州農民吃肉28公斤,四川、重慶31公斤,云南32公斤,廣東最高為33公斤。這是2007年的數字,不是最高的,2005年全國農民年人均肉類消費20.8公斤,包括貴州在內這幾個省都是30公斤以上的水平。
    1 春節期間:農村肉類消費多于城市
      滿足農民季節性消費不只是養殖者的任務,也是肉類工業的重要任務之1。企業家比常人更知道現實市場在哪兒?高收入人群是所有企業的目標群。春節,城里人去飯館的逐年增加;農村還處在家宴為最高規格和普遍待客方式的階段,春節期間,農村居民的肉類消費成倍增長的感覺有,但肉制品消費還是相當少。春節正好是天寒地凍的季節,肉類消費起來,費工費時的麻煩,抑制了春節旺季市場的肉類消費量。當然,農民要的是貨真價實的肉制品,要肉眼看得見肉。可能我們的企業家還沒看上這1市場,我們的企業和技術專家還沒有準備好適銷對路的產品。但中國農村人口數量多于城市,大量的城里人又有回到鄉下過年的習慣,春節期間農村人口有可能接近、甚至超過10億,所以說,春節期間:農村肉類消費多于城市!
    2 農民吃的豬肉占到肉類消費量的3/4
      豬肉在中國肉類生產結構中占62%至65%,城鎮居民家庭購買豬肉占總購買量的60%,如果加上在外就餐,實際消費的豬肉占到肉類的1半多1些;農民年消費豬肉15.6公斤、牛肉0.6公斤、羊肉0.8公斤、禽肉3.7公斤。農民吃豬肉的量占肉類消費的比重高達75.36%,2005年農民的人均豬肉消費比上年增加了2.1公斤,2006年沒有增長,2007年下降。年度之間增減幅度不1,但最近25年農民的肉類消費從6公斤增加到20.7公斤,增長了14.7公斤。
    3 九省農民的豬肉消費,超過城里人的平均水平
      全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家庭購買豬肉20公斤,目前已有廣東、云貴川、重慶、內蒙等9省農民的豬肉消費,超過城里人的平均水平。其中四川、重慶、貴州等農民豬肉消費高達30公斤以上,超過城鎮居民豬肉消費水平的50%。西南、湖廣農民的豬肉消費水平在全國是最高的。西南的農民收入并不高,但主產區的優勢為當地人提供了消費的方便條件,人們肉類消費習慣得以養成,西南成為中國豬肉消費最多的區域,農民的肉類消費西南排第1,東部沿海高收入地區處在第二位,再下來是東三省,東北人大塊吃肉的消費習慣和玉米等飼料原料的充足,推動了中國新的豬肉產區的形成,肉類消費最低的是中部地帶,盡管這里不是最貧困的地區。飲食習慣、經濟收入、生產數量都是影響肉類消費的重要因子。

    1.3 城鄉居民肉類消費的共同特征
      中國肉類消費正處在穩步增長階段。農村改革以來的經濟成長,引起食物結構的變化,最大特征就是畜產品消費增加。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類消費增長了1倍,農民人均肉類消費量增長了2倍。
    1 肉類主產區1般都是主要消費地區
      歷史形成的畜產品主產區多是主要消費區,四川、湖南是我國生豬主產區,西南和華南就成為全國人均豬肉消費量最高的區域。以豬肉為主的豬牛羊肉人均消費量最高的省市就集中在這里,貴州、重慶、四川、云南農民人均消費量,均高于全國城鎮居民家庭購買量。加上廣東、湖南,共6個消費大省,都在全國最大的生豬主產區內,形成了1條肉類集中消費帶。
    2 高收入地帶成為必然的肉類主體消費帶
      在東南沿海高收入地帶,形成了中國又1條肉類主體消費帶,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

    3 肉類消費的南北差異個人收入多少和肉類價格高低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畜產品消費的總量上,南方城鎮居民豬肉和禽肉消費量最高,南方禽肉消費支出是北方的1.9倍;而牛羊肉的消費支出,北方(53元)正好是南方(27元)的2倍,內蒙、青海、寧夏和新疆4省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支出134元,是南方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人均羊肉支出(96元)為南方(6元)的16倍。新疆農民人均羊肉消費8公斤,城市居民人均羊肉消費高達9.19公斤。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以及消費結構,與城市居民消費偏好保持了高度的1致性。東南沿海崇尚豬肉制品,西北高原喜好牛羊風味!
    4 居民戶外肉類消費比例會逐漸擴大。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類消費1980年為19公斤,1990年為25公斤,2000年為26公斤,2003年為33公斤,九十年代城市居民肉類消費沒有明顯的增長,豬肉的家庭消費下降,禽肉消費增長59%,1方面說明家庭肉類消費結構在變化,城鎮居民在肉類消費中,更傾向于消費蛋白營養豐富的動物性食品,另1方面是隨著收入的增加,戶外的消費需求日趨旺盛,九十年代是中國餐飲業迅速崛起年代,遍布大街小巷各種檔次的餐館、飯店密密麻麻,大小城市都有美食街;同期農村居民豬肉消費增長29%,肉類消費增長39%,禽肉消費增長了1倍多。
      中、德兩國雖處不同發展階段,但都是豬肉消費大國。德國每年消費240萬噸的加工肉制品,其中107萬噸在家里消費,其余的133萬噸在家庭外消費,占1半多。我國大城市職工午飯多在機關食堂用餐,每餐多有肉,中國人的消費習慣不同于歐美1日三餐都吃肉,肉類消費1般分布在午、晚正餐,加之部分家庭晚餐戶外化,確實出現1部分人群在家、在外肉類消費比例大體相當。31個省市區中的11個省市在外用餐消費多于在家肉類消費支出。其中浙江、廣東、北京、上海4省市城市居民2002年在外用餐平均支出853元,占到全部食品支出的23.5%。有專家估計,目前大城市居民在外消費肉食占肉類消費總量的1/3。我們保守1點,按1/5計,全國城鎮居民人均肉類消費大約在41公斤上下。
    5 中國肉類消費的增長潛力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城鄉居民有了同等的肉類消費選擇權。目前,農村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達到18.2公斤,恰好是1978年的3倍。而同期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增長了1倍。中國人的肉類消費量仍處在低水平,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類消費的增加傾向仍在繼續,農村的肉類收入彈性仍然很高,要擴大肉類的消費量,需要有1個穩定上升的收入保障。中國肉類消費的增長潛力在廣大的農村地區。
    6 農民的肉類消費與城里人的差距正在縮小
          以十年的間隔期來觀察,198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是農村居民的2.2倍,1991年為2倍,2001年是1.4倍。非常明顯,農村肉類消費與城市的差距正在縮小。


      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 單位:公斤

        年份  城市  農村   城市/農村

        1981年 20.52  9.44    2.17

        1991年 26.60  13.49    1.97

        2001年 24.42  17.37     1.41


    2 中國肉類消費處在穩步增長階段
      中國的肉類消費大體可以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2.1 第1個階段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為第1個階段,特征是,有什么吃什么,因為那個年代,兩三億的人口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全國年人均肉類消費也就是10公斤上下,到了1978年農民年人均肉類消費也只有6公斤,城鎮居民吃肉比農民多,但也只有18公斤。可見,肉類消費還沒有條件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農民養畜首先是保證城市供應,其實在那個時候農民也不具備肉類消費的經濟能力。
    2.2 第二階段
      從1990年前后畜產品真正市場化開始,中國肉類消費進入第二階段,畜產品價格放開,消費者自由購買,到了這個時候吃肉多少取決于自己的消費購買力。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20年,還將會持續二、三十年,主要特征有三:1是城鄉居民肉類消費都在增長,二是農民肉類消費增長速度快于城里人,三是終究會達到城鄉居民肉類消費水平大體相當。
    2.3 第三階段便是城鄉居民在肉類消費上的差異基本消失,城里人與鄉下人在肉類消費上的倍數關系,成為歷史,從營養和健康的角度出發,該吃多少就吃多少。這第三階段距我們很遠,但主要特征是農民吃肉多于城里人,體力勞動者吃肉多于腦力工作者,也就是中國肉類消費相對穩定的時候。
    3 中國肉類消費大趨勢
    3.1 中國肉類消費的階段性目標:是每人每天多吃1兩肉
      中國肉類消費正處在穩步增長期。最近這20多年,在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類消費增長了1倍,農民人均肉類消費量增長了2倍。城里人1日三餐每頓1兩肉,農村先富起來的農民每天消費2兩肉,達到今天城里人的水平,城鄉居民人均每天多吃1兩肉,這是國人肉類消費的階段性目標。
    3.2 人均每天消費2至3兩肉,是1個實實在在的需求
      農村先富起來的1億多人和城市高收入人群,人均肉類日消費水平,現在已經分別達到2兩和3兩。未來若干年,城鄉居民人均年肉類消費,將由現在的33公斤和20公斤會上升1個臺階,還難以達到富裕人口今日的消費水平,但還是會逐年向每日2兩或3兩的肉類消費水準逼近。
    3.3 農村居民的肉類消費,還有成倍增長的空間
      農民全年吃肉20公斤,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購買豬肉20公斤、購買肉類33公斤,加上在外消費,城里人吃肉在40公斤以上,中國臺灣省人均肉類消費已經是87公斤,首都北京城鎮居民人均肉類60公斤,其中20%的高收入人群高達70公斤。農民在中國是多數,而且多數農民還不富裕,收入不高,現實購買力不強,吃不起肉的農民還不少。農民人均肉類消費量,只是城里人的1半,遲早會有1天,農民的吃肉水平會跟城里人1樣高,也就是說,農村居民的肉類消費還有成倍增長的空間。
    3.4 早餐應該吃點肉
      早餐對于保持人1天的精力來說,非常重要,早餐應該吃點肉!零早餐和素早餐,都會損傷大腦。早餐應該吃點肉,大力開發方便肉食品,并希望能加上“早餐營養肉”的字樣,以引導人們早餐多消費這類產品,解決人們早餐吃肉不方便的問題。
    3.5 關注主體人群消費,是增加肉類消費總量的途徑
      社會上各種慢性病人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幾乎人人皆知,而中年人、正常勞動力,每天吃多少肉比較合適,幾乎無人說得出、說得準。
      美國肉類消費最多的人群是中青年,美國中年男性消費豬肉的量最高,為人均年度消費新鮮豬肉30磅、加工豬肉46磅以上,合計超過76磅。而中國目前的人群肉類消費量,則恰好相反,大約再過20年左右,中國也會形成那樣的格局。資金可以扶貧、教育可以扶貧、營養也能扶貧。
    3.6 肉類總產量第1,并不是吃肉太多
      中國的畜產品總量是世界第1,但由于人口數量太大,1旦平均到每個人,排隊就在比較靠后的位置上了。從收入較高的城鎮居民人均每天家庭消費還不到2兩肉、兩天吃1個雞蛋;農民平均每天才吃1兩肉、5天才吃1個雞蛋。奶類的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城鎮居民年人均奶類消費也只是20多公斤,大城市也就30公斤以上,農民才2公斤。中國除了人口是世界第1,別的什么第1、第二,尤其是肉類、畜產品萬不可盲目樂觀。
      中國肉類生產呈現鮮明的區域性特色,肉類消費與生產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1致性,主產區1般都是主要消費地區,高收入地帶也是肉類主體消費帶。農村肉類消費與城市的差距正在縮小,中國肉類消費的增長潛力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村居民肉類消費還有成倍增長的空間。收入越高的人群,肉類消費量越多,質量也好1點,中國肉類消費的階段性目標是每人每天多吃1兩肉。什么時候,農民和城里人吃肉1樣多,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吃肉多,那才是我國肉類消費進入佳境的時候!

    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zuoyf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09-7-23 12:51:47 | 只看該作者
    這是國研中心潘先生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胡編看來,這個成果含金量很低,甚至會誤導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09-8-1 12:14:28 | 只看該作者
    一個很長的帖子,只是不知道數據是否準確可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15:2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大姚县| 西昌市| 青岛市| 潜山县| 祁门县| 建德市| 巧家县| 常德市| 花垣县| 鹤岗市| 青冈县| 远安县| 金昌市| 阿图什市| 手游| 唐山市| 肃北| 调兵山市| 剑川县| 山阴县| 荔波县| 山阴县| 鹰潭市| 南涧| 顺义区| 成都市| 西林县| 梅州市| 南靖县| 新乐市| 任丘市| 巴南区| 泽库县| 名山县| 宁蒗| 阳江市| 贵南县| 娱乐| 宜宾县|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