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37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賦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09-7-14 15:04: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漢賦,無疑是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
      劉勰在其文學批評巨著《文心雕龍》里說:"鋪才邐文,體物寫志"是賦之特征。前四字指的是賦的形式,后四字指的是賦的內容。《漢書·藝文志》載:"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賦是一種不同于詩詞,也不同于文的文體,介于二者間。
      《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周禮·大師》)。一般認為,"風"、"雅"、"頌"是三種詩體,"賦"、"比"、"興"是三種寫作表現(xiàn)手法。在戰(zhàn)國時期,"賦"還只是古詩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賦"與"比、興"的比喻象征、托物起興不同,"賦"是"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一種直白的表現(xiàn)手法。但有學者以為賦原來也是一種詩體,如章太炎先生在其《國學演講錄·經(jīng)學略說》中提出:"六詩者,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今《詩》但存風、雅、頌,而無賦、比、興。"不論賦前身是不是一種詩體,在后來賦成為一種文體,并在漢代領一時風騷,是無可置疑的。至唐時韓、柳發(fā)動"古文運動",駢文逐步失去正統(tǒng)地位。這對賦有一定沖擊,但宋后,賦依然是文人學士最喜歡采用的文體之一,主要是俳賦與文賦。
      賦在先秦儒家荀子時便已是一種文體,《荀子》一書中已有《賦篇》,分別寫云、蠶、禮、知、針五種事物。
      劉勰指出"然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可見賦是《詩》與《楚辭》演變而來,《詩經(jīng)》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
      賦到西漢時,已足以成為漢代文學的代表,乃至影響千年中國文學史。賦大致分為五種,也正是五個重要時期:西漢人將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視為賦體,沒有一定的限制性,這稱做楚辭體的騷賦;漢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長的句子,漢賦喜堆砌詞語,好用難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卻被后人視為賦體正宗,也稱古賦;六朝賦是東漢抒情短賦的變體,其特點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齊,多為四言、六言拼偶組成,而又講究平仄,通篇押韻,又稱俳賦;唐宋又有律賦,題目,字數(shù)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文賦是中唐以后產生的一種散文化的賦體,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文賦實際上是賦體的一種解放。靜安所謂"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人間詞話》),不外如是。
      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馬相如、楊雄、枚乘等人。
        《漢書·藝文志》載: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其中宋玉之《風賦》、枚乘之《七發(fā)》、司馬相如之《子虛賦》、東方朔之《答客難》、揚雄之《長楊賦》、班固之《兩都賦》等等,無不是傳世佳作。

    來源:網(wǎng)絡
    中國畜牧人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shù)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zuoyf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10-1-29 10:59:47 | 只看該作者
    樓主這一系列的帖子很不錯...詩書禮藝樂\風雅頌....陶冶情操,增長知識

    評分

    參與人數(shù)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tǒng)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13:23,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平远县| 安龙县| 连州市| 潼南县| 裕民县| 临高县| 北川| 光山县| 墨脱县| 潜江市| 澜沧| 蒙阴县| 当涂县| 英山县| 仁怀市| 横峰县| 广饶县| 赫章县| 皋兰县| 大足县| 故城县| 平遥县| 木兰县| 泾川县| 岳普湖县| 新绛县| 浮梁县| 交口县| 澎湖县| 齐齐哈尔市| 宜宾市| 额济纳旗| 南靖县| 秦皇岛市| 当雄县| 枝江市| 封丘县| 临邑县| 合江县|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