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以妊娠母豬的繁殖障礙(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種年齡豬特別是仔豬的呼吸道疾病為特征,現已經成為規模化豬場的主要疫病之一。 本病曾稱為“神秘豬病”、“新豬病”、“豬流行性流產和呼吸綜合癥”、“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癥”、“藍耳病”、“豬瘟疫”等,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傳染病
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屬套式病毒目,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不凝集哺乳動物或禽類紅細胞,有嚴格的宿主專一性,對巨噬細胞有專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好在中和抗體水平存在的情況下,在細胞上的復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強。
本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呈地方流行性。PRRSV只感染豬,各種品種、不同年齡和用途的豬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豬和1月齡以內的仔豬最易感。患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空氣傳播和精液傳播,也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易感豬可經口、鼻腔、肌肉、腹腔、靜脈及子宮內接種等多種途徑而感染病毒,豬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過接觸將病毒傳播給其他易感豬。從病豬的鼻腔、糞便及尿中均可檢測到病毒。易感豬與帶毒豬直接接觸或與污染有PRRSV的運輸工具、器械接觸均可受到感染。感染豬的流動也是本病的重要傳播方式。 持續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學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豬體內存在很長時間。
PRRSV可通過血液循環穿過胎盤使胎豬受到感染,從而引起妊娠后期母豬流產等繁殖障礙。
本病的潛伏期差異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豬群發生PRRS的潛伏期,最短為3天,最長為37天。本病的臨診癥狀變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狀態及飼養管理因素和環境條件的影響。低毒株可引起豬群無臨診癥狀的流行,而強毒株能夠引起嚴重的臨診疾病,臨診上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型、亞臨診型等。 1、急性型:發病母豬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廢絕、發熱,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妊娠后期(105~107天),母豬發生流產、早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豬流產率可達50%~70%,死產率可達35%以上,木乃伊可達25%,部分新生仔豬表現呼吸困難,運動失調及輕癱等癥狀,產后1周內死亡率明顯增高(40%~80%)。少數母豬表現為產后無乳、胎衣停滯及陰道分泌物增多。 1月齡仔豬表現出典型的呼吸道癥狀,呼吸困難,有時呈腹式呼吸,食欲減退或廢絕,體溫升高到40℃以上,腹瀉。被毛粗亂,共濟失調,漸進性消瘦,眼瞼水腫。少部分仔豬可見耳部、體表皮膚發紫,斷奶前仔豬死亡率可達80%~100%,斷奶后仔豬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過豬生長緩慢,易繼發其他疾病。 生長豬和育肥豬表現出輕度的臨診癥狀,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系統癥狀,少數病例可表現出咳嗽及雙耳背面、邊緣、腹部及尾部皮膚出現深紫色。感染豬易發生繼發感染,并出現相應癥狀。 種公豬的發病率較低,主要表現為一般性的臨診癥狀,但公豬的精液品質下降,精子出現畸形,精液可帶毒。 2、慢性型:這是目前在規模化豬場PRRS表現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現為豬群的生產性能下降,生長緩慢,母豬群的繁殖性能下降,豬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豬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體感染、傳染性胸膜肺炎、鏈球菌病、附紅細胞體病)發病率上升。 3、亞臨診型:感染豬不發病,表現為PRRSV的持續性感染,豬群的血清學抗體陽性,陽性率一般在10%~88%。 1、大體病變:無繼發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結輕度或中度水腫外,肉眼變化不明顯,呼吸道的病理變化為溫和到嚴重的間質型肺炎,有時有卡他性肺炎,若有繼發感染,則可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腦膜炎等。
2、病理組織學:PRRSV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礙所產仔豬和胎兒很少有特征性病變,PRRS致死的胎兒病變是子宮內無菌性自溶的結果,沒出現特異性;流產的胎兒血管周圍出現以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動脈炎、心肌炎和腦炎。臍帶發生出血性擴張和壞死性動脈炎。 生長豬較成年豬更常見特征性組織性病理變化,肺的組織學病變具有普遍性,有診斷意義。單純的PRRS感染引起的肺炎以間質性肺炎伴隨正常的呼吸道上皮為特征。其特點為肺泡間隔增厚,單核細胞浸潤及Ⅱ型上皮細胞增生,肺泡腔內有壞死細胞碎片。 PRRS和細菌、病毒混合感染時,病變應和并發感染的細菌/病毒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合并感染細菌性病原常引起復雜的PRRS肺炎,間質性肺炎常混合化膿性纖維素性支氣管肺炎或被化膿性纖維素性支氣管肺炎所掩蓋。有些感染病例還可見胸膜炎。 鼻甲部黏膜的病變是PRRS感染后期的特征,其上皮細胞纖毛脫落,上皮內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層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淋巴結、胸腺和脾臟的組織病理學變化,以發生肥大和增生、中心壞死、淋巴竇內有多核巨細胞浸潤為特征,病早期可見脾臟白髓、扁桃體濾泡淋巴細胞壞死,后期脾核淋巴結細胞增生;另外PRRS感染引起的血管、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的病變也主要表現為淋巴、巨噬細胞、漿細胞的增生和浸潤。 本病應與其它繁殖障礙和呼吸道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如應與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病、豬細小病毒病、豬瘟、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呼吸道冠狀病毒病、豬腦心肌炎、豬血凝性脊髓炎以及其他細菌性疾病進行區分。
]
1、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建立穩定的種豬群,不輕易引種。如必須引種,首先要搞清所引豬場的疫情,此外,還應進行血清學檢測,陰性豬方引入,堅決禁止引入陽性帶毒豬。引入后必須建立適當的隔離區,做好監測工作,一般需隔離檢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飼養。 2、規模化豬場要徹底實現全進全出,至少要做到產房和保育兩個階段的全進全出。 3、建立健全規模化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定期對豬舍和環境進行消毒,保持豬舍、飼養管理用具及環境的清潔衛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傳人,另一方面通過嚴格的衛生消毒措施把豬場內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豬群的發生率和繼發感染機會。 4、做好豬群飼養管理。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感染豬場,應做好各階段豬群的飼養管理,用好料,保證豬群的營養水平,以提高豬群對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從而降低繼發感染的發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損失。 5、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種,控制好其他疫病,特別是豬瘟、豬偽狂犬和豬氣喘病的控制。在豬繁殖一呼吸綜合征病毒感染豬場,應盡最大努力把豬瘟控制好,否則會造成豬群的高死亡率;同時應竭力推行豬氣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種,以減輕豬肺炎支原體對肺臟的侵害,從而提高豬群肺臟對呼吸道病原體感染的抵抗力。 6、定期對豬群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感染狀況進行監測,以了解該病在豬場的活動狀況。一般而言,每季度監測一次,對各個階段的豬群進行采樣進行抗體監測,如果4次監測抗體陽性率沒有顯著變化,則表明該病在豬場是穩定的,相反,如果在某一季度抗體陽性率有所升高,說明豬場在管理與衛生消毒方面存在問題。應加以改正。 7、對發病豬場要嚴密封鎖;對發病豬場周圍的豬場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疾病擴散,對流產的胎衣、死胎及死豬都做好無害處理,產房徹底消毒;隔離病豬,對癥治療,改善飼喂條件等。 8、關于疫苗接種,總的來說目前尚無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目前國內外已推出商品化的PRRS弱毒疫苗和滅活苗,國內也有正式批準的滅活疫苗。然而,PRRS弱毒疫苗的返祖毒力增強的現象和安全性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擔憂。國內外有使用弱毒疫苗而在豬群中引起多起PRRS的暴發,因此,應慎重使用活疫苗。雖然滅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有限或不確定,但從安全性角度來講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在感染豬場,可以考慮給母豬接種滅活疫苗。]
本病重在預防,應控制好應激及其他疾病的感染。現將有效的預防程序推薦如下: 1、
公豬每月或每季度預防一次:每噸飼料添加藍圓康泰500g+支原必凈500g,連用7天; 2、
母豬妊娠70~80天,產前7天~產后7天:每噸飼料添加藍圓康泰500g+支原必凈500g,連續飼喂; 3、
母豬斷奶當天~7天:每噸飼料添加藍圓康泰500g+支原必凈500g,連續飼喂; 4、
后備母豬配種前7~15天:每噸飼料添加藍圓康泰500g+支原必凈500g,連續飼喂; 5、
仔豬斷奶前3天~斷奶后2周:每噸飼料添加藍圓康泰500g+支原必凈500g,連續飼喂; 6、
第18、22周齡分別使用一周:每噸飼料添加藍圓康泰500g+支原必凈500g,連續飼喂; 7、
每周兩次消毒:速潔1:500倍稀釋帶豬噴霧。 每月兩次熏蒸:速潔1:25倍稀釋帶豬熏蒸,每瓶(500ml)可熏蒸1250立方米。 對于已發病豬,可以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方法如下。 豬藍耳病的中藥治療:生石膏50克,生地黃18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玄參15克,黃芩15克,連翹10克,銀花藤20克,板藍根15克;如有高熱加水牛角30克,麥冬15克,丹參10克,加水2000毫升,浸泡30分鐘,煎沸10分鐘后,自然放涼。大豬每次100毫升,3-6次/日小豬每次20-50毫升,3次/日,患豬可保基本存活。 西藥治療:注射豬血清,口服阿莫西林粉,打干擾素,病豬隔離淘汰,所有的豬都做治療。若有繼發癥,須使用混合血清,以增強效果。 注意事項:當病豬退燒并恢復食欲后,不可喂食,每日以少量清水摻以中藥或西藥飲之。否則,病情會反復持續發作,并不斷加重。空腹使之饑餓,十余天后,肥豬漸漸變瘦,病情隨之日漸緩解,或者康復。 豬干擾素(IFN),每40公斤體重用量1毫升肌注,每日一次,連用3日,重癥加量。全群強力霉素與黃芪多康拌料,連用7天。 特福(豬用轉移因子),用法用量同干擾素,用注射用水分別稀釋后,混合在一起注射。 圓環菌毒殺(復方甲磺酸培氟殺星注射液)每公斤體重0.3毫升肌注,連用3-5天。 方解:干擾素通過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復制,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轉移因子能增強肌體免疫機能,提高肌體抵抗力,二者協同使用效果加強。 圓環菌毒殺:有效抗菌成分作用于細菌復制所必需的DNA旋轉酶的A亞基和B亞基,使細菌DNA的復制受阻,達到殺菌功效;其中,特殊抗病毒成分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迅速磷酸化,競爭性抑制病毒合成酶,有效抑制病毒體內單磷酸次黃嘌呤(IMP)脫氫酶,從而阻斷病毒核酸的合成,對RNA和DNA病毒都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與干擾素轉移因子同用,抗病毒作用加強,效果更好。 本組方具有,廣譜抗病毒、廣譜抗菌和解熱鎮痛作用。對病毒性疫病,特別對藍耳病、圓環病毒及其他細菌性混合感染,效果明顯,治愈率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