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4254|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信息化在畜牧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9-7-10 15:3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類在經歷了百萬年蒙昧、萬年游牧、千年農耕、百年工商之后 , 進入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在歡呼數字化、建設與應用信息化之時,依然要提出數字化的人文生態問題。在農業領域,與工業、城市相比,更值得探索適宜構建數字化生存與發展的良好的人文生態。這是在以軟硬件為重點的信息化建設中,不可忽略的。  

         信息化的歷程和現實  

         從全球范圍看,農業和農村信息技術應用的發展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 20 世紀 50 年代— 60 年代的廣播、電話通信信息化;第二個階段是 20 世紀 70 年代— 80 年代的計算機數據和文字處理,農業數據庫開發;第三個階段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和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通信設備與技術早期并不直接介入人的活動與生產,現在已經成為緊密地組成部分,因而系統和人的關系也更加密切。  

      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建立具有良好的人文生態的數字化生存空間,信息化才有出路。而不能說,農業信息化、畜牧業信息化就是不斷地添置、更新信息設備和網絡。  

      數字文化和信息技術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的生產模式產生劇烈的沖擊。有一種說法,現實中面臨的經濟發展問題,在某些程度上和 100 年前工業化進入鄉土中國時的問題相似,只是“道具”不同而已。  

         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產生許多新事物、新現象 , 必須有一種全新的和更加完善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今天 , 數字化、信息化帶來的劇變 , 正在使社會、經濟、文化經歷著一場變革。  

         數字化的生存與平等交往  

         一個現代化行業不僅要自身形成體系,還要獲得社會認同。信息化在畜牧業中的作用和價值,首先就是得到社會認同。要徹底顛覆“名牌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回鄉務農”,成為新聞炒作的現像。在我國,計算機成功的應用于畜牧業已經 23 年的歷史,至今還不為社會了解。要有畜牧業的信息化,吸引大批優秀青年人才,先要扭轉社會看法。  

         數字化生存中暴露出來的人的生存與交往的困惑,根本上還是傳統社會的價值觀的延續。而在網絡社會中,不再存在區域、距離和行業的“等級”,只有通過創造和溝通表達出來的影響力。  

         “十五”期間,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村村通工程”順利實施;初步形成了省、市、縣、鄉四級上下貫通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其潛在價值的認識和功能的發揮還有大量工作要進行。  

         數字化生存的實質  

         數字文化使人類生存與交往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從無到有“變革”預示的是新的途徑、方式的經濟、社會價值及其未來發展趨勢;要實現這一變革 , 不僅是技術和工程,而會充滿矛盾和沖突。  

         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 : 有序、精確、和諧。現實社會的生存與交往 , 在數字化世界必然有所反映。由于中國的歷史和條件,使我們在使用智能公交卡之后,還要由政府出面組織排隊乘車,就是一個典型的說明。  

         構建數字文化發展的“人文生態” , 就是要使數字化生存文明、健康。  

         第一 , 新技術是為社會需要服務的,是人的輔助工具。  

         第二 , 數字化開辟新的時空,“數字生存”要與現實的“經濟社會”良好互動。  

         第三 , 信息化社會不僅是技術的進步,還是生存方式的進步。  

         技術和設備的進步,不等于系統思想的進步。因為誤區,所以在增添軟硬件時,經常忽視了管理的進步和體制的調控,使信息化成效縮水。  

         信息技術是在對抗中發展、成熟的。信息化不僅是在戰爭中發展,也在社會、經濟的進步中發展。如果僅有技術,不與社會需求與社會進步結合,就會形同虛設,甚至起到相反的阻力。  

         中國傳統工商業中曾經輝煌的“老字號”目前約有 70 %已退去市場。全聚德、東來順、同仁堂引進管理思想和電子技術手段營銷成功。而同樣的“王麻子剪刀”于 2003 年申請破產。 企業的持續發展取決于企業的創新能力,新技術要在統一的管理思想與體系下,才有成功的可能。  

         國外農業信息化的現狀  

         美國等在農業和農村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立法完善、體系健全;日、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善;法國、加拿大等形成了多層次農業信息服務格局,服務主體多元化;法國規定,所有社會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有義務如實填報生產經營情況,違者按偷稅處罰。韓國、印度等政府投資建設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制定農村信息服務優惠政策,重視農村信息化人才培訓與國際合作。  

         以美國、日本形成了從農業信息采集、加工處理到發布的健全的、完善的農業信息體系。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獨立的農業生產過程、單一的經營環節或某一有限的區域,而是呈橫向和縱向拓展。美國政府對農業信息的投入比例高;歐盟設置專門的農業信息采集、統計、分析和發布等機構,并投入巨資。  

         上述各國大多建立了強有力的管理體系,強化對農業信息化的組織管理,確定部門職責并分工協作。美國從聯邦政府到各州、各縣政府都注重在組織上加強對農業信息工作的協調與管理,形成以農業部及其所屬的國家農業統計局、經濟研究所、海外農業局、農業市場服務局、世界農業展望委員會以及首席信息辦公室等機構為主的信息收集、分析、發布體系。美國農業部與 44 個州的農業部門合作,設立 100 多個信息收集辦事處,以及相應的市場報告員,每天負責收集、審核和發布全國農產品信息,然后通過衛星系統即時傳到全國各地的接收站,再通過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和報紙傳遞給公眾。  

         數據對市場和社會的調控作用  

         美國農業部提供的市場統計信息涉及到 120 多個國家, 60 多個品種,囊括了主要農產品的全球數量、國內產量、供求情況、價格變化等情況,并在法定的日子里公布,保證公眾在平等的條件下同時獲得這些信息。目前其信息調查主要內容有以下系列: 1. 農產品價格、農業支出、農業勞力及其工資情況; 2. 農業生產與效率情況; 3. 農業收入情況; 4. 農產品流通中的成本與開支情況; 5. 農產品的消費與利用情況; 6. 土地價值與土地使用情況; 7. 種植業與畜牧業生產測算; 8. 農場合作組織情況; 9. 市場新聞; 10. 國外農業情況等。  

         每月 10 ~ 12 日對外發表農作物生產和市場預測情況,統計信息發表 2 分種之后就能在美國國內乃至世界的農業網上查詢到完整的農業市場信息。  

         美國農業部是管理食物、農業、自然資源及其相關問題的一個系統的動態組織。其戰略計劃框架實際上是實現農業產銷“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服務部門。  

         美國農業部認為,如果大量的生產和市場信息不由政府部門來組織,就無法保證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時性和真實性。所以,農業部在全國建立了龐大的市場信息網絡,收集和發布官方信息。  

         1 .以統計信息為決策依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統計信息,影響著政府、農場主和企業的決策,也影響著期貨市場價格和交易。美國對小麥等七個主要糧食品種進行宏觀調控與重點管理,根據法令由聯邦政府授權農業部,每年規定七種主要糧食的支持價格,政府的政策也以統計信息為基礎依據。  

         2 .制定統一的調查方案。美國實行聯邦和州兩級立法與議會、政府和聯邦行政機關多層次立法的體制。  

         3 .權威機構發布信息。美國農業部統計局及相關機構承擔了這一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定期、唯一的通過傳媒向社會發布農業權威信息。所有調查資料匯總由下而上,數據發布由上而下,避免數據沖突,保證數據權威。  

         4 .封閉的預報分析過程。為了保證信息共享的公平,避免信息泄漏造成市場波動,違規者要受到經濟和刑事處罰。美國農業部統計局作物生產報告和世界農業供需評估報告是在安全區內全封閉起草,并在每月的第 9 至 12 天東部時間上午 8:30 發布。封閉項目,僅限于對市場敏感的主要品種。  

         5 .服務形式的多樣性。第一時間把作物生產和預測報告用電子手段發布,用戶可在農業部等網站上找到作物和牲畜生產估計的最新報告、供應和需求估計、氣候和數據庫等資料信息。  

         信息化的“精確”,體現在匯集的完整和快捷。如糧食總庫存調查包括農場以外庫存的調查:對全美所有州的倉儲設施采用全面調查的方式; 按作物品種采集庫存能力和庫存數;采集數據的農作物在各州之間是標準化的;各州之間對總體的分層也是標準化的。信息化體現的就是精確和細致,體現的是管理的嚴格。  

      農場以外庫存的調查共分為 6 大類,按規模劃分為 10 個層次,第 1-4 層內部抽樣;第 5-6 層其他抽樣;第 7 層內部普查;第 8 層其他普查;第 9 層油料加工者;第 10 層終端設施。這樣得到的“糧食平衡表”就十分準確和及時。  

         通過服務和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必須提高農民素質,信息化的成效取決于農民自身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在服務內容上,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涵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包括國家宏觀決策、生產者微觀決策,法規、政策、市場、技術、氣象、災害等信息。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協會、企業、院校共同參與,多層次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英國約有 1780 萬人只有初小文化程度,提高這部分人的信息技術水平是提高英國社會整體生產力的重要內容。目前,在英格蘭和威爾士還建有 800 多個網絡學習中心,學習課程 500 多種。自 2000 年以來,已有 200 多萬人學習了 450 多門課程,其 75% 的課程是通過網絡授課。通過電話和網絡,中心人員提供課程選擇、職業規劃、技能提高等咨詢。從 1998 年以來,已提供了近千萬個電話咨詢,服務網絡的點擊率超過 2000 萬次,可見信息化的普及程度。  

         到 2005 年,歐盟直接用于農業信息發布的經費已經增加到 10 億歐元 / 年,用于農業信息化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項目的費用約 350 億歐元 / 年。信息技術應用主要在六個方面:其一,日常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其二,農業技術信息的獲取及處理;其三,農業專家的咨詢與現場指導;其四,農業系統規模管理與經營;其五,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其六,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等。目前,歐盟國家的農業信息化技術已進入了產業化發展階段。  

         信息化應對和防范企業危機  

         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 PPA 遭禁事件( 2000 年 10 月)、南京冠生園陳餡風波( 2001 年 9 月)、結核奶危機( 2003 年 7 月)等眾多企業危機案例,畜牧行業案例也是接二連三,不可輕視。  

         企業危機來說,它也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企業內部管理和外部經營環境相關聯的,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各類問題與缺陷,都可能導致企業危機的發生,這類的實例在國內企業界比比皆是。不論是金融和生產機構,信息化可以有效地發現、調控收支。早期的醫院忽略了核查、監管功能,發現過侵吞 2000 萬元醫療費用的事例,這就是單純使用信息技術,忽略“安全”的欠缺。  

      企業危機的關聯性,要避免傳統管理中以“局部”和“層次”分割資源,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管理,將企業的經營戰略、經營思想、產品定位、產品銷售渠道、人事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諸多內部管理元素與國家政策法規、行業經濟、上下游產業鏈等外部經營元素結合,構成一個有形的統一體,然后再配以危機意識這一無形的“企業神經系統”,才有發展和抗衡風險的能力。  

         在信息化的運營支持的思想和技術支持下,電信運營商、民航公司構建了統一平臺,從業務運行,直到空中乘務員出乘輪班,都是通過電腦統一調派、監管。不僅提高效率,也有效地提升安全監管的力度。  

         實時數據與管理的破解  

         我國眾多工業企業使用企業資源管理計劃( ERP ),成功的比例甚低。在生產流程確定之后,依然存在的是數據獲取問題。  

         首先, ERP 系統對生產計劃的定位是否定在日計劃 ? 還是應該定在周月 ? 一家企業 ERP 的定位是日計劃,但是做不到“當日的全部生產信息,在生產結束后,通過班組的物流管理員、統計員手工記錄,輸入到 ERP 系統。”就有了問題。  

         實際上,日計劃應該分解成一條條作業指令,每條作業指令指揮生產作業現場的 PCS( 過程控制系統 ) ,每條作業指令的生產結果 -- 我們叫做生產實績數據就產生在 PCS 過程控制計算機系統中,那么這個生產實績數據就應該立即返回到 ERP 系統中去。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數據不落地”。 對于設立了 ERP 系統而沒有將 PCS 系統與其數據通信打通的企業,綜合數據的問題照樣存在。  

         由于通信系統的日新月異,因而并非要花費巨資興建“采集”系統,對于一些數據不大的項目,完全可以使用公眾短信息平臺,實現快速采集與確認。在我國農業信息化服務中,應當根據行業特點,充分發揮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作用。  

         云南神農農業產業集團的示范價值  

         云南神農農業產業集團成立于 1994 年,現已發展成為以飼料加工業為基礎,以豬肉食品加工業為龍頭,以“公司 + 基地 + 標準化”為產業模式的產業集團,形成了種植 - 飼料加工 - 養殖 - 屠宰加工 - 貿易等環節組成的生豬產業鏈,業務涉及育種、養殖、獸藥、飼料加工、食品加工、農產品貿易等領域。  

         集團的 16 個子公司,總資產 4.1 億元,年飼料產銷量 30 萬噸,基地及合同戶基地出欄生豬 21 萬頭,銷售額 10.48 億元,上繳利稅 1727.13 萬元。現有員工 1800 多人,其中:教授 2 人,博士 3 人,研究生 8 人,大中專畢業生 500 多人。  

         神農信息化建設始于 1998 年,現已實現了以面向集團內部的 ERP 系統為主體的等多個領域信息化管理的目標。先后投入大量資金采購了金蝶 K3 系統,對企業進行 ERP 改造,并進行了大量二次開發 , 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信息化平臺。  

         神農信息化系統擴展到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等整個產業鏈。信息化建設以集團生豬產業鏈為主線,涵蓋種植、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肉食加工、物流配送等環節。建立以績效管理為核心,整合集團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知識流為一體的管理信息化集成系統。目前集團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資已達 5000 萬元,業務人員均配備辦公電腦,是云南省企業信息化應用范圍最廣、層次最深的一個成功典范。  

         神農在發展初期就創造性的提出“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化”的理念,并為此制定了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業務流程和基礎管理標準規范。神農集團已完成基礎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等前期準備工作,始終推行“大財務”概念。  

         立足未來神農集團正結合企業的發展規劃:進一步將 ERP 系統與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系統相結合,通過生產數據自動采集、 FOSS 數據庫、生豬養殖管理系統建立和開發,利用數據倉庫、商業智能等系統,逐步建立以生豬產業鏈為主的動態信息技術支撐體系,指導綠色生豬產業鏈的加工和生產。  

         神農集團是中國畜牧業的一個信息化實施樣板,信息化不僅保障了企業的生產,對信息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重大貢獻。今后不僅要細化信息管理,還要外聯世界,適應國際競爭;內聯產業鏈,向上下游的行業、企業延伸。重要的是從培養數學人才開始,在精確管理的前提下,全面享用數據資源,以管理促進生產和營銷,促進周邊農村和員工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來源:中國畜牧業協會 編者:晨曦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胡文輝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09-7-10 15:36:45 | 只看該作者
    信息技術就是金錢啊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06:23,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勃利县| 枣庄市| 惠州市| 平邑县| 武功县| 砀山县| 沙坪坝区| 泾源县| 时尚| 贵溪市| 德钦县| 宁安市| 齐河县| 梅河口市| 房山区| 壤塘县| 丰都县| 凤凰县| 肃南| 白山市| 云南省| 胶州市| 雷波县| 高州市| 宜城市| 昌宁县| 江北区| 勐海县| 韶山市| 肥东县| 电白县| 罗田县| 沁源县| 大竹县| 昌吉市| 庆云县| 稻城县| 安塞县| 石林|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