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6月《水產前沿》訊:
美味、耐運輸、銷售靈活,選到好料,體色也不是問題,池塘單養與網箱單養效益可觀,養殖面積有望繼續擴大
一、黃顙魚基本情況
黃顙魚,廣東俗名又稱黃骨魚,分布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布。它個體雖較小,但產量大。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為優良水產品,是大眾消費水產品,近年來在兩湖(湖南、湖北)和兩江(江西、江蘇)等地的消費量尤其大?! ?
常見近緣種有瓦氏黃顙、岔尾黃顙和江黃顙魚等,為底層小型魚類,多生活在靜水或江河湖泊緩流中,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覓食活動多在夜間進行。食性廣,主要攝食小魚、浮游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螺螄等,偶爾也食水生植物。黃顙魚為溫水性魚類,適應性較強,可在各類水域中養殖。
黃顙魚以其生長周期短、群體產量高、經濟效益高、適溫性廣的特點,而備受養殖業關注,在全國各地均有養殖,且因其為底棲魚類,適應與各種魚混養,人工養殖的規模逐漸擴大。現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成為黃顙魚的主產地。
據了解,廣東池塘主養黃顙魚已經有近8年歷史,規?;靥琉B殖從2004年始。在2006年就達到1萬畝以上,到2008年養殖面積擴大到2.5-3萬畝,
飼料市場容量在3萬噸以上,主要集中在南海、順德、清遠、新會等地,僅在南海、順德區域內養殖面積就有近萬畝。
二、黃顙魚養殖方式
馬豐利:1984年安徽農學院畜牧專業畢業,歷任安徽含山縣畜牧站站長、鄉鎮副鎮長、縣經貿委副主任等職務。2001年加入天邦集團,先后擔任安徽天邦副總經理,總經理;寧波天邦總經理助理等職;現任廣東天邦飼料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黃顙魚的人工養殖方式有多種,分單養與混養,池塘養殖與水庫養殖,甚至還有多種形式的網箱養殖,不同的養殖模式獲得不同的產量與養殖效益。
1、單養
選擇靠近水源、進排水方便、水深1.5-2米的池塘,清淤消毒后,每畝水面放尾重2-5克的黃顙魚魚種6千尾-2萬尾,投喂黃顙魚專用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4%。夏秋季高溫時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水3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單養畝產量可達1000斤以上。
在廣東,多為以養殖黃顙魚為主,套養少量四大家魚或其它名貴淡水魚(如太陽魚)的養殖模式。一般在5-6月份投放水花,通過一兩個月標粗達到5-8厘米后,轉入成魚塘養殖,并開始投喂飼料,放養密度可達到6千-2萬尾/畝,到次年1-8月份出魚。
養殖10個月左右,大部分達到上市規格(0.2斤/尾)即可出魚。養殖管理并不復雜,注意做好防缺氧工作和防蟲工作。5-6月份寄生蟲比較多,注意殺蟲,黃顙魚屬底層魚,平時多開增氧機。一般苗種成活率可以達到80-90%,產量可達1500-3000斤/畝,最高的可達6000斤/畝。
2、混養
在網圍、池塘等主養四大家魚的水面,或主養太陽魚、蝦、蟹、鱉等特種水產的池塘中,每畝套放尾10-20克重的黃顙魚種150-200尾左右。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前提下,每畝可獲尾重2-4兩左右的商品黃顙魚50斤左右?;祓B黃顙魚不僅可減少與主養魚爭食爭氧的小野雜魚蝦的數量,提高主養品種的產量,還可有效地控制家魚的錨頭鳋等寄生蟲性疾病。
在浙江湖州地區,有以養殖白魚為主混養黃顙魚和養殖黃顙魚為主混養白魚的養殖模式,養殖效益比較穩定,養殖規模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3、網箱養
在水庫及水源有保證的河道均可掛網箱養殖黃顙魚。養殖密度更高,全程投喂配合飼料,少疾病、易管理,減少了塘租及電費等投入,注意控制好放養密度,防止出現缺氧等事故,養殖效益較池塘更為可觀。
網箱養殖一般10個月每平方米網箱面積可產120-150斤左右的黃顙魚(放苗時間同池塘養殖),苗花成活率約50%,3-4厘米的魚種成活率可達80%以上,放養密度視魚苗規格確定。
三、廣東地區主要養殖模式養殖成本對比(見表1)
四、黃顙魚養殖前景
1、養殖黃顙魚利潤可靠。廣東一些最早養殖黃顙魚的養殖戶,從2002年開始養黃顙魚至今,從18元/斤跌到9.5元/斤,雖然出魚價格有高也有低,但年年都有盈利。不論市場魚價如何低迷,黃顙魚的售價始終沒有低過成本價。每年3-6月份是水產品上市淡季,這個時間段廣東的黃顙魚出售量最大,能獲得好價錢。廣東養殖黃顙魚的養殖戶紛紛表示對這條魚很有信心,還會繼續養這條魚。
2、黃顙魚耐運輸,銷售過程中極低損失,中間利潤有保證,活鮮水產品流通商熱衷于銷售。
3、黃顙魚味道鮮美、價格適中,成為大眾消費水產品種,國內消費市場龐大。黃顙魚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風、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癥,人們有一定的消費習慣。廣東養殖面積接近3萬畝的黃顙魚70%都是往外省銷售,銷路暢通無阻。
4、黃顙魚的銷售靈活,不同規格價格不一樣,各種規格都可以上市銷售,也不受季節與氣溫的影響,養殖戶可以根據市場價格靈活調整出塘時間,這也是眾多養殖戶喜歡養殖黃顙魚的原因之一。
依目前發展情況看來,未來幾年黃顙魚的養殖區域會不斷擴大,由主養區向周邊地區擴散,由主養省份向臨近省份擴散,以多種養殖模式共同發展。未來幾年全國范圍內黃顙魚的養殖量預計仍會有增長。
五、黃顙魚魚體變色原因分析
目前,黃顙魚養殖中存在最大問題是養殖過程中魚體容易發生變色。據目前研究的現狀及調查了解市場發生各種黃顙魚變色的情況,可以認為,導致黃顙魚變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為三大點的因素就是魚體、環境與飼料。
研究表明:調控魚體色素細胞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與旁分泌細統兩者有交互作用,而旁分泌系統是相對長期的調控,神經內分泌系統是快速調控。調節色素體運動的主要激素和酶起分散作用的有α-促黑色素釋放激素、三磷酸腺苷、蛋白激酶C和泌乳刺激素兒茶酚胺等,起聚集作用的有黑色素聚集激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褪黑激素等。魚體、環境、飼料等多方面因子會影響到神經內分泌與旁分泌系統工程的調控作用,從而影響這些激素和酶的分泌,進而導致養殖魚體色的變化。
1、魚體的年齡、大小、健康狀況會影響到體色。
例如,黃顙魚在苗期階段極易發生穿頭病,處于疾病狀態的黃顙魚體色是花的。
2、環境會影響到魚的體色,如光照、環境背景色、溫度、鹽度、高密度和水質因子等。
水中污染物破壞神經系統,導致體色變異,如氨氮、亞硝酸鹽、重金屬、藥物等,水中一些溶解物影響體色,如N-乙酰-5-甲氧基色胺。環境引起魚變色往往被養殖戶們忽視,極高密度養殖、亂用藥等引起的環境協迫問題導致魚體變色也常有發生。
3、養殖管理不當造成魚體變色
養殖戶也應注意科學飼養,做好飼料的保存,避免高溫、日曬、雨淋,以防止飼料氧化、發霉等,避免不適當的飼料投喂方式,如不定時定量投喂,經常性殘餌過多等。
可以說,由于飼料使用不當過程中發生的飼料氧化情況還是相當普遍,應引起廣大養殖戶的重視。
4、飼料中營養素組成不合理,或品質發生改變時也會影響魚體色變化。
目前對于飼料引起魚體色變化的研究及評論很多,歸納為以下一些:
①飼料中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如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等,飼料中脂肪促進葉黃素的吸收,維生素A和E、EPA、DHA、氨基酸和磷脂等是防止魚體色異常的物質基礎;
②飼料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引起魚體色變異;
③飼料被氧化引起魚體白化;
④飼料中的霉菌毒素也可能導致魚體變色;
⑤色素攝入量不足,導致魚體著色不好;
⑥飼料加工過程溫度控制不好,受熱時間長短使飼料品質變化同樣會影響著色;
⑦飼料中抗生素、藥物及原料被摻假等其他顏色抑制因子等對色素沉積也存在影響等。
六、天邦黃顙魚料品質穩定、生長快、體型好、不變色
天邦黃顙魚料利用自身技術與品質優勢,成功解決了飼料品質問題導致的魚體變色,并能同時做到品質穩定、生長快、體型好。在市場上,天邦飼料以技術服務為先導,迅速處理客戶投訴,并及時診斷其它因素引起黃顙魚變色的問題,消除客戶的疑慮,化解危機,穩定客戶與銷量,市場口碑越來越好,使之成為廣東市場的令人矚目的產品。
實證一:廣東惠州博羅黎老板
廣東惠州是黃顙魚養殖的一個新興市場,黃顙魚養殖初具規模。黎老板是廣東天邦開發的新客戶之一,從事水產養殖多年,原來主養品種為桂花魚。隨著雜魚成本的升高,桂花魚價格波動較大,養殖越來越難。為此,2008年下半年黎老板決定改養黃顙魚。聽朋友介紹,用天邦黃顙魚膨化浮水飼料養殖效果好、收益高,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用廣東天邦黃顙魚料養殖一塘(2畝)黃顙魚。經過近十個月的精心飼養,最終賣魚結果顯示養殖效果非常好,經濟效益顯著,黎老板對天邦料充滿了信心。他深有感觸,頗有心得,認為用天邦料養殖黃顙魚省事、放心,不僅生長速度快,餌料系數低,同時體型體色穩定,接近野生狀態,產品暢銷,成為搶手貨??偨Y黎老板的黃顙魚養殖效果,具體見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天邦料養殖黃顙魚餌料系數比較低,如果將雜魚收獲總價折算成黃顙魚產量,飼料系數為6400÷(4300+4200÷9)=1.34,低于廣東市場黃顙料養殖1.5-1.8的一般水平。同時黎老板養殖的黃顙魚成活率較高,達80%,養殖的黃顙魚健康、安全、不易生病,養殖管理費用低。由表3可知,天邦料養殖黃顙魚每斤魚飼料成本僅為18000÷(4300+4200÷9)=3.78元(同上,將雜魚收獲總價折算成黃顙魚產量),成本較低,畝產純利潤達1035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養殖效果達到了優質、高產、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