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產前沿消息(09年6月):
華南各省病害測報與預報
廣東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5月廣東病害發生情況
根據我省各測報點本月水產養殖病害監測數據分析,5月份監測到的主要病害有出血病、爛鰓病、赤皮病、潰瘍病、細菌性敗血癥、細菌性腸炎病、指環蟲、車輪蟲、錨頭鳋、鱉腐皮穿孔病和白斑病、海水魚刺激隱核蟲和本尼登蟲、蝦類白斑病、紅體病和桃拉病等。湛江市報告海水網箱養殖魚類刺激隱核蟲病比較嚴重,已有1000多個網箱養殖魚類發病,死亡主要是魚苗,死亡率達25%。有些地區的石斑魚刺激隱核蟲病發病率達65%、死亡率達38%,南美白對蝦紅體病發病率達到70%、死亡率達到50%,草魚出血病發病率達到50%。
2、6-7月病害發生情況預測
6-7月份我省雷雨、臺風較多,高溫季節常出現悶熱天氣,易發生泛塘,要做好防臺風工作和加強水質監測。6-7月是養殖魚類病害的高發期,其中出血病、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潰瘍病、車輪蟲、指環蟲、鱉白底板病和腐皮穿孔病等病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可能處于較高水平。蝦類的白斑病、紅體病和桃拉病、海水魚刺激隱核蟲等病害可能會在局部地區流行,要注意做好預防,防止發生暴死性流行病。要特別注意預防養殖品種可能發生的各種疾病,加強監測,及早發現,采取有效措施。雷雨過后, 要密切注意池塘水質的變化,及時的做好水質調控。
3、建議采取的預防措施
1、對蝦桃拉病的預防方法:對蝦桃拉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以預防為主。(1)聚維酮碘溶液用水稀釋后,全池潑灑,每立方米用0.6-1毫升。(2)全池潑灑微生物制劑和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3)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和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強劑。
2、車輪蟲病的防治方法:(1)魚塘放魚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微生物制劑代替用大草和糞肥漚水培苗,避免車輪蟲大量繁殖。(2)硫酸銅、硫酸亞鐵粉Ι型全池潑灑,每立方水用1克,水溫超過30℃時,每立方水用0.6-0.7克。
廣西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心
1、5月份病害流行情況
①池塘養殖動物的病害流行與危害情況
2009年5月,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草魚、羅非魚、黃沙鱉和灘涂養殖牡蠣受病害危害較大,其危害的病害主要有對蝦白斑病與桃拉病、牡蠣不明病因和魚類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肝膽綜合癥、車輪蟲病和鱉白底板病、腐皮病、紅底板病等20種;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為2880.2萬千克,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1959.2萬元,其中南美白對蝦死亡1342.5萬千克,損失10348.8萬元、牡蠣死亡1531.2萬千克,損失1531.2萬元、草魚死亡4.4萬千克,損失59.8萬元、羅非魚死亡1.5萬千克,損失10.3萬元;與2008年5月相比,池塘養殖魚類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增加1831.2萬千克,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加2153.4萬元。
②網箱養殖動物的病害流行與危害情況
2009年5月,網箱養殖海水魚、草魚、黃顙魚受病害危害較大,危害網箱養殖動物的病害有弧菌并發本尼登蟲病、小瓜蟲病、出血性擺血癥、愛德華氏菌病、赤皮病、腸炎病、爛鰓病等10種;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為6.4萬千克,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73.2萬元,其中海水魚死亡4.9萬千克,損失153.5萬元、草魚死亡1.4萬千克,損失15.4萬元;與2008年5月相比,網箱養殖魚類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增加4.5萬千克,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加144.9萬元。
2、6-7月份水產養殖病害預測
6、7月份水產養殖病害仍處于高發高危害期。養殖對蝦白斑病、桃拉病等病毒病的危害仍比較高,但雨季來臨使得海水鹽度逐漸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將較5月份略有下降;養殖貝類的病害存在較大的不可預測性,其危害可能進一步擴大;養殖魚類的病害主要以出血性敗血癥和腸炎、赤皮、爛鰓“老三病”為主的細菌性病害的危害進一步加重,而危害網箱養殖魚類的病害則以套腸病、潰瘍病、出血性敗血癥、愛德華氏菌病、鏈球菌病、腸炎病為主,其危害將較5月有所提高;養殖鱉的病害仍然是白底板病、腐皮病、紅底板病等常見病害,其危害有進一步增大的趨勢。
3、6-7月份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措施
①養殖對蝦病害的防治
做好養殖對蝦病害防治依然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Ⅰ、首先要做好養殖用水的管理工作,水源水應嚴格經過過濾、沉淀、消毒再使用,減少交叉污染;養殖期間用微生物制劑改善養殖池塘水質,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
Ⅱ、放養健康的蝦苗,蝦苗放養前要經過檢疫檢測,確保放養的蝦苗是不攜帶特定病原的蝦苗。
Ⅲ、每10-15 天定期拌飼料投喂維生素C、酵母細胞壁等免疫刺激劑,特別是在周邊蝦池發病后時應連續投喂免疫刺激劑,每天一次,連喂5-7天,以提高養殖對蝦的免疫能力抵抗蝦病的爆發流行。
Ⅳ、堅持每天巡池2次以上,發現養殖對蝦出現異常或疑似發病,應及時采樣送實驗室檢測,并根據實驗室確診結果采取相應防治措施。
②淡水養殖動物病害防治措施
Ⅰ、加強水質管理工作。池塘養殖要經常加注新水,并在加水后次日用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消毒水體,不能加注新水,每15-20天定期用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消毒一次,保持養殖水體水質清新。網箱養殖每月調整網箱設置區域一次,保持網箱四周有微流水,及時清除網箱內殘餌,同時,每15天定期用生石灰兌水潑灑網箱及四周消毒水體一次確保網箱內水質良好。
Ⅱ、每15-20天拌飼料投喂維生素C,每天一次,連喂5-7天,以提高養殖動物的抗病能力,預防病害的發生。
Ⅲ、加強日常管理,養殖期間盡量減少操作,必須操作時要細心,以減少養殖魚類的受傷,盡量減少對養殖魚類的應激;堅持每天巡查一次以上,仔細觀察養殖動物的活動和攝食情況,觀察養殖水體水質變化情況,發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盡早發現病害,以便早采取適當措施,防患于未然。
Ⅳ、發生病害時,應及時采集病樣送實驗室檢測診斷,并根據實驗室藥敏試驗結果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療效。
③海水網箱養魚病害防治措施
Ⅰ、做好區域養殖規劃,防止網箱布設過密而引發病害。
Ⅱ、每15-20天拌飼料投喂維生素C,每天一次,連喂5-7天,以提高養殖動物的抗病能力,預防病害的發生。
Ⅲ、每15天左右拌飼料投喂青蒿末,每天一次,連喂2-3天,預防刺激隱核蟲(小瓜蟲)病的發生。
Ⅳ、發生病害時,應及時采集并樣送實驗室檢測診斷,并根據實驗室藥敏試驗結果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療效。
Ⅴ、保持養殖環境衛生,對發病網箱應用二氧化氯嚴格消毒,每天一次,連續3-5天;同時,對病死魚應嚴格熟化處理,不能隨意亂丟,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④養殖貝類病害防治措施
Ⅰ、避免大規模從外地特別是發病地區引進苗種。
Ⅱ、做好區域養殖規劃,防止養殖過度集中引發病害。
Ⅲ、適當降低養殖密度,減少病原感染幾率,以免病害發生和流行。
最新魚病分析
魚類小瓜蟲病的綜合防治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安興
珠江水產研究所趙飛
魚類小瓜蟲病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在魚體表或鰓上呈現白色小點病變,所以又稱“白點病”。該病能感染大多數的淡水或海水魚種類,引起相似的魚類癥狀、病理變化和很高的魚類死亡率,給漁業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淡水魚類小瓜蟲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海水魚類小瓜蟲病的病原是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一、淡水魚類小瓜蟲病
(一)病原
多子小瓜蟲是一種專性寄生蟲,只有依賴宿主魚才能生存,其生活史包括成蟲期、幼蟲期和包囊期(圖1、2),多子小瓜蟲生活史中無中間宿主。成蟲期的蟲體又稱滋養體,個體較大,直徑可達1毫米,肉眼可見。
(二)臨床癥狀
病魚在多子小瓜蟲寄生處形成肉眼可見的小白點。當病情嚴重時,軀干、鰓、鰭、頭、口腔等處布滿小白點,并同時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爛、脫落,甚至瞎眼;病魚體色發黑,消瘦,游動異常,魚體與固體物摩擦,最后病魚呼吸困難而死。
(三)危害性
小瓜蟲病全國各地均有流行,對宿主無選擇性,各種淡水魚、洄游性魚類、觀賞魚類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動的小水體、高密度養殖的條件下,更容易發此病,從魚苗到成魚各年齡組的魚類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魚種。多子小瓜蟲繁殖適宜水溫為15-25℃,流行于春、秋季,但當水質惡劣、養殖密度高、魚體抵抗力低時,在冬季及盛夏也有發生。
(四)診斷
魚體表形成小白點的疾病,除小瓜蟲病外,還有“粘孢子蟲病”、“打粉病”等多種疾病,因此不能僅憑肉眼看到魚體表有很多小白點就診斷為小瓜蟲病,最好是用顯微鏡進行檢查。如沒有顯微鏡,則可將有小白點的鰭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盤中,在光線好的地方,用2枚針輕輕將白點的膜挑破,連續多挑幾個,如看到有小蟲滾動在水中游動,即可做出診斷。
(五)治療方法
1. 用福爾馬林治療,當水溫在10-15℃時,用1/5000的藥液,當水溫在15℃以上時,用1/6000的藥液,浸洗病魚1小時;全池潑灑福爾馬林,潑灑濃度為15-25毫升/米3,即一畝塘(1米水深)用福爾馬林10-17升。
2. 用1%的食鹽水浸洗病魚1小時。
3. 用冰醋酸浸泡治療,冰醋酸濃度為200-250毫升/米3,浸泡15分鐘,。
4. 用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潑灑濃度為2-3毫升/米3,每隔3-4天潑灑1次,連用3次。
5. 生姜和辣椒汁混合劑治療,每畝用辣椒粉250克,干生姜片100克,混合后加水煮沸30分鐘后用藥汁全池潑灑。
6. 觀賞魚養在水族箱中,可以提高水溫到28℃以上,以達到蟲體自動脫落而死亡的目的。
二、海水魚類小瓜蟲病
(一)病原
刺激隱核蟲生活史中沒有中間宿主,在宿主寄生期和自由生活期經歷了四個時期,即滋養體、包囊前體、包囊和幼蟲。
(二)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和淡水魚類小瓜蟲病相似(見后插彩一頁圖3、圖4)。
(三)危害性
刺激隱核蟲繁殖水溫10-30℃以上,最適水溫25-30℃,春初和入秋交替時節容易爆發該病。網箱養殖以水流不暢、水質差、有機物含量豐富、高密度放養,或臺風過后、魚群體狀況不佳時極易發病,且傳播迅速,往往波及整個海灣的幾乎所有品種的魚。池塘放養以流水率低,污染嚴重的池塘為甚。
(四)診斷
診斷方法和淡水魚小瓜蟲病相似。
(五)治療方法
1. 用福爾馬林治療,全池潑灑福爾馬林,潑灑濃度為15-25毫升/米3,第二天徹底換去一半水后,再施藥一次;用200毫升/米3的福爾馬林浸泡病魚10-20分鐘,連續2天。
2. 用硫酸銅治療,全池潑灑硫酸銅,濃度為0.15-0.25克/米3;用濃度為17-20克/米3的硫酸銅溶液浸泡病魚40-60分鐘。
3. 用硫酸銅與亞甲基藍混合治療,取硫酸銅1克,亞甲基藍2克,檸檬酸0.25克溶解于1升水中,用藥劑量為1250毫升/米3水,浸泡病魚,在第一次浸泡之后的4天和8天,用625毫升/米3水的藥劑量再各浸泡一次。
4. 用新鮮、脫氯、溶氧量充足、pH值與養殖海水一致的淡水浸泡,浸浴時間靈活掌握,一般控制在15分鐘內。
5. 用雙氧水治療,病魚用雙氧水浸泡,濃度為100毫升/米3,每日浸泡1次,每次浸泡1小時,連續用藥3-5天。
目前對于小瓜蟲病的防治尚無特效藥,須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則。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水泥池壁要進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對于池塘、育苗室內養殖水域,加大換水量,改善水質,定期消毒。育苗室用具經常用福爾馬林或高錳酸鉀進行消毒,并做到專池專用。魚下塘或進入網箱前應進行抽樣檢查,若發現多子小瓜蟲或刺激隱核蟲寄生應及時采用上述方法進行治療。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日常應加強營養,提高魚體抵抗力。設計和制作網箱漁排時,其分布要合理規劃和布局,密度適宜,網箱要能夠相互疏散,這樣在發病時,可以將發病的和將要發病的網箱拖到水體流動較好、清潔的養殖水區暫養。勤刷洗養殖網箱,保持網箱水流暢通,定期用生石灰潑灑或強氯精掛袋,以保證養殖區內水體的水質良好。
漁醫視點
白對蝦病害防治幾點措施與建議
海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邱名毅
前段時間,海南省沿海南美白對蝦養殖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和病害侵襲,病情較為嚴重。根據省海洋與漁業廳的指示,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有關專家前往調研。
據調查研究,本次病害主要是白斑綜合癥和桃拉綜合癥,也是目前南美白對蝦養殖危害最大的病害。其病情多呈暴發性,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在治療上很難湊效。因此在病害防治上必須貫徹“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方針,預防的重點應放在消除病原傳播源,切斷病原傳播途經,改善和優化養殖環境,以及提高對蝦自身免疫力方面。為此提出如下幾點措施與建議:
1、提倡在引種時一定要經過病毒檢測(PCR),檢測出有病毒攜帶的蝦堅決淘汰不可作為親蝦;同時,養殖者在購買時也一定要選擇無病毒、健康的優質苗。
2、徹底清淤消毒。我省多數蝦池養殖時間較長,特別是低位池底層淤泥沉積物多。放養前必須徹底清理淤泥,嚴格消毒,充分曝曬池底。常用消毒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或含氯消毒劑、溴氯海因等。
3、合理的放養密度。根據蝦池的條件、增氧水平、水源水質和技術管理水平等綜合考慮。如蝦池條件好,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每畝設置一臺增氧機,有配套的提水設備和中央排污系統。放養密度常在8-10萬尾/畝。若蝦池條件較差,沒有增氧設備,放養密度通常在1.5萬尾/畝左右。
4、改善養殖模式,保護環境。要改善養殖模式,一是要規范水產藥物的使用,限制一些藥物的使用,大力推薦使用無污染、無公害及易降解的藥物制劑;二是要在養殖戶的心理上形成保護環境資源的意識;三是政府大力推動,幫助當地蝦塘連片的個體養殖戶進行老化池塘的改造,并順勢進行水資源利用和污水排放的工程改造。
5、建議政府部門加強親蝦來源和污水處理的管理。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