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都市報資訊: ![]() | 海面上的死魚都已發臭
![]()
魚販將死魚裝箱,運往冷庫 | 關注理由:又見白點病!最近一段時間,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白沙角海區養殖的大黃魚出現大量死亡,鎮政府估計,死亡的大黃魚有4000多噸,養殖戶損失6000多萬元。一些魚販子趁機低價收購死魚,大量死魚流入市場。
養殖密度過高,水流不暢,海水無法正常交換,導致白點病在寧德海域頻頻發生。因此,養殖戶在追求產量的同時,還應進行科學養殖,否則,一場白點病,就會令數年心血付諸東流。
大量死魚漂浮海面扔在碼頭
昨天記者在溪南鎮紅嶼碼頭看到,海面上浮著密密麻麻的死魚,都是當地漁民扔的。而碼頭的死魚更多,堆積如山,許多已經發臭,四五百米遠的地方都能聞到臭味。在養殖區,許多養殖戶還在撈死魚。“我們的網箱現在基本是空的,幸存的魚已不多了。”一位姓張的養殖戶說,他們投入60多萬元養殖大黃魚,現在虧損了20多萬元。這還是算輕的,損失多的都是50多萬元。
“兩年的心血都白費了。”一養殖戶說,前兩年養殖大黃魚收入可觀,一斤大黃魚可賣15元左右,質量好的還能賣到18元。可今年,大黃魚卻突然生病了,幾天就死了,現在不得不把好的魚也撈起來賣,一斤10元左右。那些死魚,沒有臭的一斤賣3到5元,臭的則只能白白扔掉。
記者在碼頭看到,許多船滿載著一箱箱的魚靠岸,養殖戶默默地將魚抬到收購點,收購點的老板則挑挑揀揀,好些的魚挑了集中起來稱,發臭的魚則直接扔在碼頭邊的垃圾堆上,一箱的魚挑揀下來還不到半箱,然后將死魚密封在箱子里運往冷庫。
對此,霞浦縣溪南鎮分管漁業的葉副鎮長表示,鎮里會對收購環節加強監管,對死魚的處理也會派人進行監督。
霞浦縣工商、衛生等部門也表示,將加強防范,對市場上流通的魚進行檢測,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養殖密度過高 導致病菌滋生
“死魚初步統計有4000多噸,損失達6000多萬元。”葉副鎮長說,該鎮網箱養殖有7萬多箱,本來收獲的季節是10月份左右,但大黃魚卻突然發病,養殖戶只能提早收獲,所以價格下降,養殖戶遭受重大損失。
據葉副鎮長介紹,大黃魚得的是刺激隱核蟲病,也就是俗稱的白點病,前兩年在該鎮的東安海區也暴發了一次,損失和這次差不多。但是這次東安海區的養殖大黃魚沒有發病。
為什么白沙角海區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白點病呢?寧德和霞浦的水產技術推廣站專家認為,主要是養殖區大量網箱連片分布,養殖密度過高,致使原有規劃的航道被占用,水流不暢,海水無法正常交換;二是養殖方法不科學,超容量的養殖和長期投喂冰凍餌料,殘餌堆積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溫床,這是魚病頻發的主要原因。
寧德漁業協會的病防專家稱,目前是大黃魚等海水魚病害高發期,應嚴加防范。6月份的水溫正適合刺激隱核蟲的生長,蟲病會在小潮汛期間迅速流行而造成嚴重危害。網箱高密度連片布局的養殖區,需特別做好防治。此外,還應勤換洗網箱,不亂丟垃圾、死魚,保持網箱區環境衛生;魚體上發現有白點,應及時吊掛“藍片”和“白片”,定期投喂魚用“多維”和多糖類,以提高魚體抗病力。
【白點病小檔案】
白點病是一種最常見的魚類寄生蟲病,多發于秋末春初水溫較低的季節,鯉科和慈鯛科的熱帶魚較易感染。白點病也叫小瓜蟲病、刺激隱核蟲病。在水溫18℃~23℃的情況下,小瓜蟲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魚體組織的營養,并刺激魚體分泌大量黏液,因此在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遍布魚全身。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