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發

樓主 |
發表于 2009-6-27 12:11:09
|
只看該作者
一、疾病發生的三個因素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由錯綜復雜的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并且各自均具有其重要性。為了便于說明,下面將之分為病原體、宿主(蝦)及環境三大因子來闡述。
1、病原體
病原體侵入蝦體,通常是疾病發生的首要因素。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及大型寄生蟲等。但僅有病原本的存在并不一定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能否致病要視這些病原體存在的狀態、毒力及量的多寡。
(1)存在的狀態 某些寄生蟲或真菌在生活史中的某一個時期較易侵入蝦體。例如真菌中屬于藻菌綱的阿德金斯氏霉菌在動孢子的狀態下最易侵入蝦的幼體。因為,當動孢子附著在幼蝦的體表時會分泌一種能分解幾要質的物質,穿過蝦殼,向體內伸入而出芽。
(2)毒力 同樣的一種細菌,有的具有較強的毒力,有的則無毒力。就某些細菌而言,其毒力的強弱與這些細菌是否具有莢膜有關,具有莢膜的毒力強,失去莢膜后致病力降低。另外,在實驗室里培養的病原菌往往在繼代培養多次后致病力會降低。例如,引起龍蝦的加夫基氏敗血病的病原菌綠色氣球菌就屬此例,但是將這些失去致病力的細菌重新注入蝦體,然后再分離培養,如此多次通過蝦體后,會恢復其原有的致病力。
(3)量 病原菌普遍地存在于水域環境中,一般而言量少時不一定能引起疾病,當量達到某一程度以上時才有致病力。
2、宿主(或寄主,即蝦本身)
疾病的發生與寄主的健康狀況或其他客觀狀況有關,例如:
(1)蝦的大小及性別 有些疾病只發生在蝦卵及蝦的幼體,而有些則中發生在成蝦。某些微孢子蟲,如對蝦特漢蟲只寄生在蝦的卵巢里,因此這類寄生蟲只會在雌蝦體上發現。
(2)遺傳 同種蝦在同樣的狀況下對同一種病原具有不同的抵抗力。一些個體抵抗力強,而別外一些個體則抵抗力弱,這些抵抗力弱的蝦就容易得病。
(3)營養 某些疾病是由于營養失調而引起的。如缺乏某種維生素可引起蝦體機能障礙,因此投餌不當往往是造成蝦病的一個原因。
(4)免疫 具有免疫力的蝦不易得病,但由于國內外對甲殼動物的免疫能力研究得并不多,因此到目前為止僅知道蝦類沒有r-球蛋白(高等動物包括人在內,有抗體活性的蛋白大部分為r-球蛋白),而且對外一異物沒有特殊的記憶力,不過,蝦類的確能夠去辨認不同類型的抗原(通常指病原體),只是能力有限。蝦類對于病原體的反應比脊椎動物要快,同時蝦類與其他無脊椎動物或魚類一樣,其免疫反應是與溫度有關的。
3、環境
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許多環境因子在某些情況下會對蝦類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引起疾病。現舉例如下。
(1)自然環境
A 物理因子:如水溫、水量及流量等。
B 化學因子:如水中或池底的化學物質、PH及各種藥劑等。例如水中的氨(NH3)對蝦類是有毒的。水中氨的含量與飼料中的蛋白質量有關。當投予蝦以高蛋白的飼料時,蝦的排泄物中氨的含量也高,但是這些氨的量會隨水溫及PH的變動而變動。例如在PH7.5時,有98.7%的氨會分解成為銨離子(NH+4),而銨離子是無毒的;但是當PH值升高時,NH3的分解率會降低,因此會增加蝦本的不良影響。有關水中NH3之非分解量隨水溫及PH之變動而變動的情形請參考表1.1。另個硫化氫也是在未分解的狀況下毒性很強,而分解成HS-時則無毒。而硫化氫的分解亦受酸堿度的影響。當PH9時有99%的硫化氫進行分解,只剩下午%呈未分解之形態。因此,PH越高,硫化氫的毒性相對地越小。還有其他許多重金屬在PH值高時易于其他化合物結合呈無毒的形式,從而降低了這些重金屬的毒性。
C 生物因子:媒介者或病灶都會直接或間接凈病原傳給寄主例如,對蝦食品了寄生有線蟲的橈足類或其他小甲殼動物會感染線蟲。
(2)人為的環境
A 放養密度:密度過高不但加劇了蝦之間的飼料爭奪,降低了飼育水中的溶氧量,而且由于蝦是一種同類相殘的動物,密度過高,還會增加蝦與蝦之間的相互殘殺的機會,造成蝦體受傷,從而使蝦得病機會增加。
B 移動:搬運蝦苗或成蝦會增加病原菌傳播的機會,搬運還易造成蝦體受傷,使病原菌侵入的機會增加。
C 管理:蝦池的管理所括投餌種類、投餌次數、投餌量、換水次數等,這些無不影響蝦體的成體與健康。不適當的管理是蝦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