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標準是發展動物生產、制定生產計劃、組織飼料供給、設計飼糧配方、生產平衡飼糧、對動物實行標準化飼養管理的技術指南和科學依據。但是,照搬“標準”中數據,把“標準”看成是解決有關問題的現成答案,忽視“標準”的條件性和局限性,則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應用任何一個飼養標準,充分注意以下基本原則相當為重要。
?、?選用“標準”的適合性
“標準”都是有條件的“標準”,是具體的“標準”。所選用的“標準”是否適合要被應用的對象,必須認真分析“標準”對應用對象的適合程度,重點把握“標準”所要求的條件與應用對象實際條件的差異,盡可能選擇最適合應用對象的“標準”。
選用任何一個“標準”,首先應考慮“標準”所要求的動物與應用對象是否一致或比較近似,若品種之間差異太大則難使“標準”適合應用對象, 例如NRC豬的營養需要則難適合用于我國地方豬種。除了動物遺傳特性以外,絕大多數情況下均可以通過合理設定保險系數使“標準”規定的營養定額適合應用對象的實際情況。
?、?應用標準定額的靈活性
“標準” 規定的營養定額一般只對具有廣泛或比較廣泛的共同基礎的動物飼養有應用價值,對共同基礎小的動物飼養則只有指導意義。要使“標準”規定的營養定額變得可行,必須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對營養定額進行適當調整。選用按營養需要原則制定的“標準”,一般都要增加營養定額。選用按“營養供給量”原則制定的“標準”,營養定額增加的幅度一般比較小,甚至不增加。選用按“營養推薦量”原則制定的“標準”,營養定額可適當增加。
?、纭皹藴省迸c效益的統一性
應用“標準”規定的營養定額,不能只強調滿足動物對營養物質的客觀要求,而不考慮飼料生產成本。必須貫徹營養、效益(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標準”中規定的營養定額實際上顯示了動物的營養平衡模式,按此模式向動物供給營養,可使動物有效利用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在飼料或動物產品的市場價格變化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飼糧的營養濃度,不改變平衡,而達到既不浪費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又實現調節動物產品的量和質的目的,從而體現“標準”與效益統一性原則。
只有注意“標準”的適合性和應用定額的的靈活性,才能做到“標準”與實際生產的統一,獲得良好的結果。此外,效益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