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注意藥物應用的配伍禁忌
在獸醫臨床上,合理的藥物配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提高藥物的抑菌和殺菌效果。在調查中發現,有的養豬場,只知道“有的藥物相互協同可以增強療效”,而忽略了“有些藥物會互相拮抗而降低治療效果或產生嚴重副作用及毒性”。部分養豬戶一旦發現豬發病,不管是什么病,就2~3種藥,甚至5~6種藥混合一起肌注或拌料、飲水,這種錯誤的用藥方式不但起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而且還會耽誤病情,提高用藥成本,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過于迷信新藥
在調查中發現有的養豬場(戶),受某些廠家對新藥功效的夸大和“包治百病”口號的誤導,購買使用獸藥時也一味求新。由于養殖者過于迷信新藥,一旦豬只患病,不管藥物價格怎樣,只要是新藥,就應用,對一些本可以用常規藥治好的疾病,卻要花更多藥費去購買新藥。豬只疾病雖然治愈了,但由于人為地增加了用藥的成本,在豬出欄時,就可能造成養殖虧本、平本或贏利不多。
即使使用新藥,也要合理選擇,既要注意藥品的更新換代,又要注意不盲目地追求新藥,科學掌握和應用新藥,同時開發老藥新用途徑。不管是新藥或老藥,只要能治好豬病,價格合理,無殘留,就是好藥,切忌亂用藥。
三、不對癥用藥
任何一種藥物都有其特定的抗病原作用,只有對癥用藥,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然而,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一些養豬場(戶),在尚未弄清病因的情況下,就胡亂用藥,先是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亂用一通,一旦不行再用其他藥碰運氣,結果不但收效甚微,浪費了人力、物力,還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四、藥物劑量不準確
有的養豬場(戶)在用藥時隨意加大劑量,認為藥量越大治療效果越好,其實不然。隨意加大用藥量會造成藥物中毒以及動物機體菌群失調,微生物生態平衡一旦被破壞,就會使潛伏在體內的病原菌和條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出現定位轉移,引發內源性感染或二重感染;過量使用抗生素,會把機體內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都殺死,此時外源性病原菌就會順利地通過口腔、呼吸道等進入體內,引發外源性感染;機體內有許多微生物有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的能力,當這些微生物受到抑制,則引起機體維生素缺乏癥。另外,一般藥物按常規劑量使用即能達到治療或預防目的,盲目加大劑量,則人為造成用藥成本增加。當然也不是劑量越小越好,如果小于最小的用藥劑量,不但不能殺死有害的病原微生物,還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五、不按療程用藥
任何藥物都有其規定的療程,療程過短,會使動物體內達不到有效血藥濃度或維持時間達不到要求;但超過規定療程,可使動物的體液、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導致動物其他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同時還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按規定的療程用藥,患豬恢復正常后,應繼續用藥2~3天?;前奉愃幬锊豢蛇B續應用超過1周,一般以3~5天為宜,如需繼續用藥,需停藥3~5天后再應用。
六、免疫接種前后使用抗生素
大多數用戶都知道抗病毒藥物可造成機體免疫失敗,在接種疫苗時避免使用抗病毒藥物,而往往誤以為抗菌藥物對疫苗沒有影響,在使用疫苗前后還在繼續應用抗菌藥物。其實某些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對動物機體B淋巴細胞的增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會影響疫苗的免疫應答反應;抗菌藥和磺胺類藥物還可殺死細菌疫苗中的各種活菌,使菌苗的免疫失效。
有些養豬場為防治各種疾病,在免疫接種前后使用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磺胺類藥或含有這些藥物的飼料添加劑,導致機體白細胞減少、機能紊亂、菌苗變質,從而影響機體免疫應答。
七、忽視綜合防制
控制豬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疫苗和藥物防制固然重要,但理論和實踐證明,任何藥物和疫苗都沒有100%的保護率,所以應用疫苗和藥物防制疾病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綜合防制措施。
要防止豬病治療后不久又發生類似的傳染病,除了按有關規定使用疫苗和藥物外,還要認真對待康復后的每一個環節,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科學飼養,豬場內外保持清潔,定期消毒,殺滅滯留在外界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防止病原菌侵襲豬群,以免造成重復感染
畜牧工作者 于 2009-6-15 07:05 補充以下內容
我發的,大家覺得怎么樣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