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特點
蛋雞及多種肉雞均可發生本病,發病最早在20日齡前后,大多在30~80日齡,如果全群雞到80日齡無一發病,能延續到產蛋初期。一個地方初次發病,大多是因為從疫區引進雞苗,發病后又向周圍擴散,同群雞通過接觸傳染,目前還未被證實本病能垂直傳播。
2.臨床癥狀
病初病雞流淚、腫眼、咳嗽、噴嚏,有的排黃綠色稀便,這些癥狀一般不嚴重,持續數日可減輕或近于消失,故常被忽略。隨后雞群采食量明顯下降,精神沉郁,偏頭閉眼,羽毛松亂,糞便中有消化不全的飼料,迅速消瘦,最后極度消瘦,蛋雞胸肌僅剩蒼白殘跡,肉雞胸肌變化不大而遠遠低于正常水平,故農村養雞戶稱之為“疲病”。
同群雞發病率差別較大,明顯發病的由少數至多半不等,一般是發病日齡越低。發病率越高,病重雞最終衰竭死亡或被淘汰,輕癥雞耐過的有一段時間體重落后。
3.剖檢變化
腺胃外觀明顯膨大,變圓呈球狀、堅硬,與肌胃交界處擴張變粗,剪開腺胃可見胃壁明顯增厚,起初水腫發亮,乳頭逐漸相互融合,以至無明顯乳頭,表面充血潮紅,局部出血或形成潰瘍灶,腺胃漿膜面(外面)有時可見爪子大的發血區域,腺胃外觀無明顯變化,剪開時僅可見有乳頭腫脹,相互融合。免疫器官主要是胸腺感染嚴重。
4.診斷
通常根據臨床癥可作出初步診斷。
本病與馬立克病腺腫病的區別,一是本病發病日齡低;二是從全群癥狀看,馬立克病通常是個別發病,全群采食量不減少;三是馬立克腫瘤一般不都發生在腺胃上。通過實驗室診斷進行病毒分離鑒定加以鑒別。
5.防制措施
目前本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是避免從疫區引進雞苗;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對已經發病的雞群要每日噴霧消毒1~2次,重癥雞及時淘汰、深埋;改善飼養管理,增強雞群體質和抗病力。
對本病療效較好的藥物首推干擾素,其次是黃芪多糖或其復方制劑,這些藥物早期使用可抑制病毒增殖,在采食量無大幅下降時使用可改善免疫抑制狀態,促進食量較快回升,使多數病雞能耐過,但嚴重消瘦的重病雞則無法救治。
干擾素可用2.0-2.5倍量飲水,每天1次,連用2天、有些雞群用藥2天后,采食明顯回升,此后加強營養即可;也有些雞群采食量明顯回升但8—10天又下降,可再用干擾素治療2天,使肉雞維持至出欄,蛋雞維持至80日齡,往后病情可逐漸平息,如果雞群伴有新城疫、大腸桿菌等并發癥,干擾素增食的效果就比較差,須對癥治療。
黃芪多糖及其復方制劑只適于病情較輕、減食幅度不大的雞群,可將多日藥量集中在1~2次進行飲服,連用3—4天。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