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與鱒魚之飼料與投飼 鮭魚與鱒魚屬于肉食性魚類,其消化道較短,包括一個分泌胃酸的胃、一個分泌消化酵素的幽間垂,吸收大部分營養的小腸部及吸收水分與電解質的大腸部位。鱒魚的營養需求研究相當完整,與大部分動物類似,約40種營養物質。不論養殖水如何,以魚粉為基礎的鮭鱒飼料中一般皆含有足夠的礦物質,但如果鮭鱒飼料中的蛋白質主要由植物組成,則必須額外補充礦物質。 在20世紀50、60年代水產飼料工業發展之前,鮭鱒飼料由繁殖場職工在現場配制。在20世紀20、30年代,鮭鱒魚類的飼料常以當地可取得的原料調配而成。這些原料包括鮭魚卵、鮮魚、冷凍魚或罐裝魚、油籽粕,以及啤酒酵母等,最終再與牛肝、脾、馬肉、雞蛋與白干酪混合。 上世紀40年代,為了推廣傳統原料,鮭鱒飼料開發出肉粉的使用。這些飼料為生畜屠宰后的副產品與干飼料原料的混合物??铺靥m研究小組最先在40年代測試干料混合物中采用豆粕的可行性。在紐約科特蘭繁殖場以溪鱒為對象的養殖試驗結果表明,溪鱒使用豆粕的成長與使用肉粉的干粉料組合結果相同,而價格以每單位生產成本計算僅為干粉料的一半。 第一個干性顆粒飼料的養殖成果使鱒魚產量增加60%并降低40%的飼料成本。這些飼料并沒有補充維生素預混物,所以必須每隔1周~3周投喂牛肝以補充營養。添加維生素預混料到干性顆粒飼料配方中,可使鱒魚繁殖,并使育苗階段更為成功。早期在科特蘭實驗室與Abernathy研究站的科學家所發展出來的飼料配方,成為目前通行于世的鮭鱒粒料的基礎。鮭鱒飼料的公開配方持續地在進行修改、調整以改善養殖魚的生產效率。 鮭鱒魚類膨化飼料之開發 膨化飼料的制造是將濕的原料混合后加熱至100度~150度,在壓力下擠出膨化,然后將飼料水分干燥至10%以下。飼料水分在膨化機內為液態,當飼料經由??讛D出時壓力下降使得水分瞬間轉變為蒸氣。這個現象使飼料顆粒迅速膨脹,密度下降成為浮性飼料。原料混合物的差異、水分含量以及膨化條件的方式,膨化飼料的密度可被改變而使下沉速率增快、減緩或甚至浮在水面。對斑點叉尾魚回養殖而言,浮性飼料較有利,因為養殖戶要觀察鯰魚在池塘水面的攝食行為。在鮭鱒魚的養殖中,飼料以能在海水中緩沉的顆粒為主。由于水分瞬間蒸發的特性,膨化飼料中可加入大量的魚油(或植物油)以制造高油脂飼料,因為這些膨化飼料是干性顆粒,可運用在自動給餌或應需式給餌系統中,這些都是對鮭鱒魚養殖產業較理想的特點。 自從膨化制粒技術引進至鮭鱒魚類飼料制造后,鮭鱒魚的飼料配方就產生極大的改變。20世紀80年代末以前,蒸氣制粒機制造的高密度硬顆粒飼料是鮭鱒魚類飼料的主流。該飼料無法像膨化飼料一樣吸收添加的油脂,它們的總油脂含量只能達到20%左右。膨化飼料的總油脂含量在35%以下皆可達到。通常在這類高油脂飼料中,原料中僅含10%~12%的油脂,其余的油脂在膨化制粒后再添加至飼料顆粒表面。以如此高油脂含量的飼料來看,實際上沒有多少空間可以在配方中容納除魚粉或少量其它蛋白源,以及微量預混物與魚油之外的原料。鮭魚飼料在過去20年間由于采用高能量飼料的觀念,所以在飼料配方上改變不少。這些改變乃為符合歐盟對于鮭魚養殖場的規定。按規范,飼料必須更有效率(低飼料系數),且含低量的磷。 類似的配方目前被全球各地的鮭魚養殖所采用。鮭魚飼料的一般成分也隨之改變,其蛋白質降低而總油脂含量則提高??上鞍讋t不像總蛋白般的降低,因為飼料廠將原來蛋白源中利用率較低的原料淘汰,僅在配方中使用高利用率的蛋白質原料。相反的,在過去35年間,鱒魚飼料的蛋白質含量由35%提高到45%,飼料油脂含量在高能量飼料中超過22%。 在1960年代鮭鱒魚飼料轉換系數約為2.0,而在今日,運用良好的投飼計劃,商用高能量鱒魚飼料的飼料轉換系數可達到1.2:1到0.8:1。相對于鮭魚的飼料系數,采用高能量飼料配方也可得到類似的結果。虹鱒飼料配方利用魚粉、魚油、榖類及其它食品工業如肉品與家禽所生產的副產品。 為了降低虹鱒飼料中魚粉的用量,研究人員嘗試利用其它蛋白源例如豆粕、家禽副產品及少量的血粉與羽毛粉來取代魚粉。過去10年來魚粉在虹鱒飼料中的用量,因采用其它蛋白質原料而降低50%。(轉載)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