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資陽市雁江區迎接鎮養豬聯合社的董事長李云貞手機又響了,“每天要接二三十個電話,所有合作社都在喊沒錢買飼料喂豬了。這個時候要是有人幫一把,那真是雪中送炭!” ![]()
敢問路在何方?——設計對白
6月1日,本報熱線頻頻響起,“我是都江堰的生豬養殖戶,豬價最近能起來不?”“我是渠縣拱市鄉的生豬養殖戶楊小成,圈里還有幾十頭良種母豬,不曉得下步咋個辦?”
……
數據顯示,我省豬糧比已進入重度虧損區域。為保護養殖戶的利益,本報聯合省級相關部門、金融機構及科研單位,從今日起打響“生豬保衛戰”,力爭從政策解讀、市場監控、配套服務、科技支持等方面幫助養殖戶渡過難關。
本報將及時發布生豬預警信息,報道《四川省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的實施進度,跟蹤采訪地方政府儲備豬肉任務的完成情況,并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反饋生豬生產信息。
為及時反映生豬市場行情,我們將在每周一、三、五的《逛市場》上刊登全國生豬行情。
屆時,本報將邀請省畜牧局的專家前來值守熱線,直接解答讀者疑問。本報還將和省畜牧科學研究院的養豬專家一起深入基層,通過現場舉辦養殖技術講座、解答養殖戶疑難問題等方式,向農民傳授養殖技術,講解防疫要領,把握市場脈搏。豬價低迷,讓資陽市雁江區臨江鎮水井村養豬戶唐靜覺得日子很難熬。 本報記者 呂秋 攝
省商務廳:宏觀調控穩定市場
豬價持續下跌,養殖戶該如何應對低迷豬市?5月26日,帶著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省商務廳市場運行調節處處長計小帥。
記者:對于生豬市場監控,省商務廳主要職能有哪些?
計小帥:省商務廳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生豬屠宰管理,從源頭監控保證質量安全;二是保障豬肉市場供應穩定。
記者:面對豬價持續下滑,已經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計小帥:4月29日省商務廳就啟動了凍豬肉儲備,并確定了部分屠宰凍豬肉企業與48個生豬調出大縣建立產銷對接;同時,我們要求全省年產2萬頭以上的 250余家屠宰企業每周上報一次生豬屠宰信息,包括:毛豬進廠價、屠宰數量、白條肉出廠數量及價格、分割肉出廠數量及價格、無害化處理數量等等。
記者:按照《四川省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的規定,當豬糧比價低于5:1時,進入預警的紅色區域,即價格重度下跌,將啟動響應機制的一級響應。對于凍豬肉儲備這塊,省商務廳將會有什么舉動?
計小帥:目前,豬糧比價已低于5:1,省商務廳將會同省物價局、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發行報省政府同意后,增加地方政府凍豬肉儲備和大型企業商業儲備規模。增加政府儲備后,如果豬糧比價仍低于5:1,并且出現養殖戶過度宰殺母豬的情況,月度母豬存欄量同比下降超過5%時,按照現行省、市(州)、縣經費分攤辦法,對國家確定的生豬調出大縣的養殖戶 (場),將按照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一次性增加發放臨時飼養補貼。另外,省商務廳將會同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財政廳組織企業積極增加豬肉出口,并及時向國家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財政部反映情況,適當限制豬肉進口。總之,通過這些宏觀調控手段穩定生豬市場。實習記者 阮蓓
省畜牧局:產業化發展才能治本
豬價持續低迷,四川生豬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務之急是求生存。”這是一個養豬大戶的感嘆。那么四川生豬業應當如何求生存,進而求發展?6月1日,記者專訪了省畜牧食品局副局長姜文康。
記者:目前四川生豬產業的現狀如何?
姜文康:四川是生豬生產大省,生豬產業處于發展上升的階段。生豬養殖散戶較多,這是我省的特點,由此也容易導致對市場波動反應較為滯后。不過近年來,隨著我省生豬產業化進程的加快,不少地方的養豬模式已經從傳統的家庭式飼養過渡到專業戶飼養或規模化飼養,這種情況將逐漸改善。當然,我省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面臨資源、環境、“三農”問題等制約因素外,在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價格大幅波動。
記者:當前豬價低迷,許多農戶反映難以堅持,在預防豬肉價格過度下跌的過程中,省級畜牧主管部門都做了哪些工作?
姜文康:其一是做好引導工作。包括生豬存欄、價格信息的收集,預測豬市行情,指導養殖戶生產,穩定農戶心態,并做好防疫工作,引導生豬產業結構布局合理調整等。其二是配合相關部門,推進《四川省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實施進度。目前,畜牧、物價等部門已經加大了對生豬存欄等行情的監測和預警力度,用及時準確的數據幫助各廳局共同分析市場行情,以便作出部署。
記者:有人認為這個預案只能治標,那么要怎樣才能達到治本的目的?
姜文康:豬肉儲備只能是應急。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提高生豬市場的專業化程度,力求產業化發展。不過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也比較艱難,因為我省生豬行業有許多制約瓶頸。比如豬肉加工工業滯后,四川生豬定點屠宰廠(場)量大分散,而上規模的豬肉加工企業100多家,年屠宰加工能力僅1693萬頭,不到生豬出欄總量的1/4。現在是生豬行業的低谷期,四川生豬業應該抓住變革期提供的機遇,化危機為機遇,推廣 “六方合作+保險”、“寄養”、“養豬家園”等生產模式,吸引省內外資金、技術進入畜牧產業,加快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的步伐。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下,把生豬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 本報記者 呂秋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