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豬生產已接近盈虧平衡點 提醒:少養豬(湖北)一場不期而遇的甲型流感疫情,讓本已跌入低谷的豬肉行情雪上加霜。在生豬價格連續下跌之后,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警告稱:我國生豬生產已接近盈虧平衡點,提醒養殖戶少養豬。
這條消息引起了潘凱的特別關注。38歲的潘凱是湖北省的一位養豬大戶,到今年為止,他已經養了10年豬。在潘凱的印象中,養豬業總在上演瘋狂的過山車行情,“生豬價格一下子漲到了天上,一下子又跌到了地上”,“養豬就像炒股”。
目前,我國的生豬價格已比高峰時腰斬了一半,有官員指出,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流感疫情,而是生產過剩帶來的供大于求。日前,長沙銷往廣東的生豬數量已經同比減少了兩三成。
中國養豬業屢屢上演過山車行情的背后,是整個行業薄弱的基礎,和以“賺快錢”為目的的資本的介入。
當中國養豬業再次進到這個熟悉的十字路口之時,我們不得不去為它尋求一條破解之道。而潘凱的故事,可以作為我們剖析中國養豬業的典型案例。
今年的端午節假期,潘凱并沒有給自己安排休息時間,他的主要工作還是喂豬。潘凱是湖北省麻城市的一名養豬戶。他曾經是當地獸醫廠的一名職工,1998年,潘凱下海與人合伙養豬,一養就是10多年。
一個養豬戶的養豬情結
潘凱的豬場建在麻城市城郊的一塊空地上。在豬舍附近,潘凱順便建了幾間房子,一家人就住在這里,邊生活邊養豬。目前,潘凱一共養了100多頭生豬,其中有12頭母豬。去年,他還專門聘請了一個人幫忙。
據潘凱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麻城由養豬市變成了缺豬市,一年至少有2萬頭的缺口,主要原因是買飼料喂豬要虧本。不少農民選擇了外出打工,養豬的人很少。潘凱正是在這個時候進入養豬業的。
為什么會選擇下海養豬?潘凱說:“我學的就是畜牧獸醫專業,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我一直想在這個行業里干一番事業。可以說,我有養豬情結吧。”
為了養豬,潘凱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為了養豬,他還跟家里人鬧過矛盾。如今,潘凱已經靠養豬在當地積累了一定的名氣,還帶了不少的徒弟。
第一次養豬就虧錢
盡管對養豬熱情滿懷,但潘凱10年來的經歷,卻是異常的坎坷。1998年,潘凱第一次養豬就虧得一塌糊涂。“1997年,生豬的價格還可以,養豬的人一下子變多了。到了1998年,價格就跌了。豬仔每公斤才賣20元,一頭要虧幾百元。”這一波下跌的行情,讓第一次養豬的潘凱總共虧了兩萬多元。
與許多第一次炒股的人經歷類似,潘凱也是在好行情臨近結束時入市,而到最后卻被“套牢”的。
第一次失敗給潘凱的打擊很大,他就此暫別了養豬業。但2002年的一次機緣巧合,他又重新回到了豬圈。當時,一位生意人欠他的錢還不了,就抵押給潘凱20多頭豬。迫于無奈,潘凱不得不重新開始養豬。一直到2004年,他小打小鬧地養了幾年。
但這次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潘凱還真的賺到了錢。潘凱說,2002年到2004年間,一頭豬養一年可以賺100~200元。
2005年,潘凱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他投入10多萬元建起了養豬場,并且大量從外地運回豬仔。但這次,他又虧錢了。2005年3月8日,他從河南運回了一車小豬仔,但由于感染上了當時流行的豬藍耳病,豬仔死了三分之二,損失慘重。
此后,生豬行情更是劇烈波動,讓他總是有些提心吊膽。“養豬是高投入、高風險,同時也是高回報。所以說,養豬是典型的‘三高’行業,有點賭博性質,像炒股一樣。”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