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僅從消費視角關注肉價 (轉帖)對于廣大養豬農戶來說,眼下的日子無異于一種煎熬。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在養豬大省四川,上周豬肉價格與糧價之比降到4.99:1,遠遠低于5.5:1的盈虧平衡點,已經進入價格紅色預警區,生豬生產嚴重供大于求。事實上,豬肉價格的瘋狂暴跌,全國市場莫不如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5月中旬全國大中城
[table=0][tr][td]
[/td][/tr][/table]市的豬肉批發均價為14.49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6%。 這些年來,豬肉價格一直運行在一個暴漲暴跌的過山車怪圈里。其變換之猛烈,連A股行情恐怕都比之不及。上一輪肉價暴漲下“吃不起肉”的抱怨仿佛仍在眼前,馬上卻已是菜肉同價“一地豬毛”的慘狀了。養豬之于只會勤勞苦干的農民,無異于一場賭博。 本次豬肉價格暴跌,看似由不久即被正名的“豬流感”所引發,實則不然。并且,這種價格的大起大落,不僅僅只是市場自然調節的結果;相反,這里面有很多不當或滯后的行政干預因素。 導致豬肉價格暴漲暴跌可能有很多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應該就是政府部門的關注仍然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color=blue]一是,重點關注仍然肉價暴漲,卻對暴跌無動于衷。殊不知,暴跌不僅會對廣大農民利益影響巨大,其實也正是下一輪暴漲的開始;二是,習慣于站在城鎮消費視角來關注肉價,而忽視對農村生豬市場供應環節的監測,沒能建立起一個有效的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color]供求信息從生產環節傳導到消費環節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生豬市場的養殖狀況變換為消費市場的肉價信號時,暴漲暴跌的動能已然積蓄完畢,當然會錯過最佳的調控時機。如果政府反應總是慢半拍,不僅起不到正面調節效果相反卻可能產生負作用,一直要實施到今年6月30日的降價補貼措施就是一個例證。 豬肉價格連著農民的錢袋子、市民的菜籃子,關涉最為基本的民生,穩定肉價應為政府部門的當然之責。惟有政府部門能像關注房價一樣關注肉價,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及時發布市場未來需求信息,并動用各種經濟手段實施引導,對肉價的暴漲暴跌方能防患于未然。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