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言
畜牧業是現代化農業的主導產業,畜牧產業化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標志之一,養牛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環節。由于牛屬反芻草食動物,可廣泛利用其它動物不能利用的多種粗飼料,所以養牛業又稱為“節糧型產業”,早已被國家列入突出優先發展的產業之一。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在進入了國際經濟大循環和國際貿易競爭的形勢下,我國的養牛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同時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的良好商機。因此,我們必須在未來5~10年的關鍵時期,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加快養牛業發展,以適應新的形勢,盡快與國際養牛業實現接軌。
一、牛奶、牛肉制品是營養豐富的食品
牛奶及奶制品中,含有幾乎所有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及維持健康所需的營養成分,而且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所以被認為是符合人體營養需要的較為完善的食品。據測定,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必需氨基酸、脂肪、乳糖等重要營養物質,幾乎含有目前已知的所有種類的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及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酶類和免疫抗體物質。與其它食品相比較,在營養成分中,鈣和維生素A、D的含量相對較高,而膽固醇含量較低,因此牛奶是人類優質的天然補鈣食品和營養保健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的改變,牛奶制品已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必需食品。1999年國務院提出了“學生奶計劃”,這對提高我國青少年學生健康素質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概括起來,每天食用鮮奶或奶制品有如下多種好處:(1)牛奶中以游離狀態存在的鈣容易被人體吸收,能很好地在骨骼和牙齒中沉積,防止骨質疏松和牙齒脫落。因此,它是中老年人、嬰幼兒、更年期婦女及其他年齡段缺鈣者最佳天然補鈣食品和營養品;
(2)牛奶中的鐵、銅是人體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可以起到補血作用;
(3)牛奶中的一分子乳糖,在人的消化道內變為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而半乳糖對嬰幼兒的智力發育起重要作用;
(4)牛奶中的碘、鋅、卵磷脂和亞油酸,能促進腦組織的生長發育和維持健康狀態,能有效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故有健腦益智作用;
(5)牛奶中的維生素A和B2可提高視力;
(6)牛奶中的鎂能促進傷口愈合并增強幼兒智力發育;
(7)牛奶中含有過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消除人體內的氧自由基,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起到抗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8)酸奶和脫脂乳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阻止腫瘤細胞生長,具有防癌作用;
(9)牛奶在消化道內可阻止食物中有毒物質金屬鉛和鎘的吸收,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
(10)由于牛奶是低膽固醇食品,所以常喝牛奶,可防止動脈硬化,穩定血壓,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
(11)晚上睡前喝牛奶,可起到催眠作用,提高睡眠質量。同時,牛奶具有刺激膽囊收縮和排空的作用,防止膽結石癥的發生。
牛在肉類生產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世界牛肉產量僅次于豬肉。牛肉中各種營養成分的含量與豬肉相比,其優點是高蛋白,低脂肪,每kg牛肉的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高22.2g,而脂肪則低87.7g,維生素A、D高80%,維生素B2高30%,含鐵量高1倍以上,膽固醇含量比豬肉低,而且柔軟多汁、肉質鮮美。
二、牛副產品是重要的輕工業原料和出口物資
牛的全身都是寶,除了生產供食用的乳、肉外,牛屠宰后,特別是肉牛生產牛肉后,產生大量的副產品,包括皮、毛、骨、角、內臟、血液等,為輕工業和醫藥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如牛皮制革后,是軍用與民用革制品的上等原料,如皮箱、皮包、皮鞋、皮帶等均以牛皮制品的質量為最優。牛骨的產生量大、用途廣,其中最普遍的是用以加工骨粉,供作畜禽的礦物質飼料。此外,在加工過程中可提取油脂、骨膠等,某些部位的牛骨骼和牛角可加工成日用品和精美的工藝品。牛血除大量用來制成血粉,作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外,還可用于制作涂料和提取血紅蛋白。牛的各種臟器,除直接食用外,主要用于提取和制作腸衣,制作多種藥物和生物制劑。
牛副產品的加工制品也是外貿出口的重要物資,能擴大對外貿易,為國家換取外匯,也為養牛業、食品工業、制藥工業及飼料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養牛業是節糧型畜牧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牛是一種以食草、農作物秸稈等多種青、粗飼料為主的反芻動物,具有特殊的消化器官和消化生理機能,如瘤胃容積大,其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纖毛蟲,可以進行瘤胃內的消化作用,其特點是通過發酵作用,分解青、粗飼料中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消化產物被牛體吸收利用。牛對粗纖維的消化率一般為65%~70%,而馬、豬、禽等單胃動物只有5%~25%。因此,牛能廣泛利用75%不能被人類和其它單胃動物充分利用的農作物秸稈、藤蔓、多種野草及各種農作物加工副產品,并將它們轉變為營養價值較高的奶、肉等優質食品。據研究,1頭日產10kg奶的奶牛,日喂7~8kg優質干草,10kg青貯飼料,1kg甜菜干或混合精料即可基本滿足其營養需要。在優質草地放牧或飼喂優質干草加上青綠多汁飼料的飼養條件下,甚至可以不喂精料。在各種畜禽中,奶牛對飼料的轉化能力最強,效率最高。以能量和蛋白質的利用為例,各類畜禽將飼料蛋白質轉變為畜禽產品可食部分的效率,除蛋雞外,以奶牛為最高,分別為17%和25%。因其瘤胃微生物的特殊消化作用,牛還能利用尿素、碳銨等非蛋白含氮物合成微生物蛋白質,被牛體消化吸收,可補充飼料中蛋白質的不足。在畜牧生產中,尿素可用來代替飼糧中約30%的蛋白質,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我國的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關系到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前景,也關系到國內市場供應和國際牛產品貿易流通等一系列問題。節糧型畜牧業是以優化的畜種結構,先進科學的飼養技術和飼料資源的合理利用為特征的高效產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耕地有限,在占世界可耕地7%的面積上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糧食生產不足,飼料短缺,這就決定了我國必須走節糧型畜牧業的道路,在生產上要充分發揮牛、羊等草食家畜的生理優越性和生產潛力。我國農作物年播種總面積約為1.444億公頃,其中糧食作物占76%左右,年產糧食約5億t,同時年產各類作物秸稈達5~6億t,其中玉米秸、稻草和小麥秸是我國三大作物秸稈,牛對秸稈的消化利用率比較高,對玉米秸的消化率為47%~51%,稻草為46.3%,麥秸為45%~51%。秸稈經過理化方法處理后,其營養價值可以大大提高,如粗蛋白質含量提高1~2倍,消化率提高20%左右,相當中等質量青干草的營養成分。據測算,6.4kg秸稈青貯飼料相當于1kg玉米的營養價值,5kg氨化秸稈飼料相當于1kg混合精料的營養價值。
目前,我國用作飼料的糧食比例占總產量的20%以上,按世界先進水平的需求標準,人均消費肉、蛋、奶及水產品要達到67kg,所需飼料糧食將超過1.5億t,占糧食產量的比例超過30%,今后我國面臨的糧食問題實質上是飼料問題,所以必須開發多種飼料資源,建立“節糧型”、“高效型”的畜牧業結構,緩解糧食的供需矛盾。
根據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和長遠規劃,我國政府對實行秸稈養畜非常重視,國務院領導多次指出,秸稈養畜不僅對畜牧業,而且對整個農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由農業大國變成現代化的農業強國,必須使畜牧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 50%以上,而發展秸稈養畜業是重要一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熱情支持發展秸稈養畜,認為這是世界第六次產業革命的重要突破口。為此,1996年國務院正式頒布了《1996~2000年全國秸稈養畜過腹還田項目發展綱要》,使這項專業研究性工作上升為一項國策。經過這幾年的實施,特別是秸稈養牛技術的推廣應用,已經使我國的畜牧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際上影響很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價中國在秸稈養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多項秸稈養牛技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為這項工作進一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應用農作物秸稈養牛還起到了較大的環境保護作用。過去,由于秸稈的利用率低,許多地方的農民把秸稈在田間白白燒掉,大范圍煙霧彌漫,不僅污染農村環境,而且蔓延到城市里,危害人民健康,對交通運輸業也帶來重大的影響和危害。大量剩余秸稈堆積在村邊地頭,還常常引起火災。推廣秸稈養牛技術后,不僅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而且產生了良好的環境效益。
四、養牛業是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環節
牛采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等飼料,實現秸稈過腹還田,可為種植業提供大量的優質有機肥料,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促進糧食的增產增收,節約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種植業的生產成本,減少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和環境污染等不良作用。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據測定,一頭牛每天排泄糞便約30kg,年產糞便11t左右,折合氮、磷、鉀總量達97.37kg,是馬糞的1.51倍,豬糞的3.44倍,羊糞的11.6倍,可為農業生產提供6~12畝地所需的肥料,每畝約增產糧食25~30kg。所以發展養牛業,可形成牛多,肥多,秸稈多的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的良性循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種植業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增加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經濟。
五、養牛業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
根據國家十五計劃精神,養牛業在畜牧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的方向是由以種植業為主向畜牧業為主的轉化,是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和必由之路。1999年農業部在《關于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了“突出發展奶類生產”的目標。應當認識到,畜牧業發展水平是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養牛業的發展水平又是畜牧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養牛業的發展,必然帶動牛制品的收購、貯運、銷售、飼料加工、疫病防治等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在養牛生產中,飼料價值一般要占總成本的50%以上,它是影響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解決好青飼料的種植及秸稈、農副產品的加工利用問題。還需要加快優質牧草基地建設推動以糧食生產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的“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或飼草的“三元結構”轉化。這一種植結構的實行,減輕了農民的耕作強度,擴大了植被覆蓋率,為養牛生產和其它草食家畜提供了大量的優質飼料,實現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結合。通常糧、經、飼三元結構的比例為55:25:20時,可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據測定,在北方地區種植相同面積的紫花苜蓿比種小麥多產4.7倍的干物質和8倍的蛋白質。種植糧食品種的玉米和青貯品種的玉米,其產量和營養價值有較大的差異,其中籽實和秸稈的產量,青貯玉米都明顯高于糧食玉米。由此可見,發展養牛業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