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茂春
一:中西藥的聯合用藥提高療效的機制和原理
西醫治病是以靶器官病理和靶向病源作為目標加以改正和逆轉,故西藥常常是單一化學成分,具有高度的專一性,特別是在抗感染藥的研究方面,越來越趨向窄普抗生素的研究,這一要求,必須要求醫生在診斷上極其精確化,否則藥物的作用將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西藥的使用上必須對病理和病源的診斷上作出相當精確的診斷,確診后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抗感染藥的使用,不但在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上要做到精確化,還要在選藥上精確化.否則就會出現誤投藥,濫用藥的現象,特別是在獸藥行業,這種現象已經相當泛濫,見包心包肝就是大腸桿菌,漿膜炎,見綠糞就是病毒,見腺胃乳頭出血就是新城疫,見腿肌出血就是法式囊等等廣泛誤區,在全國獸醫界犯了錯把病理作病員的嚴重錯誤,對養殖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并造成藥殘的增加,導致畜牧產品質量下降,并造成大量毒副作用導致機體肝腎受損而生長緩慢,嚴重影響畜牧業的發展。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即將疾病的某一階段的病理,生理改變歸納為一定的特證,從整體水平上對生理的改變和病理的發展程度作出系統的判斷,歸納為特定的病癥. 然后采用多成分,多靶向,多環節調整機體的病理變化使之轉向平衡的狀態,因此中藥的組方多采用復方原理具有高度的復雜性,整體性,是一個動態的生理病理調節過程。
大凡疾病的治療必須先從病理,生理,病因三方面考慮,無論診斷,病理分析必須從三方面入手,作出整體的病理分析方案,然后依次作出整體的治療方案,治療方案的確定必須遵循理法方藥的原則,所謂理即病理生理的規律性的判斷;所謂法即如何使病理轉軌的原則;所謂方即如何使整體的病理變化回歸正常的實力狀態的治療方案,所謂藥即如何合乎方的藥物選擇。
因此,治療疾病必須懂得大的用藥原則,才會正確的治療疾病,病理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用藥組方也必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藥是組方的要素,方是治療的實施,方劑的成敗,許視治療功效為標準,而治療功效的成敗又必須適應病理吻合生理的要求為原則,單純的病源驅除,病理調節,生理維持都是機械單一的錯誤做法,無法達到高效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單用西藥抗感染藥,只是對病變初期的病理有治療作用,無法完成復雜病理的調節.療效非常低。現在中國的獸藥市場還是處于濫用抗生素的階段,甚至迷信抗生素的情況,豈不知這是對醫學不入門的一種錯誤觀念造成的,病理的發生并非是單純的病源感染,炎癥的發生有有菌性炎癥和無菌性炎癥兩種,有菌性炎癥可用抗感染藥治療,無菌性炎癥靠中藥調理更占優勢,諾達藥業的產品突出中藥結合特點,全面的做到從病理,生理,病因三方面考慮達到對疾病全面治療,合理調理的功用,在近幾年的實踐中已經在同行業中凸現優勢,得到廣大養殖戶和經銷商的普遍認同,無論在治愈率和增產方面取得了公認的效果,
二:中藥應用的主要原則
1、首分正邪
所謂正,即正常生理的狀態,所謂邪,即病因和病理狀態;疾病的的發生狀態是正常生理和治病病因,病理狀態相互矛盾的結果,因此矛盾的分析調節,必須從正常和非正常的兩方面的分析調節入手,將非正常的狀態通過藥物調節轉軌到正常和相對正常的生理的狀態,既首分正邪的原則.邪盛以祛邪為主,正虛以扶正為主.治病之法,就是分析調和正邪之間的矛盾,不分正邪,只是一味使用抗感染藥,即只知病邪,不知病癥的機械片面的作法,違背了矛盾雙向調節的原則。
因此在治療疾病中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治療,都要分清正邪,邪盛則驅邪,正衰則補正,這是不變的治療原則。
2、次分陰陽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概念的起源很早,是古人對自然現象長期觀察并加以歸納、抽象的產物。《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已確立了陰陽理論。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對立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貫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及規律。認識世界的關鍵在于分析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規律。
陰陽學說滲透到中醫學中,形成了中醫學的陰陽學說。陰陽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的各個領域,它是中醫學的理論工具和方法論,決定著中醫家們的思維模式,指導著臨床醫療實踐。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而陰陽學說就是用陰陽這個機動代名詞代表事物對立雙方來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與規律的一種理論。陰陽劃分以陽光為依據,凡符合向日的屬陽,背日一邊的屬陰。一般地說凡是活動的、在外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機能亢進的等都屬于陽;在內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質的、機能衰退的等都屬于陰。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可概括為陰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以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又可再分陰陽,以至無窮無盡。
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有:陰陽的相互制約,陰陽的相互依存,陰陽的彼此消長和陰陽的相互轉化。
(1)陰陽相爭
陰陽相爭就是指陰陽的相互斗爭,相互對立,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無不包含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如天與地、上與下、寒與熱、水與火、動與靜、成與敗等,陰陽之間相互斗爭,相互制約,才能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人體之所以能進行正常的生命運動就是陰(營養物質)陽(功能活動)相互制約,相互斗爭,取得統一的結果。如陰和陽任何一方過于亢盛或衰弱,相爭的結果就會有勝負,陰陽就會失調,從而發生偏勝偏衰的種種病癥。
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是陰陽相爭動態過程,單純的病因治療,不去分析病理病機的發展過程,都是一種機械的,呆板的思維,是一種對醫學不入門的思維形式。
(2)陰陽互根
陰和陽是對立的,但又是統一的,陰陽的互根就是指陰陽的統一性,也就是說陰陽雙方相互依賴,相互助進,相互協同的作用。一般而言,陰和陽每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獨立存在,都以另一方為存在的條件。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無所謂下,沒有下無所謂上;就人體而言沒有機體的功能活動就沒有物質的生命;沒有物質能量的釋放也就沒有功能活動的動力。
因此,醫學的思維必須細致的分析病理變化的陰陽互根性,調理陽性的功能,不能傷及陰性的結構,即注意不要在治療的過程中,只看到藥物的正向作用,忘記了藥物的毒副作用,中藥的使用更加注意這一點,必須掌握中并即止的原則,一味的抗邪,一味的扶正都是錯誤的,特別是西藥抗感染藥的使用更要注意這一點,一味的使用抗感染藥預防疾病,是大錯特錯的想法,西藥的毒副作用較之中藥要大的多,長期的使用西藥會造成生理結構的變形性,破壞陰陽互根的原則,最后導致機體結構不可逆轉性的變病發生,最后導致死亡,這一點在獸醫界比比皆是,中醫中藥的使用正好彌補這一缺點。
(3)陰陽消長
陰陽雙方的對立統一,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處于彼此消長的運動變化之中。就機體生理而言,各種屬于陽的機能活動的產生(即陽長過程),必然要消耗一定的屬于陰的營養物質(即陰耗過程);而各種物質的新陳代謝,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這又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陰陽的消長變化總是在陰陽雙方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過程中表現
出來的。一方的太過,必然導致另一方的不及;一方的不及也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太過;事物的陰陽雙方總是在此長彼消的永恒運動變化中的。
因此疾病治療原則上必須注意陰陽的消長性,臟腑之間,氣血之間都會出現這種變化,只有仔細診斷鑒別病理變化的階段屬性,才能確定治療的方案。單純的使用抗感染藥只是對于初期感染的病理有治療作用,對于中后期的治療沒有作用,或者說作用不大,因為抗感染藥只是對病源微生物有作用,對病理調節和生理維持毫無作用,而病理變化的中后期變化,大多是病理性死亡,無法解除病理變化,保持正常的生理平衡,導致死亡是必然的。因此在臨床治療上如何把握陰陽消長的病理調節是標志醫療技術高低的試金石,不懂的此種原則,盲目的尋求什么神藥,那時醫學門外漢的一種標志。
(4)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它是事物運動變化中的突變與質變的過程。陰陽相互轉化表現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即古人所謂“物極必反”,這個極就是向反面轉化的條件,如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等。臨床實踐中此種機理是每一中病理變化都可見到的。由陽轉陰,由陰轉陽在病理變化的全過程中可以循化幾次,也標志著病理傳遍的范圍的擴大,病情的加重,病理變化的這一特點,也就要求臨床醫生能否根據病理變化的陰陽轉化規律,有機的搭配藥物,使病理陰陽轉化向痊愈的方向轉軌,決定對醫學理論研究領悟的程度,試圖想尋求一種病使用一種藥保治的想法,甚至一重要藥可以統治所有病的想法是不對的,治病不是現代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簡單,即使是使用抗感染藥,也要進行病理病機分析,否則就會出現誤治的現象出現,導致治療的失敗。
三:細分五行
中醫的五行學說,許多人認為十分抽象,難以明白。其實,五行學說是一套和西方醫學截然不同的理論,我們必須首先要明白那套語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醫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誕生,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中醫學利用這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關系、生理現象以及病理變化。實際應用上,調理身體/治病時,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針對另一器官。
五行學說除應用于臟腑外,亦可推而廣之,將機體的組織、情況、藥物的性味,以至大自然的變化,都納於其中。
五行理論是中醫學最為核心的一套醫學理論,其特點是將每一個疾病的病理變化用一種整體的模式描述出來,意思是說疾病的發生是整體的,無論哪個器官,那個組織發生病變,都不是單一的停留在病灶處,都會引起其它相關組織和系統的病理反應,這套理論體系就在于如何解釋這一動態整體的病理變化規律,并把握其規律,依次指導臨床用藥,使病理轉軌,因此五行理論不單是中醫對生理結構功能的一種歸納解釋,同時也是對病理傳遍的一種解釋,由此指導臨床用藥上必須具有靶向性,即用藥的歸經走向性,使藥物作用有方向有目標的作用于病理變化的位置,從而使藥效更加確切有效,這是現代西醫也一時半時無法達到的理論高度,只是現代人一時無法領悟學會而已。歸經理論可能一時無法學會,但藥物的歸臟歸腑大家用起來相對就容易的多,因此掌握好藥物的歸臟歸腑理路,大家就會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這是諾達技術員近幾年來已經實踐出來的事實,但純的使用抗生素的人根本就不懂的醫學,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中醫的理論,西醫不是這樣,其實是一種無知的認識觀念,西醫就是單純研究抗感染藥嗎,西醫更加重視病理調節和生理維持`,只是膚淺的獸醫庸醫的想法而已。公司中藥產品靶性特別強,根據五行臟腑的分類非常系統化,
并且相互可以搭配會出現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說兩種藥相互搭配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不是一種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有機的結合,至于如何搭配用藥是根據不同的病理分析而定的,沒有固定的搭配形式,需要對病理做出分析后才能決定。
四:辨證八綱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和精華。對疾病進行辨證診斷,是中醫診斷應有的、特殊的內容,它是治療立法處方的主要依據。掌握了辨證論治,即使沒有明確病名診斷,或者雖有病名診斷而目前對該病尚乏特殊療法,運用辨證論治,也能對這些疾病進行治療。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綱辨證。
八綱,就是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醫生對通過診斷所獲得的各種病情資料,運用八綱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辨別病變位置的淺深,病情性質的寒熱,邪正斗爭的盛衰和病證類別的陰陽,以作為辨證綱領的方法,稱為八綱辨證。
八綱是從各種具體證候的個性中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規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種疾病,從大體病位來說,總離不開表或里;從基本性質來說,一般可區分為寒與熱;從邪正斗爭的關系來說,主要反映為實或虛;從病證類別來說,都可歸屬于陽或陰兩大類。因此,疾病的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盡管極為復雜,但運用八綱對病情進行辨別歸類,則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所以八綱是辨證的綱領。
八綱辨證的特點
(1)八綱可分屬于陰陽,故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如陽證可概括表證、熱證、實證,多見于正氣旺,抗病力強或疾病初期;陰證可概括里證、寒證、虛證,多見于正氣衰,抗病力低或疾病的后期。
(2)八綱病癥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
(3)八綱病癥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后良好),由實轉虛(預后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4)八綱可分屬于陰陽,故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如陽證可概括表證、熱證、實證,多見于正氣旺,抗病力強或疾病初期;陰證可概括里證、寒證、虛證,多見于正氣衰,抗病力低或疾病的后期。
(5)八綱病癥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
(6)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后良好),由實轉虛(預后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八綱辨證的科學性
八綱辨證是有其科學性的。八綱的分析歸納病證矛盾的認識總綱。筆者從從臨床觀察、解剖、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等指標研究了中醫八綱辨證的理論,找到了八綱辯證的物質基礎。
(1)八綱辨證的臨床觀察分析,八綱的每一綱,都各自代表具體的證狀與體癥相結合的證候群,有其相應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基礎。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陰證說明人體各臟腑、系統和新陳代謝機能處于抑制、衰減的情況;陽證表明上述機能正處于異常亢進狀態。不但在病理分析中要分的相當清楚。而且在用藥上也要分得相當清楚,
心肺健,感舒泰,脾胃健,肝腎健,腎暢通,清肺靈是臟腑陽性藥,
感克康,木疏清,毒特威,伸可舒,清瘟敗毒散是臟腑陰性藥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及這些組織神經血管等癥狀;里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等癥狀。
感克康,感舒泰,倍利樂,諾益佳等都具有作用于表癥的作用。
心肺健,肝腎健,脾胃健,整腸安,毒特威,清瘟敗毒散等具有作用于里癥的作用。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
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動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的適應性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
藥物也分為寒熱,如
感克康寒性,感舒泰熱型,清瘟敗毒散寒性,倍利樂熱性,
木疏清寒性,肝腎健熱型,毒特威寒性,脾胃健熱性
整腸安寒性,脾胃健熱性,伸可舒寒性,腎暢通熱性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子相互斗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八御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余(病癥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斗爭的反應)。
用藥方面要分清虛實方可用藥
脾胃健,肝腎健,倍利樂,心肺健是補虛藥
毒特威,木疏清,毒感特,克可消,漿膜靈是泄實藥。
(2)八綱辨證的病理解剖學基礎:
陰證、陽證常分別概括表里、寒熱、虛實的病變,故也可反映病理形態學以至病理解剖學的有關變化。
表證一般除體表小動脈收縮,皮膚表現為一時性蒼白缺血外,還包括一部份呼吸道及眼、耳、鼻、咽喉粘膜的炎癥反應,肌肉的水腫或輕度炎癥,中樞神經系統的充血或缺血等;里證則常見各系統、各臟器具有明顯的病理改變。
寒證在病理形態上可見于慢性炎證,表現為貧血、缺血、瘀血及水腫的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等病變;熱證可見于急性炎癥,表現為動脈充血與出血的血液循環障礙病變。虛熱則可能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一時性動脈充血或內分泌腺等有關。
虛證在病理狀態上可見于內分泌腺變性或萎縮、各器官組織的細胞萎縮或變性、慢性炎癥(較寒證的程度嚴重些),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低下與神經系統的退行性變化等病變。
(3)八綱辨證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八綱是機體對致病因素的一種典型反應狀態。
陰證主要表現為機體器官或系統熱量不足或機能減退(特別是中樞神經和消化系統機能的減退)的一種反應狀態;陽證主要表現為機體器官或系統熱量過剩或機能亢進的一種狀態。
表證主要表現為小動脈防御性痙攣而不伴有機能或熱量代謝深刻障礙的典型反應狀態;里證則為機體在致病動因作用下產生機能或熱量代謝比較深刻障礙的典型反應狀態。
寒或熱,是以熱量不足或過剩為發病學原因的機體典型反應狀態。寒熱錯雜則與同一機體發生熱量分布不均勻有關。有的實驗表明,寒性中藥能改善機體熱量過剩,一般多與退熱、抗炎、抑制作用有關。而熱性中藥則能最終改善機體熱量不足,一般多與興奮作用或含揮發油有關。臨床上見到的熱證大多為熱性傳染病,寒證大多為營養不良性水腫、閉經、久治不愈的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
虛的機能減退,實是機能亢進。虛與寒、實與熱常同時出現,可互為因果(如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等),但二者之間又有質的不同。
五:藥物運用必須把握歸經走向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
前人在用藥實踐中觀察到,一種藥物往往主要對某一經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它經的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同屬性寒清熱的藥物,有的偏于清肝熱,有的偏于清胃熱,有的偏于清肺熱或清心熱,同屬補藥,也有補肺、補脾、補肝、補腎的不同。反映了藥物在機體產生效應的部位各有出側重。將這些認識加以歸納,使之系統化,便形成了歸經理論。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而確定的。由于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里,所以體表病變可通過經絡影響在內的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反映到體表。通過疾病過程中出現的癥候表現以確定病位,這是辨證的重要內容。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因而與疾病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經絡與臟腑雖有密切聯系,但又各成系統。故有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的不同,經絡辯證體系的形成早于臟腑辨證。因而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醫家在確定藥物歸經時,或出重于經絡系統,或側重于臟腑系統。這樣一來,便造成某些藥物歸經的含義有所不同,兩者包含的意義是不同的。至于有的藥物只歸一經,有的藥物則歸數經,這正說明不同藥物的作用范圍有廣、狹義之分。
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因此,只有考慮到藥物的歸經特點可以提高療效。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關系。由于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往往并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如肺病而見脾虛者,用補脾的藥物脾胃健,使肺有所養而逐漸痊愈。肝陽上亢往往因于腎陰不足,每以平肝潛陽藥木疏清與滋補腎經的藥腎可舒同用,使肝有所涵而虛陽自潛。若拘泥于見肺治肺,見肝治肝,單純分經用藥,其效果必受影響。會出現 “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因此,諾達藥業有限公司無論在處方設計和技術講解方面都力主整體系統化調節的用藥特點,盡量避免單純運用抗生素抗感染的盲區,從生理,病理,從微生物感染的三面綜合治療調理,做到治病的同時,生理調節和預防為主,對疾病后遺癥的調節轉軌,為廣大養殖戶減少損失,保證安全,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