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如下:
學術自由 PK 科學禁區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蘇嶺 特約撰稿 溫海玲 2009-04-08 23:00:04
南方周末專訪了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行政法專家姜明安,北京律協產品質量與侵權損害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主任李菡。他們對“瘦肉精”研究延伸出來的學術研究自由問題,進行了觀點對立的解讀。
如何處理公眾利益與學術自由間的矛盾
南方周末:中國專家關于鹽酸克倫特羅的論文后來被不法商家利用了。這就提出了問題,一方面,作為科學研究,本身應少設禁區、信息共享。但一方面,這些研究技術的公布卻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將之轉為商業用途。您如何看待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李菡:根據國家2000年修訂的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提供工具或方法制造不合格產品或違禁品的,提供工具或方法者要承擔法律責任。
但發布論文,客觀上找不到他們違法的問題。因為,你沒有證據說這些論文專家組的成員就是收了企業的錢,提供瘦肉精的制作方法了。若沒有直接的關系,從法律的角度很難定義這個事情。
實際上,以三聚氰胺的事情為例,據說事發之前也有許多科研機構在做研究,但當時為什么研究這個三聚氰胺,是否有企業在委托他們做這個事情,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說明知企業有生產或使用國家禁止的物質,這些專家或科研機構還通過研討會等形式給他們提供經驗和技術,那就能以開頭提到的法律為據,這種研究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現在并不能排除飼料行業里也有類似三聚氰胺的事情。很多研究機構經費比較緊張,企業委托開發某種技術,正好“互利互惠”。但這委托開發的內容一定要符合國家的規定,你研究的成果不能是國家禁止的東西。
姜明安:如果因為擔心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不讓他發表,這就難免有禁止言論自由、禁止發表自由的嫌疑,那給整個社會造成的損失,似乎更大。
我打一個比方。前幾年某些科學家曾發表論文說,微波爐加熱的食物吃了得癌,好多地方都禁止了,大家都不用微波爐。另外一個科學家很快站出來,說微波爐加熱的食物吃了沒有什么壞處,微波爐根本不會致癌。有一些科學結論是很難一下子就固定的,甚至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這個根本不是微波爐的問題,或者根本不是哪個奶粉的問題。而是一個學術探討的原則問題。
科學家做論文、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屬于研究自由、科學自由、學術自由。對于科學家來說,如果你的成果僅限于實驗室,而不把它發表出去,那怎么去說服學術界?所以,他們應該有這種發表的自由,雖然科學研究也有很多錯誤的東西,但這是必經的階段,就像剛才說的,科學結論很難一下子就固定。若有人因此受引導、被誘惑,那并不是科學研究的問題。當然,這并不包括法律法規所明確禁止發表的東西,只要沒有明確禁止,那就可以發表。
但有一個問題是,學界雖無止境,但是否能轉化、運用于生產,一定要符合法律規定,如果跟企業勾結起來、分利潤,那就是犯罪了。
面對法律,科學家應有多大的發表自由
南方周末:據了解,目前某類似于瘦肉精的獸藥,被農業部禁止。但有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美國沒有禁止,所以中國有“解禁”的可能,故而作了相關的技術研究。你們如何看待這類問題?
李菡:首先,在制定政策上,中國與美國有所不同,這是由我國特殊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們處于特殊的階段,有太多人受到經濟利益的影響。所以在我看來,本就不存在解禁的可能,除非科學能夠證明,它對人體一點害處都沒有,而既然它已列入違禁目錄,那說明它對人體不可能沒有一點害處。
其次,有些區域,科學研究是不能進入的。絕對不能危害公共安全,研究機構拿的是納稅人的錢,應該為人類健康服務,而不應該是越研究越影響人類健康,不能為了某些私利而越走越遠。不然就是他們的法律意識不夠。
所以,科學研究應該有禁區。
姜明安:法律并不一定都是對的,法律也有可能是錯的,它是在發展并可以修改的,不過法律在沒有修改之前,必須要按照法律辦,哪怕是錯了也應該按照法律辦。但是你可以寫文章,可以進行研究捍衛你自己的觀點,與社會現行觀點不同的結論也應該允許發表。
這種物質本來是政府禁止的,但是有可能它并不應該禁止,科學家若認為這種禁止是錯誤的,那也是他的自由,只要能拿出很扎實的理論就行。但是你絕對不可以鼓勵企業按照你的辦法去做。
我認為應該有更多的學術自由,科學研究應少設禁區。再者,把關是雜志、報紙的事情,科學家有發表的自由,而報紙、雜志也有不發表的自由。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