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豬弓形體病當豬瘟[size=3]豬弓形體病又叫弓形蟲病,是由弓形體引起的生豬血液寄生蟲病,也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本病可在人、畜、禽和多種野生動物中廣泛傳播,常引起整個豬群發病,其死亡率高達60%~80%。由于本病在臨床上以稽留高熱和體表廣泛性出血(瘀血)為主要特征,與豬瘟有著極為相似之處,而常常混淆,造成誤診誤治,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疫病的傳播流行,給豬場蒙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如廣東中山市某個體養豬場,發生本病后,因誤診誤治,導致全場暴發流行,該場當時存欄生長育肥豬603頭,發病330頭,發病率達55%,因誤診為豬瘟,令其撲殺,經筆者診斷,及時糾正和救治,才免受嚴重損失。后來筆者又在廣東肇慶市、茂名市和梅州市的一些大型養豬企業發現類似的誤診個案,體會較為深刻。去年發生的高致病性藍耳病,不少豬場就是弓形體病的混合感染。目前正值本病的高發季節,現就筆者體會,談談本病與豬瘟的臨床鑒別及防治,以供參考。[/size]
[size=3]1、流行特征[/size]
[size=3]弓形體又叫弓形蟲、弓漿蟲或毒漿蟲,屬于一種單細胞原蟲,是引發本病的病原體。病原體寄生在終末宿主貓科動物體內生長繁殖,形成卵囊并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發育成熟而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的卵囊污染食物和水源,被中間宿主(人和豬等多種動物)食入或飲入后,經淋巴和血液進入組織器官,并侵入有核細胞內,造成組織器官的嚴重損害和機體免疫力下降,而出現致病作用。貓科動物為終末宿主,是傳播本病的傳染源。在家畜中,豬受到的危害最大,有時可引起暴發性流行和大批死亡。據相關統計資料表明,一般豬場豬群感染率在20%以上,有的高達60%,死亡率達60%~8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每年4~10月份多發,任何年齡的豬都可感染,而以10~50千克的中小豬發病較嚴重。筆者所見,生產母豬(包括后備母豬)常有發病,但配種公豬則少發生,至少沒有臨床表現,這可能與抵抗力有關。高床飼養的豬群少見發病,而平養的豬群則屢見不鮮,這可能與豬只接觸糞便的程度有關。[/size]
[size=3]2、臨床癥狀[/size]
[size=3]多呈急性經過,在平養的豬群中,起初一兩頭發病,若不及時隔離和采取預防措施,常于1~2天內相繼出現新的病例,并危及全群。患豬突然減食或廢食,稽留高熱,體溫常達41.5℃~42℃或更高,并稽留不退,一般持續5~10天或更長(過去曾將本病稱之為“無名高熱”)。咳嗽,有明顯的呼吸癥狀,常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式呼吸。流清鼻涕,有眼眵、便秘,拉粒狀干硬糞團,表面附有白色假膜,后期拉醬油(煤焦)樣半流體黏稠稀便。尿呈特征性鮮艷橘黃色。精神委頓、高度沉郁、衰竭疲憊,常呈昏迷狀躺臥。鼻、耳、四肢及股內外側、胸腹部、臀背部等處皮膚出現紫紅色出血點或由出血點融合而成的瘀血斑塊,甚至有的布及全身而遍體紫紅。妊娠母豬出現流產,早產或產出死胎和畸形胎。有的出現腦膜炎、陣發性癲癇發作,有的后肢麻痹站立不起或失明。在病初期,及時、正確治療(有效藥物的使用和足夠的療程),一般都可治愈。但治療延誤,病程延長,特別是出現腦膜炎癥狀或后肢麻痹之后,則多數預后不良,或成為帶毒者。由于皮膚的廣泛性出血,治愈后的豬常因皮膚干性壞死而出現耳殼、體表等病變部位皮膚結痂脫落。[/size]
[size=3]3、病理變化[/size]
[size=3]體表瘀血發紺或有壞死結痂斑塊。胸、腹腔積液,色淺黃,肺、脾、肝等實質器官具有特征性病變:肺膨大(水腫),被膜緊張有光澤,表面可見大小不等灰白色壞死病灶,小葉間質明顯增寬,并充滿膠凍樣物質;脾腫大,表面有灰白色壞死點,脾髓如泥;肝腫脹渾濁,表面和切面可見多量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壞死病灶。全身淋巴結顯著腫大,特別是頜下、肺門、肝門等處淋巴結腫大2~3倍。腸道明顯充血,腸黏膜可見多量壞死病灶,腸系膜淋巴呈繩索樣腫大。淋巴結切面有灰白色壞死點。[/size]
[size=3]4、本病與豬瘟在臨床上的鑒別[/size]
[size=3]本病臨床表現,有些與豬瘟頗為相似,從而常導致誤診。其實,本病與豬瘟在臨床的表現雖然相似,但卻不盡相同,只要仔細觀察,是不難分辯的。據筆者的長期臨床觀察和體會,可以通過如下方法予以鑒別。[/size]
[size=3]4.1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和急性經過[/size]
[size=3]由于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獸醫知識的不斷普及以及獸醫科技進步,幾乎所有養豬業主和管理人員,對豬瘟疫病都已有所認識,從而已將豬瘟的防制納入豬場疫病控制的工作日程上來,按照免疫程序接種疫苗和做好諸多方面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豬場暴發豬瘟疫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由于免疫疏漏造成豬瘟疫病的發生,也多呈散發或亞臨床經過。在現實中,典型的豬瘟臨床癥狀實在難以看到;而弓形體病則不同,本病尚不為大多數人(包括一些年青獸醫技術人員)所了解,對本病的防控,在一般中小豬場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或不以為然,沒有采取任何防控措施,而一般豬場都有本病原存在,發生機率較高,一旦發生,又因為對本病認識不足,作出誤診誤治的現象相當普遍,不少豬場的獸醫人員往往將這種“無名高熱”當作細菌性引起的“敗血癥”來治療,大量使用抗生素或當作豬瘟處理,結果是藥不對癥,無的放矢。這實際上人為地造成了本病在豬場中的流行。所以本病一旦在豬場發生,往往傳播迅猛,病情急劇。[/size]
[size=3]4.2體表出血(瘀血)斑點不同[/size]
[size=3]本病與豬瘟都有體表皮膚廣泛性出血(瘀血)癥狀,但兩者都有截然不同之處。[/size]
[size=3]4.2.1出現的時間不同:本病患豬發高燒后1~2天(或同時)就會在體表相應部位皮膚上出現出血點或瘀血斑;而豬瘟體表出血一般很少在早期發生,至少也在發病后期或慢性過程才會出現。[/size]
[size=3]4.2.2出血部位不同:豬瘟體表皮膚出血,僅發生于耳尖、四肢內側、腹下等皮薄處;而本病出血點或瘀血斑塊,則到處可見,特別是在胸背部、薦臀部等皮膚厚實的部位出現,這是豬瘟患豬所少見的。[/size]
[size=3]4.2.3出血程度不同:豬瘟出血是局限性、散在性出血點(如火雞蛋或麻雀蛋樣),即使融合也不會形成大斑塊,程度較輕微;而本病患豬的出血則呈廣泛性、彌漫性的瘀血斑塊,甚至有的瘀血斑塊互相融合布及全身。筆者曾遇到過多例本病患豬于發病后2~3天內全身呈紫紅一片的(整頭豬從頭至尾周身紫紅)。[/size]
[size=3]4.2.4出血斑點顏色不同:豬瘟體表出血斑點呈紫黑色或藍黑色,顏色較深;本病患豬體表瘀血斑塊多呈紫紅色,顏色相對較淺。[/size]
[size=3]4.3排泄物不同[/size]
[size=3]豬瘟便秘階段排出的粒狀干硬糞團呈灰黑或灰褐色,后期拉稀呈黃褐色水樣腹瀉,尿液淺黃色;而本病患豬排的粒狀干硬糞團呈暗紅色,后期拉稀呈醬油(煤焦油)樣半流體黏稠糞便。尿液呈鮮橘黃色。 [/size]
[size=3][/size]
[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color=#800080][font=宋體]贏華牧業[/font][font=宋體]·曙光行動[/font][/color][/url]
[font=宋體][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color=#800080]大型豬場技術研討會巡回演講[/color][/url][/font][font=宋體][/font]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