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進口大豆沖垮市場 黑龍江加工企業停產
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黑龍江省告急,當地規模以上的68家大豆加工企業無一家收購大豆,幾乎全部停產。
“東北大豆主產區的這種局面如果繼續下去,國產大豆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就會斷裂,后果會十分嚴重。”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劉登高4月15日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表示。
大豆加工企業的困境似乎早有預兆。去年11月底,黑龍江大豆協會召集省內15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座談,其中13家已經停產,2家準備停產,停產的主要原因則是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差價太大。
據了解,目前國產大豆收購價格為每噸3700元,而進口大豆價格不到3200元,每噸差價500元,扣除沿海到黑龍江的運輸成本,每噸差價也有300多元。通常情況下,油脂企業每加工一噸大豆的利潤在100元左右,加工企業如收購國產大豆加工至少虧本200元。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設在沿海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也拒絕到大豆主產區收購。黑龍江在去年10月收獲季節以來的五個月,僅向其他省份出售了170萬噸大豆,這較前兩年300萬-400萬噸的水平銳減。而益海嘉里集團往年要收購國產大豆200萬噸,今年一直沒有開秤收購。
據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共進口糧食(含谷物及大豆)780億斤,其中749億斤是大豆。今年3月份進口大豆386萬噸,同比增長66.6%,創下歷史第二高位。政府加大收儲大豆推高了國內價格,使得更具價格優勢的進口大豆涌入國內市場。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預測處處長曹智也表示:“政府加大收儲,使進口大幅增長,東北地區的壓榨商以前一般加工國產大豆,但今年以來大多改為加工美國進口大豆了。”
“國家托市收儲的本意是想維護豆農利益,穩定市場,但在做法上對收購還是目標價格補貼規定不夠明確,特別是沒有注意調動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和大型民辦加工企業的積極性與加工儲存能力。結果事與愿違,把市場上的活豆變成倉庫里的死豆,把本來屬于國產大豆的500多萬噸市場讓給了洋大豆。”劉登高指出。
劉登高介紹,東北大豆播種在即,可是農民手中還有200多萬噸沒有出售,5月份以后氣溫上升,這些大豆霉壞的危險在增加,一旦發生霉變,對國家和農戶都是巨大的經濟損失。他建議:“國家應盡快采取措施,一方面督促收儲企業敞開收購,另一方面要發揮大豆加工企業的作用,把倉庫中的死豆變為市場上的活豆,填補當前非轉基因大豆油和非轉基因豆粕的市場空白。否則,不僅國產大豆的產銷規律將被徹底打亂,產區內相關企業要繼續蒙受損失,明年的大豆種植業要受到嚴重影響。”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