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鏈球菌病是一種是由一種致病性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均能感染,但以中小豬多發,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隨之降低。過去,豬鏈球菌癥狀以形成局部膿腫的較多,敗血性僅為各別散發;但近年來,在養豬密集的地方出現了來勢猛,傳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的敗血型鏈球菌病,對我們養豬業的發展威脅很大,而今年又在四川發生了人鏈球菌的感染。
豬鏈球菌存在于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扁桃體和鼻腔內。當引入帶菌的種豬,仔豬時,加之飼養密度大,通風不好,大小豬混雜等應激條件,即可引起本病的發生。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其次是皮膚創口感染。但鏈球菌能被各種消毒劑殺死。
豬的鏈球菌感染有四種類型,分別有不同的菌型引起。不同類型的主癥,病檢變化都不盡相同,比較復雜,不易確診。
急性敗血型:突然發生,體溫升高到40-42℃,全身衰弱,精神萎頓,腹下有紫紅斑。最急性病例,往往頭晚未見任何癥狀,次晨就死亡。有的便秘或腹瀉,尿含血液,皮膚有出血點或紫紅斑;有的病豬呈肺炎癥狀,呼吸淺快,有漿液性鼻漏;有的跛行,甚至臥地不起。一般經12-18小時死亡,有的轉為慢性。
腦膜腦炎型:多發于50多天的仔豬。病初體溫可升高到40.5-42.5℃,有的中后期的體溫可降到正常。有神經癥狀,如共濟失調,轉圈,空嚼,磨牙,俯臥,繼而后肢麻痺,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狀運動,甚至昏迷不醒,經1-3天死亡。
淋巴結膿腫型:多見于頜下淋巴結,有時見于咽部和頸部淋巴結。淋巴結腫脹,有熱痛根據發生部位不同可影響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有的咳嗽,流鼻液;淋巴結膿腫成熟,中央變軟,皮膚變薄,后自行破潰流出膿汁,以后全身癥狀好轉,局部治愈;病程2-3周。
關節炎型:發病即表現為關節炎癥狀或由前幾型轉來。一肢或幾肢關節腫脹,疼痛,跛行,重者不能站立;精神和食欲時好時壞,衰弱死亡,或逐漸康復,病程2-3周。
預防:1:公母豬每隔6個月進行免疫接種一次。
2:仔豬出生9天進行免疫,斷奶后再免一次。
3:對發病豬群應及早診斷,進行隔離治療,豬舍,場地,用具可用10%石灰乳或2%燒堿消毒。
4藥物預防:每噸飼料中加入四環素125克,飼喂4-6周,可預防本病的發生。
治療:1:青霉素按每公斤體重2萬-3萬國際單位,鏈霉素0.5-1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
2:復方磺胺嘧啶鈉按每公斤體重0.1克肌肉注射,首次倍量,每天2次,連用4-5天。
3:對淋巴結膿腫型的按外科常規先切開排膿,然后再抗菌消炎。
4:對腦炎型的病豬應采用林可霉素或紅霉素治療:林可霉素按每公斤體重5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5天。紅霉素按每公斤體重6毫克緩慢靜注或分點肌注,每日2次,連用3-5天。
5:野菊花60克,忍冬藤60克,紫花地丁30克,白毛夏枯草60克,七葉一枝花15克,煎汁,拌料喂服。
6:蒲公英30克,地丁草30克,煎汁,拌料喂服,每日2次,連服3天。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