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必得承受之痛
馬 宇
三鹿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在今后的中國市場上,將不會再有這個品牌的蹤影。但三鹿事件對中國乳業的影響,卻依然綿延不絕,最近的30萬噸奶粉積壓,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小表象。
三鹿事件爆發以后,消費者對國內乳品企業的信任喪失殆盡,業外人士也都明白,中國乳業重新洗牌不可避免,1500多家乳品企業將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淘汰出局。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中國乳業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乳制品市場基本格局依舊,除奶粉市場進口產品、外企產品借機擴充了份額之外,液態奶等主流乳制品市場,依然是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天下,銷量也恢復到了事件前的70-80%,而未與三聚氰胺有染的三元還趁勢收購三鹿資產,擴大了市場地盤。即便如此,目前30萬噸的奶粉積壓仍然對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形成了壓力,各地奶業協會已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10-15萬噸的收儲計劃,并要求對奶粉生產或流通環節進行實際補貼。自然地,無論作為消費者還是納稅人的公眾,對此都是一片反對聲。
公眾反對很容易理解:目前的狀況,是國內乳制品企業普遍喪失基本的商業道德造成的,公眾作為消費者已經受到了嚴重傷害,有關企業理應受到市場的懲罰,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怎么還能要求政府援救,用財政資金進行補貼,讓公眾作為納稅人再次蒙受損失?而乳制品企業、行業協會要求政府援救也振振有辭:奶粉積壓,企業資金無法周轉,影響消化原奶,導致倒奶、殺牛,損害奶農利益,惡化奶源結構,最終也會傷害到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所以,幫助消化積壓奶粉,就成了救企業、救奶農、救行業的利國利民之舉。
難道公眾真的只不過是情緒化的發泄,目光短淺而不自知,乳業人士才是識大體顧大局從長遠考慮的?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已經采取的某些補貼措施似乎也表明傾向認同業內觀點。但筆者認為,個中是非曲直,仍有言說的必要。
對于行業性危機,即使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也會采取必要措施。比如此次金融危機中,很多國家政府對深陷危機的企業施以援手;而以往,也有國家對于某些行業進行大規模補貼的例子。但要實施此類措施,必須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對問題的性質、程度進行評估,如行業虧損是何種原因導致的(企業管理不善、要素成本太高、產業結構問題等共性或特殊原因),影響有多大(行業發展、就業或收入);其次是要有相應的制度安排。因為這種補貼或援助,畢竟是以全體納稅人的錢來解決某些企業或少部分人的問題,若沒有嚴格的程序審查,很可能造成使用不當,甚至損不足以補有余。此次金融危機中美國AIG公司一邊接受政府援助,一邊給高管發巨額獎金,引起洶涌民憤,也可略窺一二。但美國政府對通用、福特等企業進行援助,也是經過美國國會批準的。
具體到我國情況,具體到此次奶粉積壓事件,國外同類做法的某些內涵也是頗可借鑒的。現在的奶粉積壓,根源在于市場信心的喪失,是消費者對于國內奶粉質量的心理陰影。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國內乳制品企業道德底線的失守,毒奶粉泛濫極大傷害了消費者的身心。這種情況下,政府收儲或者補貼就能解決行業問題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許可以拿出50億元解決這30萬噸的庫存,但市場信心不恢復,還會有更多奶粉積壓,那政府該怎么辦?何況,我國政府預算也是需要人大批準的,但在現有預算安排中,應該是沒有這筆支出的,我們該如何讓人大同意、并且也讓民眾接受這筆支出?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或許也是更要害的問題:乳業市場受打擊,正是要企業承擔責任接受懲罰的時候,政府出手挽救了企業,豈不是阻止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間接助長投機甚至縱容為惡?假如如此重大的一個食品安全事件,都只產生了三鹿一個真正的失敗者,而那些直接涉及三聚氰胺的企業絕大多數還可安然無恙,甚至還受益于三鹿這個競爭對手的退出,受害者能安心嗎?消費者能不長期心有余悸嗎?或許有人會說倒下那么多企業會造成就業啊稅收啊等等問題,但人命大于天!我們已經付出了數十萬人的生命健康代價,難道還不能換來一個安全喝奶的環境?我們已經付出了一個行業的代價,難道還不能給所有企業和管理者以清晰警示:不為消費者負責,就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負責!政府之手的介入,可能避免了行業的劇烈動蕩(崩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死而后生,清除了那些無良企業,消費者信心會迅速恢復,市場空間會立即被那些優質企業補上,從而優化提升產業結構,而這正是市場機制的作用),但也可能埋下了后續發展的隱患:不管是乳制品行業還是其他行業,大家只要避免成為那二十二分之一就行了。如此,對于消費者,對于政府,甚至對于那些業內企業,幸耶不幸?!
至于拿奶農說事,更有“挾奶農以令政府”味道。可奶農的利益,什么時候得到過保證?奶源緊缺時大家爭搶,奶源過剩時壓價、拒收,根子不還是在于這個行業的不規范?這個問題,政府收儲奶粉也解決不了。反而是糾纏不清的政企關系,將繼續為禍這個行業。既然政府能夠命令企業必須收牛奶,當然也該為奶粉積壓負責,甚至也要為企業的生死負責—這個時候,是不是企業的利益就大過了奶農,更大過了消費者?
中國乳業,象我國的絕大多數行業一樣,存在著根深蒂固的體制扭曲。要想激濁揚清,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行業競爭力,要想真正保護消費者利益,就必須刮骨療毒。或許這個過程很痛苦,但那是行業健康發展必得承受之痛。
30萬噸奶粉,牽扯到一些企業、眾多奶農,更牽扯到消費者和納稅人。能否處理得好,需要進行眾多因素的考量。
(此文部分發表于《北京青年報》4月9日“每日評論”版)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