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4] 北京大學一位博士畢業生日前到吉林省一高校求職,剛接觸時這所高校很有興趣,但一查原始學歷,發現這位博士畢業生在大學本科時讀的不是名校,于是將其拒之門外。[/size]
[size=4] 高校用人,學歷還要查“三代”,這個時代如此惟學歷是舉之風可見一斑,難怪這么多人想方設法去混學歷了。有人為此撰文大罵學校,并舉出只有中學文憑的梁漱溟、劉半農、錢穆諸先生當年均被北大破格延攬的例子,批評學校只看學歷不看水平。這當然有道理,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學校之所以敢這么苛刻,那是因為學校絕對處于人才的買方市場,不缺博士;還有很要命的一點,就是現在的“注水”碩士、博士太多,魚龍混雜,不能不防。據悉,“查三代”在全國很多用人單位已是普遍現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門”,即所讀大學沒進入“211”工程,那么無論你是碩士還是博士,連人帶文憑一起都會打折扣。[/size]
[size=4] “高學歷”不等于“高能力”,這個道理學校當然明白,但在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之前,學校對博士有戒備之心也可以理解,因為找不到更好的認定標準?!坝⑿鄄粏柍錾怼保墒乾F在“南郭先生”這么多,用人單位憑什么相信你一紙博士文憑?[/size]
[size=4]學歷“查三代”———盡管這是“下下策”,盡管這很滑稽,但實在是無奈之奈。用吉林省社科院社會所所長付誠的話來說,這一現象折射出高校畢業生供給大于需求,用人單位有條件優中選優。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已經為“批量生產”碩士、博士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博士求職難已經出現。過去的博士是“物以稀為貴”,現在呢,滿大街多的是。出身名校的博士人家還要挑選,非名校、非博士的求職者,就一邊涼快去吧。[/size]
[size=4] 學歷查“三代”,這當然有較為嚴重的就業歧視問題,可比就業歧視更嚴重的是,那些非名校畢業的人將很難再有出頭之日。有人曾經這樣說,我們的步入了歧途,一邊是九年義務舉步維艱,一邊是本科生瘋狂地考研、讀博并追求出國,高等學校成了考研基地,大學成了高中的繼續。在這場利益的博弈中,學生無疑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社會流行多年的“惟學歷是舉”的人才觀已經出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一方面,我們呼喚人才,另一方面,我們卻把人才簡單地等同于高學歷、畢業于名校,這種用人觀念不改變,真才實學的人就會被繼續埋沒下去。[/size]
[size=4] 摘自:中華碩博網[/size]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