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進農業區域布局、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發展現代農業,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關于肉牛、肉羊、奶牛和生豬優勢區域布局的總體思路,農業部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2008—2015年肉牛、肉羊、奶牛和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其中,這是我國第一次制定發布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近日,農業部正式將這四個規劃發布施行?! ∽?003年《肉牛、肉羊、奶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發布以來,中央和優勢產區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規劃實施,優勢區域肉牛、肉羊、奶牛業得到較快發展,優勢區域建設取得明顯效果,優勢區域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增強,《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據了解,到2007年,肉牛優勢區域牛肉產量達到151.1萬噸,比2002年提高了18.4%;產品質量逐步提高;牛肉的優質率達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比規劃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平均胴體重比《規劃》目標提高6個百分點。優勢區域羊肉產量提高了41.3%,優質羊肉所占比重達到30%,超過了《規劃》提出的38%和20%的預期目標。奶牛優勢區域2007年奶牛存欄占全國總量的49.5%,比2002年增加0.8個百分點;牛奶產量2140.3萬噸,比2002年增長2.1倍;成年母牛單產達到5900公斤,比2002年增加2000公斤;乳品加工實力、產業集中度和典型示范作用也明顯增強。
為進一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優勢區域內肉牛、肉羊、奶牛和生豬產業的發展和壯大,促進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農業部在第一輪肉牛、肉羊、奶牛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完成的基礎上,制定了新一輪發展規劃。新的規劃中,所選優勢區域和縣市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產業優勢更加明顯,增長潛力大,發展任務和重點更加明確,國家對優勢區域的保障措施也不斷完善。肉牛優勢區域在上一輪中原和東北肉牛區的基礎上,增加了西北和西南兩個肉牛區,涉及17個省區市的207個縣市;肉羊在保留原有中原、西北和西南三個優勢區域的基礎上,增加了中東部農牧交錯帶優勢區域,包括21個省區市的153個縣市;奶牛由過去的七個省區市擴大到13個省區市。此外,為提高我國生豬的市場競爭力,穩定市場供給,防止生豬生產大起大落,確保養豬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部在本輪規劃中,增加制定了《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規劃根據飼料資源、市場基礎、市場競爭和產品加工四個優勢,確定了19個省區市的437個生豬生產優勢縣市(團場)。到2015年,優勢區域生豬出欄達到4.0億頭,年均遞增3.4%,豬肉產量3240萬噸,年均遞增3.5%,生豬調出量將達到2.4億頭,占出欄總量的比例達到60%。其中,規模養殖的比重達到65%以上;生豬出欄率達到150%以上;每頭存欄豬年產肉量提高到120公斤。良種繁育體系建立健全,種豬供應能力滿足生產需求。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