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地處華北地區的黃土高原,境內山川相間,地形多變,各類地區氣候條件差別懸殊,作物、飼草料類型隨區域而異,獨特的自然經濟條件和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我省地方畜禽品種資源性狀和分布上的獨特性,也造就了一批珍貴的地方畜禽品種資源:晉南牛、平陸山地牛、馬身豬、黎城大青羊、洪洞奶山羊、廣靈大尾羊、晉中綿羊、呂梁黑山羊、陽城白絨山羊、廣靈驢、晉南驢、臨縣驢、右玉邊雞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畜牧工作者以發展畜牧、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為已任,相繼培育出了山西黑豬、太原花豬、山西細毛羊、陵川半細毛羊、山西黑白花奶牛等品種、類群或品系。以上地方和培育品種共有18個,列入國家品種志的有10個,這些畜禽品種為我省乃至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我們發展畜牧業的寶貴資源。
作為負責全省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管理的業務部門,我們始終把對我省畜禽品種資源的保存、保護、選育、推廣作為工作重點,多年來,在有限的經費中劃撥出相對固定的一塊作為我省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資金,同時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新品種培育的補助。我們的工作也得到了這些品種資源產區的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財政每年也拿出一定的配套資金投入這項事業中。在我們的努力下,我省的畜禽品種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有些品種如洪洞奶山羊、廣靈驢等還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有的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然而 ,隨著畜禽品種雜交改良的開展、大量國外優良高產品種的引入以及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我省大多數畜禽品種資源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根據我省今年6--8月份所做的品種資源調查結果:有的品種瀕危滅絕,如馬身豬,除資源場保存的核心群外,在我省其它地方已經滅絕;有的品種數量急劇下降,如晉南牛、右玉邊雞等。呼吁各級政府加大對地方品種資源保護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源已成為我們當前的頭等大事。
一、我省主要地方品種資源特點
從形成歷史、分布范圍以及對我省畜牧業影響久遠來看,我省主要地方畜禽品種有:晉南牛、馬身豬、黎城大青羊、洪洞奶山羊、廣靈驢、晉南驢、右玉邊雞等,這些品種資源的特點如下: 晉南牛 晉南牛是我國四個地方良種黃牛之一,屬役肉兼用型品種。
晉南牛產于我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晉南盆地,其形成歷史可以上溯到堯、舜、禹時代。到后漢時,早已具備較好的產肉性能,可作為上貢之品。晉南牛體格高大,肌肉發達,耐苦、耐熱、耐粗飼,而且具有兩大特色:一是育肥增重快;二是肉用體型好。據1990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蔣洪茂研究員領導的優質肉牛開發試驗組試驗結果:在營養比較充分,實驗頭數多,管理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按國際上衡量肉牛育肥期生長強度的通用指標--平均日增重,晉南牛1018克,秦川牛933克、南陽牛835克、魯西牛801克,晉南牛的平均日增重最大,比后三者分別高出9.1%、21.9%和27.1%,上述研究顯示,晉南牛的增重優勢可以連續保持13個月,即從活重200公斤長到500公斤以上,在這一期間,晉南牛按絕對重量,要比后三者分別高出12.7、44.7和63.2公斤。實驗結果還表明,晉南牛肉質細嫩,色澤紅潤,肌纖維細,大理石紋評分高,具備生產高檔牛肉的條件,同時晉南牛的增重、飼料報酬等均接近世界肉牛品種的水平。另據西北農業大學教授、全國著名養牛專家張英漢先生對晉南牛的評價:“晉南牛符合典型的專門化肉用牛體型特征要求,絕不亞于甚至還優于我所見過的國外專門化肉用品種牛,包括夏洛來牛、利木贊牛、海福特牛、安格斯牛、肉用短角牛,以至皮埃蒙特和日本和牛等等。”
馬身豬 馬身豬是我省獨有的地方良種,屬華北類型,分大馬身、二馬身和缽盂豬三個類型,大馬身主要分布在太原以北的邊遠山區。缽盂豬原產于平川地區,現已滅絕。二馬身是由大馬身和缽盂豬雜交而成,遍布全省,尤以丘陵山區為多。馬身豬的形成歷史悠久。由于我省山區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72%以上,大部分土地貧瘠,十年九旱,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豬的精飼料來源受到一定限制,形成了馬身豬以采食青粗飼料為主、適應性強、生長較慢的特點。對馬身豬種質特性的定量與定性研究,是由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廳、大同市種豬場三個單位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間聯合開展的,其種質評價如下:馬身豬產仔數多,護仔性強,在高寒低營養水平下仍能維持正常繁殖;抗氣喘,抗下痢,板油率、花油率高,肉脂品質好。馬身豬的肉質品質好即肉的風味好,這個特點在十年前也許對消費者還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和市場潛力,然而在今天消費者獲得了對豬肉在量方面的滿足后,馬身豬的這個特點正在成為豬肉消費市場的一個新亮點。隨著現代養豬業的發展,豬病正成為困擾養豬業發展的問題,特別是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性增強,豬肉的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視,馬身豬抗氣喘、抗下痢的特點也許會為將來養豬業的生物安全性生產作出革命性的貢獻。
黎城大青羊 黎城大青羊在《中國羊品種志》中被稱為太行山羊。太行山羊產于太行山東、西兩側的晉、冀、豫三省接壤地區,據1980年統計,產區有羊241萬余只,其中山西占48.96%。黎城縣是太行山羊在我省的主產縣,壺關、武鄉、左權、平順等縣也有大量分布。
黎城大青羊屬肉絨兼用品種,大青羊肉具有紫紅色澤,組織致密,鮮嫩可口,膻味小的特點,倍受消費者青睞;大青羊絨為紫色,絨毛長2.36-2.86厘米,絨毛直徑為14.06-14.39微米,細度為80支,可作為紡織品的高檔原料進行開發;大青羊板皮堅實,韌行強,質地柔軟而有光澤,是皮革制品的良好原料。
洪洞奶山羊 洪洞奶山羊的形成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之前,由外國傳教士為解決自身的吃奶引入莎能山羊與當地山羊雜交開始。據我省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對該品種研究的結果,洪洞奶山羊主要是用莎能公羊少部分用吐根堡公羊與當地山羊復雜育成雜交而培育成。
廣靈驢 廣靈驢是山西的地方良種,主產區在雁北高原的靈丘、廣靈兩縣。其來源據傳在漢朝時由內蒙引入,據廣靈縣志記載,早在二百多年以前,驢已列為大牲畜,廣為農家飼養。
廣靈驢以體大力足,粗壯結實著稱,耐粗飼,遺傳性好,適應性強。關于廣靈驢生產性能的研究過去主要集中在挽力、馱載力,對其肉用性能、肥育性能的研究比較少,現存的研究資料表明:廣靈驢平均初生體重在33.5公斤,六月齡體重可達111.9-115.0公斤,六月齡內平均日增重可達453克。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們飲食、保健需求的增加,驢的產肉、肥育性能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廣靈驢的適應性強,特別對寒冷的適應性尤為突出。
晉南驢 晉南驢是我省的又一地方驢種,主產區在我省南部運城盆地的夏縣、聞喜兩縣。晉南驢歷史悠久,體型高大、體質結實、結構緊湊、適應性廣,為馱挽兼用的優良品種。晉南驢幼駒生長發育較快,尤以一歲以內最為迅速,晉南驢初生體重在29.9-27.8公斤之間,六月齡體重可達115.2-126.9公斤,六月齡內平均日增重可達474-551克。然而,關于晉南驢的肥育性能和產肉性能尚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右玉邊雞 右玉邊雞主產于我省右玉縣,五寨、偏關、神池、左云、朔州等地也有分布。相傳是由滿清的八旗子弟將內蒙卓資、涼城縣一帶的邊雞帶到右玉長城一帶,與當地原始品種麻雞等經過復雜的雜交,自然選育成的品種。這是一種肉、蛋兼用型品種,分有尾和無尾兩種體型特征,具有體型大、生產性能好,抗嚴寒,耐粗飼,就巢性弱的特性。右玉雞年平均產蛋120枚,最高產蛋可達175枚,右玉雞蛋以個大、蛋殼紅而厚,蛋黃大為特點。右玉雞還可加工成熏雞,由于肉質優良,加工細致,鮮嫩松軟,別具風味,在滿清時期宮廷、民間已廣泛流傳了,至今仍負有盛名。
二、我省地方品種資源的現狀
根據我省6-8月份所做的資源現狀調查結果,我省地方品種資源大部分數量急劇下降,個別資源面臨滅絕,其次是本品種選育工作力度不夠,國營保種場虧損嚴重,有的已不復存在。
晉南牛 所面臨的問題:一是牛群數量急劇減少,八十年代晉南牛存欄數量高達70萬頭,目前已不足10萬頭,在晉南地區的果、蔬產區和平川縣已出現了許多無牛村,其原因主要是當地產業結構以果類和蔬菜為主,養牛不如種果、菜賺錢;其次當地造紙廠云集,晉南牛的主要飼料麥秸被造紙廠竟價收購,造成牛沒有飼料可吃;再次是在晉南地區沒有一個上檔次、成規模的牛肉加工企業,晉南牛的開發利用還是空白。群體混雜,純種牛高齡化是晉南牛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農民盲目引進其它品種雜交,造成了符合標準的青年純種牛繁殖減少,現存晉南牛群體年齡結構偏大。
為了保護晉南牛,省廳每年都要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產地保護區建設的資金。1992年省農業廳組織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的有關專家、運城地區行署農牧局等單位的人員舉行了《晉南牛保護開發研討會》,會上確定了晉南牛的產地保護區和建設晉南牛肉牛生產區域的工作思路。然而,由于從80年代中期開始運城地區已開始向已果蔬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果蔬業所帶來的豐厚利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其中,晉南牛的飼養量呈急劇下降的趨勢,保護晉南牛的方案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針對這種情況,90年代初,我省在配合農業部建立國家晉南牛凍精基因庫的同時,建立了我省的晉南牛凍精庫,包括30頭公牛、每頭1000支細管。于1997年開始建立晉南牛胚胎庫,現已采集了晉南牛胚胎182枚,來源于10頭公牛的后代。
2000年,晉南牛被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在農業部的支持下,我省已在產地選擇了40余頭晉南牛,作為今后晉南牛保種群的一部分。
馬身豬 馬身豬在農戶中已經絕跡,只有少量保存在保種場。60年代至70年代初,廣泛的雜交改良使馬身豬數量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在我國著名養豬專家張龍志教授的呼吁下,我們組織有關單位深入我省寧武、朔州、繁峙、五臺等縣交通閉塞的地方收集馬身豬,歷時2年,共收集馬身豬30余頭,放在大同市種豬場飼養保護。山西省廳每年劃撥一定的經費作為馬身豬的保種費用,從1992年以來,每年投入的專項補貼達10余萬元。從1974年至今,歷經28年風雨滄桑,現存核心群基礎母豬30頭,公豬7頭,五個血統。
在馬身豬的保種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工作思路,我省相繼利用馬身豬先后培育成山西黑豬品種和太原花豬品群,這兩個培育品種都被錄入了《中國培育豬種志》中。
1998年,承擔馬身豬保種任務的大同種豬場開始虧損,馬身豬保種群受到很大的影響,馬身豬再一次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作為主管品種資源的部門,我們一方面調集資金,加大對馬身豬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和有關部門多次協商,保證保種經費的專款專用,三是派專人經常深入保種場檢查督促工作,同時把馬身豬的系譜檔案復制調入省站,實行動態監測。
2000年,馬身豬被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在農業部的支持下,馬身豬群體有了一定的恢復。
黎城大青羊 黎城大青羊在我省飼養數量在 30余萬只。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大青羊的飼養管理比較粗放,忽視對大青羊的選育和定向培育,結果造成該品種的嚴重退化,數量不斷減少。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于1998年組織有關專家和地方政府官員召開了《山西省黎城大青羊選育及產品開發研討會》,確定了黎城縣大青羊場作為大青羊保種場,通過了黎城大青羊選育方案。目前黎城大青羊場保持著基礎母羊2000只的核心群,承擔向社會提供種羊的任務。
洪洞奶山羊 洪洞奶山羊在其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1979年,洪洞縣奶山羊存欄量為3.3萬只,其中產奶母羊2.7萬只。到2000年底,全縣奶山羊存欄16.4萬只,其中產奶母羊10.3萬只,年可產鮮奶3.78萬噸。在洪洞奶山羊的發展中,當地政府對該品種的保護和開發給以了高度重視,一是縣政府成立了地方品種保護領導組,由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副縣長親自抓,每年以縣政府名義出布告,嚴禁屠殺、亂宰洪洞奶山羊。二是政府給以資金上的扶持,政策上的傾斜。縣上每年從財政預算內拿出10萬元用于奶山羊獎勵基金,并協調信貸部門每年拿出近200萬元對養羊戶進行扶持。全縣對飼養5只以上的山羊戶優先配給飼料地,對飼養20只以上的山羊戶優先提供場地,優先通電、用水。三是畜牧部門建立了完善的服務網絡,從良種登記、疫病防治、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服務。四是進行了產業化開發,洪洞縣建設有日加工20噸鮮奶的乳品加工廠, “大槐樹”牌奶粉、煉乳在全國很有名,并遠銷東南亞國家。
廣靈驢 廣靈驢主要產地現存欄1.64萬頭,比1979年增加25.9%,該品種仍然是當地農民所喜愛的大家畜,隨著山西世龍食品有限公司的“太行山”牌上黨臘驢肉系列產品在全國市場的打響,刺激了群眾飼養肉驢的積極性。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原國營廣靈驢種驢場已倒閉,群眾對廣靈驢的留種、選育處在自發、無序的狀態下。
晉南驢 晉南驢在原產地幾乎瀕危滅絕,1979年存欄1萬頭左右,迄今存欄數量不足2000頭,夏縣種驢場已于90年代初倒閉。
右玉邊雞 右玉邊雞在我省右玉、左云、山陰、神池、偏關、代縣等地仍有飼養,其品種特性、飼養管理特點基本沒有改變,但數量在急劇減少。右玉雞育種場已于多年前倒閉。
二、 “十五”期間我省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計劃
“十五”將是我省畜牧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我省畜牧業產業化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要抓住這個大好的發展契機,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產品,形成產業化生產,使這些品種資源在開發中得到保護,得到發展。
(一)晉南牛保護計劃
1、建立適當規模的晉南牛保種場。建立國家級和省級二處保種場。在地處我省肉牛生產區的祁縣建立規模為基礎母牛200頭,20個血統的晉南牛國家級保種場。近年來,我省形成了以和順、祁縣、榆社、平遙、文水、交城、介休、沁縣等連片構成的晉中肉牛生產區域。這里每年出欄肉牛可占全省肉牛出欄總量的30%以上,在北京、山東、四川、廣州等地市場有著通暢的銷售渠道。在這個區域內有“冠云”、“云青”等品牌名揚全國的平遙牛肉加工企業和山西省名牌企業、文水縣“保賢”牛肉加工集團,還有專門為北京市場生產、銷售“純種晉南牛肉”的綠野公司,為晉南牛的市場開發提供了保證。在祁縣建立晉南牛國家級保種場的優勢還在于:祁縣地處山西省中部,氣候適宜,是我省的又一個棉、麥主產區,秸稈飼料資源豐富,能夠滿足晉南牛的采食特性需要。其次祁縣是農業部秸稈養牛示范縣,畜牧系統服務體系健全、群眾養殖技術水平高,有利于晉南牛的生產。再次祁縣與太原、山西農業大學距離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便于農業廳、省農科院、山西農業大學的專家前去指導和進行科學研究。在搞好晉南牛國家級保種場的同時,搞好晉南牛省級保種場。在晉南牛的原產地運城市建立基礎母牛50頭,10個血統的晉南牛省級保種場。
2、建立晉南牛基因庫保護體系。包括凍精庫、胚胎庫和活體保種場三個層次。90年代初,在配合農業部建立國家晉南牛凍精基因庫的同時,建立了我省的晉南牛凍精庫,包括30頭公牛、每頭1000支細管。我省晉南牛胚胎庫的建立始于1997年,在山西省科委科技攻關項目《利用高新生物技術建立晉南牛胚胎庫》的支持下,現已采集了晉南牛胚胎182枚,來源于10頭公牛的后代。在國家級、省級活體保種場建立起來后,應構建凍精庫、胚胎庫、活體保種群和產區純種群體的基因互動模式。對活體保種群、產區的優秀個體要及時進行精液和胚胎的儲備以及充實到活體保種群來,對凍精庫、胚胎庫中的個體也要定期進行后代生產和活體還原,關于這方面的工作需要聯合各科研、生產等有關方面進行合作。 3、定向培育,使晉南牛向肉用型品種方向發展。保種與選育相結合,不斷提高晉南牛生產性能及有關指標。晉南牛作為我國有潛力的肉用品種,尚需作許多工作。我們將邀請全國有關肉牛生產專家共同對晉南牛進行選育和研究,要采用嚴格的選種選配方案,建立完善的種牛檔案和后裔測定制,以體型、肉質性狀、肥育性能等為選擇指數,由役肉兼用向世界著名肉用型品種方向選育。
4、對晉南牛的飼養管理進行研究,制訂出晉南牛營養需要標準和飼養管理技術標準,不斷提高晉南牛的繁殖性能,提高晉南牛受胎率、產仔率和成活率,使“三率”均達到95%以上。
5、以晉南牛肉市場的開發為龍頭,開展晉南牛保種、選育、規模生產、品牌打造、市場開發為一體的產業化生產 6、設立專門的產地保護基金,萬榮、河津和臨漪三縣為晉南牛產地保護區,建立良種登記和監測制度,不允許保護區內隨便引入外來品種雜交生產,確保晉南牛產地群體的質量。
(二)馬身豬保護計劃
1、確立明確的馬身豬保護目標性狀。將馬身豬肉質風味好、體格健壯、產仔多、抗氣喘、抗下痢、耐高寒、在高寒低營養水平下仍能維持正常繁殖的種質特性保存下來。
2、建立完善的馬身豬資源保護體系,包括建立國家級和省級二處保種場和產地保護區。(1)在汾陽市建立國家級的馬身豬種質資源保護場。以經濟、有利于馬身豬種質特性的保存、保護為設計理念,以保種、科研作基礎,以市場開發促保種、促科研為建場、經營思路。(2)建設好馬身豬省級保種場。大同種豬場從70年代開始承擔馬身豬的保種工作,目前處境困難,要加強對馬身豬保種專項經費的投入和監督與管理。(3)建立有效的原位保種系統。從2002年開始在我省陽高、天鎮、廣靈、靈邱、繁峙、五臺等六個縣的偏僻、高寒山區建立馬身豬產地保護區,把一部分馬身豬放回到這些地方的農戶家中,與農戶簽訂合同,飼養戶每三年為保種場提供一頭馬身豬,其它時間可無償利用馬身豬進行雜交。對進入農戶的馬身豬要進行良種登記,并統一部署,配置公豬。計劃利用5年時間在保護區形成基礎母豬300頭的馬身豬群體。
3、馬身豬目標性狀保護擬采取的技術措施
(1)、保持適當的群體含量、世代間隔,采取適當的公母比例和留種方式,建立一個有效的交配系統。在馬身豬國家級保種場建立基礎母豬100頭、公豬20頭的保種群,保種群世代間隔為3.5年,采取各家系等數留種,即從每頭公豬的后代中選留一頭公豬,從每頭母豬的后代中選留一頭母豬做種用。馬身豬省級保種場保持6個血統的公豬和40頭母豬的保種群體。國家級保種場實行開放的核心群管理,在考慮避開近交的前提下,從省級保種場、產地選留優秀個體充實到國家級保種場。
(2)建立目標保護性狀動態監測制度
馬身豬的突出特點是肉質風味好、耐高寒、抗氣喘、抗下痢,產仔多,在高寒低營養條件下仍能正常繁殖,為此要對馬身豬的這些性狀指標進行系統連續的記錄和研究分析。
(3)繼續開展馬身豬種質特性課題的研究
聯合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以及省外的有關科研單位對馬身豬的種質特性進行研究與開發。關于馬身豬種質特性的資料還是80年代中期獲得的。“十五”期間,我們將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馬身豬種質特性進行研究,比如決定馬身豬肉質風味的肌間脂肪基因的定位、馬身豬抗下痢基因的尋找等等,同時將與有關科研單位合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馬身豬的保種進行監測。完成通過分子遺傳標記利用馬身豬高產仔特性課題的研究,由山西農業大學主持,山西省畜禽繁育工作站、山西省農科院聯合參加的山西省科技攻關課題《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山西瘦肉豬高產仔母系》目前已進行到一世代,“十五”期間將完成四個世代的選育與推廣工作。
(4)開展馬身豬特色肉市場的研究與開發
消費者在青睞“洋三元”豬較多的瘦肉率之后,又回歸昔日地方良種豬肉的嫩與香來,這種消費的回歸為我們將馬身豬的保護與市場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十五”期間,要對馬身豬的適時屠宰進行研究,使馬身豬胴體瘦肉率在50%時得到屠宰。要在省內外一些大的超市設立馬身豬、以馬身豬為母本的二元豬胴體分割肉銷售專柜,通過特色品牌肉的開發,形成一定規模的馬身豬特色肉生產基地,適應市場消費多元化的需要,帶動一方經濟,提高馬身豬養殖效益,促進馬身豬的保護。
(5)、開展馬身豬生產性能、飼養標準、雜交效果的研究
馬身豬現有的生產性能、雜交效果的數據資料是在1979年-1983年間采集完成的,當時的飼料條件、飼養方式以及與之雜交的外來豬種都無法與當今相比,因此“十五”期間將組織有關專家對要在現有條件下對馬身豬的生產性能、營養需要、雜交效果進行研究,以保持馬身豬肉特有的嫩與香為指導思想,擬引入國外瘦肉型豬與馬身豬開展二元雜交,篩選出最佳組合。
(三)其它地方品種資源的保種方案
1、建立晉南驢、廣靈驢省級保種場,通過定向培育,使其由役用向肉用方向發展。
(1)規模 飼養基礎母驢各100頭,每年向肉驢生產基地提供優質種驢180頭以上。
(2)生產性能及有關技術指標 通過選育不斷提高日增重, 6月齡平均日增重≥0.5千克,周歲平均日增重≥0.4千克,二周歲平均日增重≥0.3千克。
(3)達到的肉用性能指標 2周歲的屠宰率≥50%,凈肉率≥35%。
(4)繁殖性能 通過提高營養水平,壓縮生產周期提高受胎率、產仔率、成活率,使“三率”均達到95%以上。
要在原產地建立良種登記制和產地保護制度,避免雜交亂配和品種退化。我省關于肉驢生產的產業化開發條件已基本成熟,首先山西世龍食品有限公司是華北地區一流、山西境內生產規模最大、先進、科學的現代化全封閉驢肉制品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1500噸,是我省肉驢生產的龍頭企業。他們生產的“太行山” 牌上黨臘驢肉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2000年10月16日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公司在北京、上海、太原等地設有辦事處,在廣州、天津、石家莊、長春、湖北等地有代理商,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世龍集團的產品開發極大地調動了我省農戶養驢的積極性,目前世龍公司已在我省廣靈、靈丘、沁源等地建立了廣靈驢、晉南驢生產基地。要建立從種驢場到肉驢生產基地完善的種驢繁育推廣體系與機制。
2、繼續加大對黎城大青羊場的建設的投入,改善圈舍、生產、加工、種羊性能測定、種畜管理等硬件設施,繼續進行對黎城大青羊絨用品系和肉用品系的培育研究,達到以下技術指標:
(1)絨用品系 體型外貌符合本品種特征,周歲母羊產絨150克,絨毛自然長度3.4厘米,體重18千克,周歲公羊產絨200克,絨毛自然長度3.7厘米,體重20千克,羊絨細度13.5-14.5微米;成年母羊產絨210克,絨毛自然長度3.6厘米,體重32千克,成年公羊產絨250克,絨毛自然長度3.9厘米,體重38千克,羊絨細度13.5-14.5微米。
(2)肉用品系 體型外貌符合本品種特征,周歲母羊體重25千克,屠宰率46%,產絨150克,周歲公羊體重28千克,屠宰率44%,產絨150克;成年母羊體重40千克,屠宰率47%,產絨160克,成年公羊體重45千克,屠宰率50%,產絨200克。
3、建立洪洞奶山羊種羊場,加強對洪洞奶山羊的選育。主要技術指標如下:建立基礎母羊300只規模的洪洞奶山羊種羊場,通過選育,252天產奶量大于500千克。
4、與大同、朔州地方政府合作開發右玉邊雞,使右玉邊雞蛋和“右玉熏雞”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又一例綠色食品。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