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場的建設與環境控制是生鮮牛乳質量安全的保障。奶牛場的規劃建設要利于生產發展,符合動物防疫條件要求,不污染周圍環境。鼓勵適度規模的奶牛養殖小區向奶牛養殖場、各種形式的奶牛合作社過渡。
1.1.1原則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發展規劃,與農牧業發展規劃、農田基本建設規劃等相結合,科學選址,合理布局。
1.1.2地勢選擇總體平坦、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排水通暢、環境安靜,具有一定緩坡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風口處。
1.1.3水源應有充足并符合衛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能夠保證生產、生活用水。
1.1.4土質以沙壤土、沙土較適宜,不宜在黏土地帶建設。
1.1.5氣象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象因素,如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濕度、年降雨量、主風向、風力等,選擇有利地勢。
1.1.6交通交通便利,但與公路主干線距離不小于500米。
1.1.7周邊環境應距居民點1000米以上,且位于下風處,遠離其他畜禽養殖場,周圍1500米以內無化工廠、畜產品加工廠、畜禽交易市場、屠宰廠、垃圾及污水處理場所、獸醫院等容易產生污染的企業和單位,距離風景旅游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水源保護區2000米以上。
1.2布局奶牛場一般包括生活管理區、輔助生產區、生產區、糞污處理區和病畜隔離區等功能區。養殖小區實行集中機械擠奶,統一飼養管理。
1.2.1生活管理區包括與經營管理有關的建筑物。應建在奶牛場上風處和地勢較高地段,并與生產區嚴格分開,保證50米以上距離。
1.2.2輔助生產區主要包括供水、供電、供熱、維修、草料庫等設施,要緊靠生產區。干草庫、飼料庫、飼料加工調制車間、青貯窖應設在生產區邊沿下風地勢較高處。
1.2.3生產區主要包括牛舍、擠奶廳、人工授精室和獸醫室等生產性建筑。應設在場區的下風位置,入口處設人員消毒室、更衣室和車輛消毒池。生產區奶牛舍要合理布局,能夠滿足奶牛分階段、分群飼養的要求,泌乳牛舍應靠近擠奶廳,各牛舍之間要保持適當距離,布局整齊,以便防疫和防火。
1.2.4糞污處理、病畜隔離區主要包括隔離牛舍、病死牛處理及糞污儲存與處理設施。應設在生產區外圍下風地勢低處,與生產區保持100米以上的間距。糞尿污水處理、病牛隔離區應有單獨通道,便于病牛隔離、消毒和污物處理。
1.3.1道路場區內凈道和污道要嚴格分開,避免交叉。凈道主要用于牛群周轉、飼養員行走和運料等。污道主要用于糞污、廢棄疫苗藥物和病死牛等廢棄物出場。
1.3.2牛舍牛舍內的溫度、濕度和氣流(風速)應滿足奶牛不同生長和生理階段的要求;保證牛舍的自然采光,夏季應避免直射光,冬季應增加直射光;控制灰塵和有毒、有害氣體的含量。
1.3.3牛床牛床應有一定厚度的墊料,坡度達到1°-1.5°。
1.3.4水質牛場用水水質要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
1.3.5運動場地面平坦,中央高,向四周方向有一定的緩坡或從靠近牛舍的一側向外側有一定的緩坡,具有良好的滲水性和彈性,易于保持干燥??刹捎萌贤?、立磚或沙土鋪面。應經常清理運動場的糞便,防止飲水槽跑、冒、滴、漏造成飲水區的泥濘,保證奶牛體表的清潔。四周應建有排水溝。
1.3.6牛場排水場內雨水可采用明溝排放,污水采用三級沉淀系統處理。
1.3.7糞污堆放和處理糞污應遵循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的原則,安排專門場地,采用糞尿分離方式處理。糞呈固態貯放,最好采用硬化地面。固態糞便以高溫堆肥發酵處理為主,遠離各類功能地表水體(距離不得小于400米),并應設在養殖場生產及生活管理區的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處,最好在農田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