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天津市思科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 天津,301600) 摘要:飼料用豆粕價格成本高,飼料生產廠家和養殖企業經濟壓力增大,我國雜粕類蛋白質原料豐富,雜粕型日糧增加,但雜粕中抗營養因子及利用率低限制了其大規模使用,微生態制劑作為新型抗生素促生長劑,由于其環保、促生長效果明顯而受到廣泛關注。本文針對微生態制劑與雜粕日糧特點進行分析,以找到兩者聯合使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豆粕,雜粕,促生長劑
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其中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人口大國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瓶頸。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養殖業連續20多年以年平均9%以上的高速度增長,畜牧主產區的飼料資源短缺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以蛋白質飼料較為突出。
1 豆粕
大豆原產于我國,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種植歷史。世界上其他國家種植的大豆,大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我國傳播出去的。目前已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大豆,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為主產國。
我國大豆年產量僅有1500多萬噸,遠低于美國的8000萬噸,在十年前我們仍為豆類凈出口國,但近年進口已達到3000萬噸之多。進入20世紀90年代,飼料業迅猛發展,對大豆粕的需要量逐年上升,國內生產的大豆粕漸漸出現供應缺口,我國由大豆粕出口國變成大豆粕進口國,自1996年我國首次成為大豆粕凈進口國,凈進口呈逐年增加。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后幾年,進口額連續攀升。2006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達2827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8倍。
2000-2006年大豆及大豆粕(餅)的全國產量(萬噸) 資料來源:大豆產量引自《中國農業年鑒》,豆粕產量引自大連商品交易所。
2 雜粕
雜粕類飼料是含油量高的作物籽實榨油后的副產物,包括菜籽餅粕、棉籽餅粕、花生餅粕、葵花餅粕、胡麻餅粕、芝麻餅粕等,其中菜籽餅粕、棉籽餅粕在畜禽生產中應用較多。
菜籽餅粕屬于低能量蛋白飼料,含有較高的賴氨酸,但其中毒素含量較高,主要來源于芥子甙或含硫甙,在使用前需要去毒處理,才能保證飼喂安全。棉籽餅粕是棉籽制油后的副產品,粗蛋白含量在40%左右,含有較豐富的蛋氨酸、胱氨酸,但賴氨酸不足。
3 面臨的問題
3.1 豆粕缺乏
大豆餅粕用途較廣,除用于飼料外,也廣泛用于食品、釀造、制藥工業。大豆集中產區每年都有一定的大豆或大豆餅粕出口,以換取外匯。隨著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國內豆粕價格也受國際大豆期貨市場影響起伏較大。
3.2 雜粕在應用中的問題
我國餅粕資源非常豐富,隨著豆粕價格的攀升,飼料企業及養殖戶都想用雜粕代替一部分豆粕用于飼料生產或畜禽飼喂,以降低生產成本和養殖成本,由于其抗營養因子及毒性的存在,在飼料中的應用受到諸多限制。
3.2.1雜粕質量差
我國經過近一個世紀建立起來的千萬家傳統制油工藝中,只重視出油率,忽視了餅粕質量,造成占餅粕資源量65%的棉籽餅、菜籽餅粕粗纖維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有效能值低;蛋白質(氨基酸)消化利用率低。加工工藝的改造,需要大筆的資金,這個現實問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還無法解決。
| 3.2.2
雜粕抗營養因子雜粕的粗蛋白、維生素、礦物質元素等含量與豆粕接近,但雜粕中含有抗營養因子,如硫代葡萄糖甙、芥子堿、單寧、皂甙、植酸等,影響家畜的采食、消化、吸收、利用,甚至引發疾病(肖世平和漆桂花,1995)。尤其嚴重的是棉、菜籽粕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高。
4微生態制劑制劑在雜粕型日糧中的作用
2006年,農業部于發布了658號公告,《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明確規定的飼用微生物添加劑的種類有16種,這些有益微生物分別是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兩歧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乳酸腸球菌、嗜酸乳桿菌、干酪乳桿菌、乳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產朊假絲酵母、釀酒酵母、沼澤紅假單胞菌、保加利亞乳桿菌。
4.1 降低雜粕中抗營養因子,提高雜粕利用率
飼用微生態制劑含有或能夠合成參與機體物質代謝的各種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植酸酶和氨基酸,提高飼料利用率,產生未知的生長因子,促進動物的生長。國內陳惠報道,在生長育肥豬飼料中添加芽孢桿菌添加劑,可使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顯著增加,并能促進機體對蛋白質、鈣和維生素的消化吸收,促進生長。姚妙愛(2006)在蛋雞料中添加酶制劑,產蛋率、蛋重、采食量等顯著高于雜粕日糧對照組,與豆粕日糧對照組效果相當。與豆粕日糧相比,加益生素的雜粕日糧不影響蛋殼厚度和軟破蛋率,也不影響能量和蛋白質代謝率,但顯著降低排泄物中蛋白質含量。
4.2 降低雜粕引起的細菌性疾病
雜粕的使用,會帶來硫葡萄糖苷、單寧、脲酶等抗營養因子的影響,如果雜粕質量不穩定或貯存不當時,在飼料中添加后更會引起動物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感染。大腸桿菌能產生葡萄糖苷酸酶,這種酶能從無毒的葡萄糖苷釋放有毒的代謝物,而且大腸桿菌的產酶能力是其它屬細菌產生量的15.4倍(Hawksworth,1971)。
正常微生物群與機體內環境之間構成平衡的微生態系統,在疾病、應激等情況下,體內微生態失調,使用微生態制劑可以恢復優勢菌群。其機理為微生態制劑中的有益微生物可競爭性抑制病原菌附著到腸細胞上,在消化道內形成致密性菌群膜,防止病原菌附著于腸壁上,抑制病原體的生長(Chateau 等,1993; Oyarzabal 和Conner,1995; Jin 等,1996),促使其隨糞便排出體外。
4.3 提高機體健康
微生態制劑可以通過細菌體或細胞壁成分刺激動物體免疫細胞活化,促進吞噬細胞的活力,同時促進宿主產生抗體。無菌的小鼠接種10個腸炎沙門氏菌即會被殺死,而要殺死一只常規小鼠卻要100萬個腸炎沙門氏菌。即是由于無菌鼠免疫力低,無菌動物腸道淋巴組織發育不全,淋巴細胞較常規鼠明顯減少,抗體濃度低(Wostmann,1996)。國內劉克琳等用微生態飼料添加劑飼喂肉雞6周,胸腺、法氏囊和脾臟的重量都顯著增加。同時在細胞水平,進行的研究也表明微生態制劑可以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和CD4+、CD8+等細胞因子數量(胡文峰,2003;葛鳳霞等,1998;Scharek et al, 2007)。
4.4抗應激
正常情況下腸道微生物區系保持相對穩定,處于平衡狀態,但當動物受到飼料變換、轉群等應激時,會引起胃腸道微生物菌群的變化,乳酸桿菌減少,大腸桿菌增加。在應激狀態下,腸道固有菌群改變,同時應激引起激素變化,這又會導致影響粘液的分泌,繼而減少附著在上面的微生物的組成,當應激超過其生理范圍時,則造成消化道微生態失調,進而表現出腹瀉、拒食等病理狀態。微生態制劑的補充,可以快速恢復腸道有益菌群,減少應激損失。韓國俊等(2007)在斷奶仔豬飼糧中添加地衣芽孢桿菌,觀察仔豬腹瀉情況,并對腸道固有菌群數量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添加地衣芽孢桿菌可以降低仔豬腹瀉,同時顯著地促進仔豬腸道內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增殖(p<0.05)。A.Y.-L.Teo 和Tan(2006)在肉雞飼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桿菌,與對照組相比,腸道中乳酸桿菌數量顯著增加。
4.5改善畜舍環境
微生態制劑可以利用消化道內的游離氨和吲哚等有害物質,促進有益菌生長,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減少糞便中氨的排出量。孫黎等(2000)在肉仔雞飼料中添加微生態制劑,改善舍內空氣質量,減少環境污染和環境應激。在水產飼料中雜粕類應用比例大于畜禽飼料中,由于水產動物對雜粕中抗營養因子敏感度差。池塘中過量的飼料及排泄物污染水質,添加微生態制劑一方面可以提高雜粕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水質(吳希陽等,2007;劉飛等,2007)。
5 小結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蛋白質飼料缺乏的狀況依然嚴峻,微生態制劑作為環保、利用率高、促生長效果明顯等優點而受到廣泛好評,如果能把兩者合理的配比使用,也許會給飼料配方的制作帶來新一輪的革命。
參考文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 中國飼料原料采購指南(第二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7年11月
戴國俊,謝愷周,劉大林等,不同劑量地衣芽孢桿菌對斷奶仔豬腹瀉的影響。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7(3):40-41
孫黎,趙海君,王光等,微生物制劑用于肉雞生產的試驗效果報告[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00(1):5-8
吳希陽,Kevin Healey , Chris Lawlor 等,芽孢桿菌益生菌在水產業的應用 漁業現代化 2007,34(4):40-43
葛鳳霞,袁小林 乳酸桿菌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活化作用及細胞毒作用的初步研究。中國微生態學雜志,1998,10(1)45-46
胡文峰,曹永長,畢佐英等 益生素與免疫刺激作用. 飼料研究2003(4):23-24
劉飛,張鳳琴,趙強忠等,添加枯草芽孢桿菌和營養物凈化養殖污水的研究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7:26(4):1282-1286
肖世平,漆桂花 菜籽餅粕的營養價值及抗營養因子. 廣東飼料 1995第6期:11-13
姚妙愛 酶制劑、益生素對雜粕飼糧品質改善效果的研究 家畜生態學報,2006,27(4):44-47
A.Y.-L.Teo and H.-M.Tan
Effect of Bacillus subtilis PB6 (CloSTAT) on Broilers Infected with a Pathogenic Strain of Escherichia coli Poultry Research
2006. 15:229-235
Chateau, N., I. Castellanos, A. Deschamps.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 inhibition in the Lactobacillus isolates of a commercial probiotic consortium [J]. Journal of Applied Bacteriology, 1993.74:36-40
Hawksworth,G., B. Drasar , M. Hill. Intestinal bacteria and the hydrolysis of glycosidic bonds[J].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1971.4:451-459
Jin, L., Y. Ho, N. Abdullah, S. Jalaludin. Influence of dried Bacillus subtilis and Lactobacilli cultures o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performance in broilers [J]. 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1996. 9:397-404.
Oyarzabal, O., D. Conner, In vitro fructooligosaccharide utilization and inhibition of Salmonella spp. By selected bacteria [J]. Poultry Science, 1995.74:1418-1425.
Scharek, L. B. J. Altherr, C. Tolke et al Influence of the probiotic Bacillus cereus var. toyoi on the intestinal immunity of piglets.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2007 120:136-147
Wostmann, B. Immunology, including radiobiology and transplantation [M]. In: Germfree and Gnotobiotic Animal Models (Ed: Wostmann, B.).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1996.101-125.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