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gicrazy 于 2009-3-27 13:32 編輯
貧困生畢業求職面面觀
與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相比,貧困畢業生多來自窮鄉僻壤或城鎮低保家庭,沒有可恃的經濟基礎;沒有可依靠的“人脈”,只能靠自身奮斗;面對不菲的就業成本,背負著個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
因此,貧困畢業生的就業行為取向顯示出迫于生計、更為務實的特點。
——畢業后發展的選擇。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貧困生更趨向盡快分擔家庭的重擔,回報自己的家人。因此,貧困生考研比例明顯低于非貧困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選擇了直接就業。筆者對華中地區10所高校所做的專題調查表明,應屆畢業貧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貧困生低40%左右。
——就業地的選擇。大多數貧困生迫于生計,往往對爭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過高奢望,期望值較低。據筆者多年的工作觀察與去年所作的調查表明:貧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職成功的比例明顯低于非貧困生,而到西部地區和基層單位就業,包括參加省資教行動計劃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貧困生。
——職業的選擇。非貧困生在職業的穩定性方面要求較低,他們更偏好去機制比較靈活的企業單位求發展,青睞外企、中外合資或民營企業。而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擁有社會資本較少的貧困畢業生,更傾向于選擇去比較穩定的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
——求職的行為模式。貧困學生的求職常呈現為兩種極端范式:一部分學生為“先行者”,認為自己無所依恃,早早即活躍在雙向招聘等活動中,積極推銷自己,一有接茬單位就很怕失去機會,很快提筆簽約,這種情形常見之于貧困生中綜合條件相對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覺條件較差的貧困生,又常常認為一無家長出面相助,又缺求職盤纏資費,加之遭遇用人單位冷臉,此后便不免長吁短嘆,甚至坐以待“畢”。
貧困生就業行為心理成因分析
如果說,貧困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困難的話,那么,大多數貧困生在就業階段的弱勢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使然。
——國家整體就業形勢的壓力。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不高,就業形勢嚴峻。全國農村現在至少有1.5億剩余勞動力,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涌入城市謀生。過去作為用人大戶的國有企業,現在為適應市場競爭,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各機關團體、事業單位都面臨著精簡機構、人員裁汰的壓力,接受畢業生的數量也十分有限。在就業形勢普遍緊張的情況下,加之高校連年擴招,大學生就業不能不受到影響,原來的“考上大學就有了鐵飯碗”的就業情形已一去不復返,就業已成為當今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憂心忡忡的第一要務。
——用人單位公正選才方面的缺陷。隨著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日益為求職擇業的學子們所熟悉。但在平等競爭的用人機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學生背后的各種社會關系對其就業常有著很大的影響。一些地方或單位領導常優先招錄與自己有關系的人。這樣就使得那些既無關系又無后臺的貧困學生多半只能求職無門,望洋興嘆,進而使初涉世事、心理準備不足的他們心靈受到沖擊和傷害,產生悲觀消極的情緒與心理。
——“貧困心理”的影響。貧困作為一種生存狀況,給了貧困學子以深深的精神束縛。一是恐懼貧困。由于對貧困刻骨銘心的體驗,不少貧困生將擇業作為自己告別貧困的最后機會,一心要“跳出農門”,不愿意下基層、到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害怕到了不理想的單位丟了面子,害怕單位解散或倒閉使自己再陷貧困。二是老實不激進。由于貧困生多年來接觸到的是正統教育,面對接濟救助,潛意識地認為應“感謝生活”,于是求職時得過且過,偶有所獲即裹足不前,不再去嘗試與追求。因此,許多就業機會與貧困生們擦肩而過。
排憂解難,加大貧困大學生就業工作力度
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既關系到千萬個家庭,也關系到學校與教育的使命,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未來。貧寒子弟通過求學,改變命運,是“人皆可為堯舜”,平等競爭,人盡其才的人間正道。關注支持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將他們“扶上馬”,送上人生大道,是高校“扶貧工程”最后又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對這些人才施以援手,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的必然要求,也必將會深刻地影響中華民族的現在與未來。
1、教育引導學生轉變觀念,拓展就業思路。針對畢業生包括貧困畢業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學校及有關部門要對其開展教育,加強引導。如針對畢業后只能當干部、去國企、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的觀念,要進行樹立遠大理想,國家利益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導學生勇于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邊疆和基層去施展才華,建功立業;要樹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業觀,只要是能發揮作用、于社會有益的職業工種,都不妨一試身手?!跋染蜆I,后擇業”,這樣將更為有利于畢業生的現在與將來的可持續發展。
2、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大力促進貧困畢業生與整個社會的融合和諧。貧困大學生同樣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級領導部門必須予以深切關懷,高度關注。在安排部署畢業生就業工作時,對貧困畢業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傾斜,給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大力規范就業政策,為畢業生就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進一步規范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理順人員選拔機制,盡量減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讓畢業生們憑個人才能就業;要出臺必要的優惠政策,大力吸引引導畢業生到西部、到邊疆、到基層。
3、整體關注,提高貧困畢業生的求職擇業能力。毋庸諱言,就業不等于扶貧。希望用人單位降低門檻,給貧困生更多的就業機會是不現實的。在當今個人能力成為求職關鍵的買方市場面前,只能將突破口選定在提高貧困生的綜合素質、整體能力上面。包括從學習到就業、從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統地對貧困生予以幫助。如針對貧困學生現代技術基礎薄弱的現狀,有側重地加強對他們的專業培訓,促使其掌握應用現代技術的本領;針對貧困生因經濟和心理壓力,孑然獨處,囿于個人一方天地的情形,引導貧困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輪流擔任班干,吸引他們加入到競爭性比賽中來,以鍛煉其人際關系與組織協調能力,改變自卑膽怯,包藏自己的萎縮心理,逐步樹立信心,激發自強精神,強化競爭意識,以形成面對就業不畏拼搏,敢打必勝的進取心態。
4、熱忱關懷,竭誠服務,為貧困生就業創造良好條件。作為育人處所的高校,還應組織實施“貧困生就業援助計劃”,就業指導部門應格外重視對貧困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除積極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的同時,應考慮到貧困生就業的實際困難,采取多種措施幫助他們降低就業成本:如積極請用人單位“走進來”,為貧困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搭建交流平臺;廣泛發動校內干部、教師參與就業工作,重點扶持幫助貧困生就業;免費為貧困畢業生提供使用就業網包括網上遠程面試系統的機會;同時,加大對貧困畢業生的資助力度,為其順利就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