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產業升級和體制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重點,也是兩會討論的熱點之一。而在中央一號文件、輕工業振興規劃中,農業與食品行業都被列為重點,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奶業產業升級的道路何在,正是整個中國乳制品行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奶業的快速發展,奶業發展結構不均衡——奶源建設跟不上生產加工能力的問題,成為制約乳品行業發展的瓶頸。目前液態乳的日處理能力已經超過了生乳日產量的三倍左右,因此,奶源的建設也就迫在眉睫。
據專家介紹,決定中國乳業發展的至關重要因素在于奶源。奶源分為牧場奶和散戶奶,相對于牧場奶,散戶奶由于缺乏嚴格的管理和科學的喂養,營養和安全系數較低。
與國外絕大多數的奶源來自牧場的情況相比,我國目前牧場奶所占的比例還比較低,這從源頭上制約了乳業發展。因此,乳業產業化的關鍵在于調整牧場奶和散戶奶的結構,按照《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的規劃:到2011年10月底前,乳制品生產企業基地自產生鮮乳與加工能力的比例要達到70%以上。
毋庸置疑,發展牧場奶的關鍵在于牧場建設。這方面,國內高端奶--特侖蘇的專屬牧場或許可以成為牧場化建設的一個參照系。該牧場選址北緯40度中國乳都核心區,通過國際GAP體系(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有著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這里生活著高價引進的世界頂級純種優良奶牛、它們食用專為名種奶牛種植的來自全球多國家的頂級牧草、享受自然放養、精心照料等貴族奶牛的福利。在科學管理和細心照料下,特侖蘇原奶中的天然蛋白質含量達到3.3%,遠超國家規定的2.9%標準。
可見,奶源是牛奶品質的基礎保障。盡管北緯40度中國乳都核心區的地理位置無可復制,但至少牧場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值得乳業產業化所借鑒。增加牧場奶的比例,調整奶業結構,成為奶業產業化的基礎。
奶業升級創新發展是方向
中國乳制品行業同質化程度高,已經造成價格低、利潤低、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政府早在2007年9月份就也明確要求奶業“從單純的數量擴張向全面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轉變”。創新是競爭力提升的唯一手段,是打破“同質化”僵局的唯一武器,也是乳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
在中國乳業的激烈競爭中,特侖蘇是打破競爭,敢于創新的范例。
特侖蘇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這是最大的創新。在眾多奶品大打價格戰的時候,特侖蘇創新生產方法,首推高端奶,以高營養、高品質打響品牌。特侖蘇的出現,將乳業的發展水平提至新的高度。
如果說特侖蘇是成功的,那么,特侖蘇的成功離不開其背后的技術創新———引入世界頂級奶牛和多國營養牧草;采用全球最先進的設備,如瑞典利樂灌裝機、比利時AGV自動導引車、日本紙箱自動輸送系統;實施車間指紋識別體系;給每一頭奶牛帶上電子耳環,全程追蹤奶牛的飼養、健康情況……在特侖蘇的生產過程中,能看到全世界乳業最先進技術的集合,這被專家稱為“全球乳業生產的最強陣容”。
特侖蘇所開創的高端奶市場,成為中國乳制品行業新的增長點。特侖蘇成為其他企業模仿的榜樣,眾多品牌的高端奶品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在激烈競爭中,制勝的法寶只有——創新、創新再創新。
奶業升級質量把控是根本
奶業的升級,不僅是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創新,當伴以產品質量的升級。談到質量,就不得不涉及標準。
以特侖蘇為例,在產品標準這方面,于細微之處見真章,特侖蘇的每一滴原奶,在生產線上每進入下一道環節之前,都要經過十幾個指標的檢測,比歐盟標準還要更加嚴格。而且特侖蘇成品奶的營養指標監測,只容許正負0.05%的誤差,精確程度是普通牛奶的20倍。
一個自覺執行高于國家及國際所規定的標準的企業,是負責任的企業。然而,以道德約束企業自然是不現實的。
產業升級的根本還在于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奶業的質量和安全。所幸的是,隨著《食品安全法》日漸成型,中國乳品安全有了法律的保障,將走得更遠。
經歷過2008的乳業低潮,今年將是中國乳業涅重生之年。奶業升級之路,特侖蘇創新地走出了一步。重視牧場建設、堅持持續創新、堅決把控質量,被稱為特侖蘇發展的三大經驗。這些“特侖蘇經驗”或將成為奶業升級的借鑒。
|